书城传记中国古代贪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200000057

第57章 鳌拜(1)

鳌拜,姓瓜尔佳氏,满州镶黄旗人。清康熙时辅政大臣之一。任职期间排除异己,圈地敛财,为清代影响较大的贪官之一。

瓜尔佳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可称清初的强家大族。鳌拜出身将门,他的祖父索尔果是女真苏完部部长,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初,率部众五百余户投归,大大加强了努尔哈赤的势力。他的伯父是被称为佐命第一功臣的费英东,为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立下了赫赫战功。鳌拜的父亲伟齐(又作卫齐),清太宗时任盛京八门提督。鳌拜出身如此显赫,对其一生,特别是他的政治生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青年时代的鳌拜长得孔武有力,弓马娴熟,被皇太极看中,选为巴牙喇壮达(清亲军小头目)。后为护军校,随皇太极东征西战。天聪八年(1634年),鳌拜多次随军深入明境,屡建战功,被授予牛录章京世职,后为骑都尉。

崇德元年(1636年)十二月,皇太极亲征朝鲜,取胜返回时,命贝子硕托攻明占据的皮岛(今椵岛),战不利,复遣武英郡王阿济格与鳌拜前往。阿济格召集诸将议进军之策,鳌拜与参领准塔请战,愿为先锋,并立下军令状:“我们如果不攻下此岛,就不回来见王爷。”遂率军乘夜连舟渡海。明军严阵以待,枪炮齐鸣,清军不能靠岸。关键时刻,鳌拜身先士卒,大呼而上,冒着矢石奋勇向前搏战。准塔督军继进,明军大败,遂克皮岛。皇太极闻讯甚喜,认为取此岛可以与取大城相比,下令从优叙功,鳌拜论首功超擢三等梅勒章京(三等男),赐号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崇德六年(1641年)六月,鳌拜随郑亲王济尔哈朗环围锦州,揭开与明军松锦之战的序幕。明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来援,屯兵松山西北,明守将祖大寿也出兵夹击清军。济尔哈朗失利,两红旗、镶蓝旗营地相继失陷,但鳌拜所部镶黄旗奋力接战。鳌拜更是冲锋陷阵,勇猛异常,由三等梅勒章京擢为一等梅勒章京。八月,太宗皇太极倾全国之兵全力来战,夺明军笔架山饷道,围洪承畴于松山。二十一日晚,明军分路突围。鳌拜军阵于海边,伏击吴三桂、王朴等军,斩获无算。崇德七年(1642年),洪承畴被俘,祖大寿投降,松锦之战结束。鳌拜在此战役中立下大功,晋一等男,提升为护军统领。成为镶黄旗主要的统兵大臣。

崇德八年(1643年),饶余贝勒阿巴泰入边掠明,鳌拜随军出征,击败明守边将领,直逼北京,后转而南下山东,击败吴三桂、范志完援军,再由墙子岭斩关而出。此次入边,共陷城八十八座,擒明鲁王朱衣佩等六王,掳人口三十六万众,金银财物不计其数。鳌拜因而被擢升为三等昂邦章京(后为三等子)。在这一时期的对明作战中,鳌拜屡立战功,职官爵位一再得到超擢。崇德八年(1643年)八用初九,清太宗皇太极暴卒,因其生前未及指定继承人,满洲贵族内部因争夺皇位陷入激烈的斗争之中。其中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是皇位的主要争夺者。鳌拜与正黄旗大臣索尼、图尔格等八人盟誓坚决拥立豪格,两白旗诸王则力主多尔衰,两股势力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双方剑拔弩张,形势十分危急。在鳌拜等宁死不屈誓立皇子的威迫下,多尔衮被迫放弃继承皇位,鳌拜等也作出让步,双方达成妥协,遂同意立嫡子福临继承皇位。福临即位后,改元顺治。因此事,鳌拜得罪于以摄政工身份辅政的多尔衮,此后数年他仕途多舛,盖与此有关。次年,多尔衮入关,夺取北京。鳌拜与济尔哈朗留守盛京,后护卫福临及后宫由沈阳抵北京,顺治帝定鼎北京,大封群臣,鳌拜因拥立、护卫之功晋一等子。

顺治二年(1645年),阿济格率鳌拜、谭泰等将西征陕西,追击李自成。清军败农民军于延安后,进入湖广,复于安陆获大捷,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南明宁侯左良玉子左梦庚部十万众降,豫、鄂、赣等省六十余城皆下。八月,大军返回北京。不料,本应论功行赏的鳌拜却接连获罪。原来,多尔衮认为阿济格作战不力,曾派人命谭泰、鳌拜将阿济格奏报军事不实之罪公布于众,谭泰、鳌拜二人没有照办。多尔衮认为鳌拜不附己意,又念夙隙,在治罪阿济格的同时,命刑部议鳌拜之罪。鳌拜被罚银一百两,征李自成之功也不准议叙。随之,谭泰与索尼因此事发生矛盾,相互汗告,谭泰下狱,索尼革职,鳌拜因庇护索尼之罪差一点也被革职。

顺治三年(1646年)正且,鳌拜随豪格军征四川,在鸡头关、楚湖路获胜,进入四川南部。十一月二十六日,鳌拜率领八旗护军为先锋,在叛将刘进忠指引下,直扑西充县张献忠大营。张献忠仓促出城,鳌拜指挥清兵发箭,张献忠阵亡,其余部继续抵抗。鳌拜又接连攻克遵义、夔州、茂州清邑,直到顺治五年(1648年)四川平定后,才回到北京。这时,多尔衮已经大权在手,开始排挤、打击政敌。豪格、济尔哈朗等人皆获罪,鳌拜也受到牵连。先是因为参领希尔良冒功争赏,鳌拜坐军中详勘不实,受到革职处分。再有贝子吞齐等人把崇德八年鳌拜与图赖等人私结盟誓,谋立肃亲王豪格的旧账翻出来,廷议处死,改为罚赎。后又被汗告擅拨护军为遏必隆守门,仍被议死,改革职,得旨免于处分,随英亲王阿济格出戍大同。

不久,大同总兵姜壤反,多尔衮亲自带兵前往镇压。端重亲王博洛与鳌拜会攻大同,数战皆捷。姜壤闭门不出,清军以重兵长期围困。鳌拜转兵攻打响应姜壤的其他城镇,取晋祠、汾州、孝义等县。顺治七年(1650年)九月,大同粮尽,姜壤部将杨震威杀姜壤献城。姜壤之乱平息,鳌拜却再次尝到了立功受罚的滋味。这年七月,多尔衮患病,内大臣锡翰请顺治帝临其第探视,反被多尔衮罪以擅请,鳌拜仅以见非不举被论死。免死罚赎,由一等侯降为一等男。这一时期,鳌拜为清政权统治的稳定东讨西杀,鞍马劳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仕途上不进反退,屡遭挫折,数次被议死,可谓命运多舛。

顺治七年底,多尔衮死,鳌拜时来运转。亲政的顺治皇帝念起鳌拜等一班两黄旗大臣拥立的旧功,一一予以擢升。鳌拜被任命为议政大臣,晋一等候。九年(1652年),他又向顺治自陈劳绩,诉说遭受多尔衮压抑之苦,得到顺治的同情,由一等候晋二等公,授领侍卫内大臣。鳌拜与昔日一起盟誓拥立福临的索尼等人,成为清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

顺治十三年(1656年),鳌拜疏请三年举行一次大阅,以讲武事、重武备,“得旨允行,并著为令”,成为定制。自此,鳌拜深受顺治帝的赏识。同年底,鳌拜创发寝疾,顺治亲临探问,关爱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