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300000084

第84章 明(7)

永乐十四年(1416),皇帝回到京师,对汉王夺嫡阴谋及各种不轨情状略有所闻,便问蹇义;蹇义不回答,于是又问杨士奇。他回答说:“我和蹇义都侍奉东宫太子,外人没有敢和我们两人说汉王的事的。但是两次让汉王到藩王分封的地方去,他都不肯走。现在知道陛下将要迁都北京,总是要求留守南京。只有陛下才能精细地观察他的意图。”成祖沉默着没有说话,起驾回宫了。过了几天,成祖完全知道了汉王的事情,削夺了两支隶属于他的护卫武装部队,最终把他安置到山东乐安去了。第二年提升杨士奇为翰林学士,仍然兼任原来的官职,永乐十九年(1421)改为左春坊大学士,仍旧兼翰林学士。次年又以辅导太子有过错为由,被关入锦衣卫监狱,十来天后才释放。

二、华盖学士切言敢谏

仁宗朱高炽即位做了皇帝,擢任杨士奇做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一天,皇帝在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还没有退出。仁宗望见杨士奇,就对两人说:“新任华盖学士来了,必定有正直的言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讲些什么。”杨士奇进殿后说:“皇上开恩减少岁供的诏令刚下达两天,惜薪司就传圣旨征收枣80万斤,这和前面所下的诏令是相矛盾的。”仁宗立即命令征收数字减去一半。成祖死后,按照丧服制度的规定,穿丧服的时间至二十七日期满,吕震请除丧服。杨士奇认为不可以,吕震厉声斥责他。蹇义把他们俩的意见都上报给皇帝,态度模棱两可。第二天。皇帝头戴素冠,身穿麻衣制的丧服扎着孝带出理朝政。朝廷大臣只有杨士奇和英国公张辅像他一样身着丧服。退朝以后,皇帝对左右的人说:“先帝的棺材还在停放着,做臣下的怎么能忍心说换上吉服,杨士奇坚持这一点是对的。”升他做少保,与同事杨荣、金幼孜一起被赐给刻有“绳愆纠缪”四个字的银印章,准许密封上奏事情。不久升为少傅。

当时各地藩司宁令等地方官员进京朝见,尚书李庆建议把发给军队剩余的马匹给他们,每年向他们征收马驹。杨士奇说:“朝廷选举贤能对称职的人授给官职,现在却让他们养马,是看重牲畜而轻视士人,这怎么能够向天下和后世交待呢。”皇帝答应从宫中直接发圣旨罢停这一做法,但后来没有消息了。杨士奇再次极力申述自己的意见,又没有批复。不久,皇帝到思善门,召见杨士奇说:“朕难道真的忘记了这件事?听说吕震、李庆等人都不喜欢你,朕考虑你孤立,恐怕被他们中伤,不想因为你的话而停止这件事罢了,现在有了可以说话的依据了。”随手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讲养马不妥当奏疏,让杨士奇起草敕文罢除牧马。杨士奇感激而叩头拜谢。群臣练习正月初一日朝拜的仪式,吕震请求用乐,杨士奇和黄淮上疏请求停止。皇帝没有回答,士奇再次上奏,在庭院里一直等到夜深,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过了一天,皇帝召见杨士奇,对他说:“吕震经常以错误的意见耽误朕的事,不是你们及时提出,将会后悔不及。”不久仁宗任命杨士奇兼兵部尚书,一起领三个职务的俸禄。但杨士奇坚辞尚书俸禄。仁宗做太子监国的时候,怀恨御史舒仲成,这时想要惩处他,杨士奇说:“陛下即位,下诏说凡是过去违背了圣旨的人都可以得到宽宥。如果惩治舒仲成,那就是诏书不讲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就像汉景帝对待卫绾那样,不是也可以吗?”于是仁宗马上停止惩治舒仲成。又有人说大理卿虞谦讲事情不缜密,仁宗很生气,把虞谦降了一级。杨士奇为他辩白冤枉,说明并无其事,使他得以恢复原来的品级。还有大理少卿弋谦因为进谏朝事得罪。杨士奇说:“弋谦是响应诏书进言的,如果给加上罪名,那么群臣以后都不敢讲话了。”皇帝立即提升弋谦做副都御史,而且发下敕文承认自己的过错。

当时有人上书歌颂太平,仁宗拿出来给各位大臣看,都认为说得对。只有杨士奇说:“陛下虽然有恩泽于天下,但是流亡外乡的人还没有回归故乡,民生凋蔽还没有恢复,百姓还有挨饿的,还需要再休息几年,也许到那时可以期望达到太平。”皇帝说:“你的话说得对。”于是回头看着蹇义等人说:“朕坦诚对待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辅助和纠正,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奏章,你们都没说一句话,难道真的是朝廷政治完美无缺,天下太平了吗?”各位大臣都惭愧认错。这一年四月,皇帝赐给杨士奇玺书说:“从前朕负有监国的使命,你侍奉在左右,同心同德,为了国事忘记了自己,屡次经历艰难忧患,都不曾改变志向。到朕即位以来,呈献良好的谋略,希望我治理,忠贞不渝,所有这些都记在朕的心里。现在创制‘杨贞一印’赐给你,还希望能够互相勉励,以达到明君贤良的美名。”不久纂修《太宗实录》,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一起充当总裁官。没有多久,皇帝一病不起,召杨士奇和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命士奇书写敕书从南京召回皇太子。

三、和睦皇亲关心民瘼

宣宗朱瞻基即帝位,杨士奇纂修《仁宗实录》,仍然担任总裁。宣德元年(1426),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皇帝亲自征讨,平息了叛乱。大军凯旋,驻扎在献县的单家桥,侍郎陈山迎谒,说汉王和赵王是一条心,请求乘势袭击彰德,捉住起王,杨荣极力赞成。杨士奇说:“事情应当有真凭实据,天地鬼神是可以欺瞒的吗?”杨荣厉声地说:“你想要阻挠这重大的谋划吗!现在叛党说赵王实是与汉王同谋的,怎么说没有口供?”杨士奇说:“太宗皇帝有三个儿子,现在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不可以赦免,而没有罪的应该宽厚对待,有怀疑的话可以防备他,使不发生意外的事就是了。为什么突然发兵攻打他,伤害了皇祖在天的感情呢?”当时只有杨溥的意见和杨士奇是相同的。他们打算到皇帝那里去进谏,杨荣先进去了,杨士奇随后进,守门的不让进去,不久宣宗召蹇义、夏原吉进去。二人把杨士奇说的话告诉了宣宗。宣宗起初没有加罪起王的意图,所以调动军队攻打彰德的事得以停止。回到京师以后,宣宗考虑杨士奇说的话,对他说:“现在人们议论赵王之事的很多,怎么办?”士奇说:“赵王和陛下最亲,陛下应该保全他,不要被人们的话所迷惑。”宣宗说:“我想把群臣上的奏章封起来送给赵王看,让他自行处理,怎么样?”杨士奇说:“好,如果再有一封玺书就更好了。”于是皇帝派使者拜玺书去彰德见赵王,赵王得到玺书非常高兴。感激涕零地说:“我有生路了。”立即上表谢恩,而且献出护卫武装部队,外面对他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皇帝对待赵王日益亲近而看不起陈山,他并对杨士奇说:“赵王所以能够保全,都是靠了你的努力,”于是赐给他金币。

当时交趾几次叛乱。朝廷屡次发大军去征讨,都因失败而全军覆没。交趾王黎利派人假意请求立陈氏后人为国主,宣宗皇帝也讨厌进行战争,想要答应他。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的官员们,都说没有理由答应他,这样做是对天下显示出自己的软弱。皇帝召见杨士奇、杨荣和他们商议。两个人都极力说:“陛下为了体恤百姓生命,安抚边远的地区,不是没有理由;汉朝放弃了珠崖,以前历史上都认为是好事,不能说是表示软弱,所以可以同意他的。”接着皇帝命令选择派往交趾的使臣,蹇义推荐伏伯安有口才。杨士奇说:“说话不讲信用,虽然是蛮貊这样的地方也不能去。伯安是小人,派他前去会有失国体,”宣宗认为他说的对,另外派人去了。于是放弃交趾,停止战争,每年节省战争耗费巨万。

宣德五年(1430)春天,皇帝侍奉皇太后拜谒皇陵,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和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行殿朝见太后。太后慰劳他们。宣宗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朕说起,先帝在东宫的时候,只有你不怕触忤,敢于直谏,先帝能够听从你的话,所以没有败事。又教导皇上应该接受正直的意见。”杨士奇回答说:“这是皇太后大恩大德的话,愿陛下不要忘记。”不久,皇帝下敕书给鸿胪寺,说杨士奇年老有病,上朝有时会晚一些,不要弹劾他。宣宗曾经便服出宫,在晚上到了杨士奇的家里,士奇慌忙出来迎接,叩头说:“陛下为什么把掌管社稷宗庙的身体看得这样轻?”皇帝说:“朕想和你说句话,所以就来了。”几天以后,捉获了两个强盗,都图谋不轨,皇帝召见杨士奇,告诉他这件事。并且说:“从今以后更知道你对朕的爱心了。”

宣宗因为各地屡次发生水旱灾害,召杨士奇拟写诏令抚恤,免去受灾地方的租税和养官马亏欠的数额。杨士奇乘机请求免除过去拖欠的赋役和柴薪草料钱,减少官田的租税,清理积压下来的冤狱,裁减工程役作,以扩大皇帝对百姓的恩德,百姓都很高兴,过了两年,宣宗对杨士奇说:“抚恤百姓的诏谕颁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还有需要宽恤的地方吗?”杨士奇说:“从前下诏减少了官田的租税,可是户部却照旧征收。”皇帝很不高兴地说:“现在开始实行,不实行或阻挠实行的按法律治罪。”杨士奇再请示安抚逃亡的百姓,审察贪官污吏,推举有文才,精通武艺而又勇敢的士人,令被判死罪的人家的子孙有位进的机会,又建议请朝廷大臣三品以上和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各自举荐自己所了解的人,准备充当地方官员的人选。宣宗都回答可以。在那个时候,宣宗励精图治,杨士奇等人同心辅佐,天下号称太平治世。宣宗于是仿效历史上帝王和臣下共同游乐的故事,每到年初,赐给百官十天休假。宣宗也时常到西苑万寿山,各位大学士都随从他去,赋诗唱和,从容地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大臣们有什么议论上奏,皇帝都能做到虚怀若谷,听取和采纳。

宣宗刚即位的时候,内阁大臣有七个人。陈山、张瑛是由于有在东宫供职的旧情而进入内阁的,不称职,调出去做其他的官了,黄淮因为生病退了休,金幼孜去世。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个人。杨荣豪放开阔,有决断、有毅力,遇到事情敢作敢为。多次随从明成祖北征,很熟悉边关将领德才的高低,要塞的险易远近,敌情归顺与叛逆。但是他却很喜欢接受礼物,边关将领每年都给他送好马,宣宗也知道这些事,就向杨士奇询问。士奇极力为杨荣辩白说:“杨荣了解边防的事多,我们都比不上他,不应该把小毛病放在心上。”宣宗笑说:“杨荣曾经讲你和夏原吉的坏话,你还为他说情吗”?杨士奇说:“希望陛下像曲折周到地容忍我那样宽容汤荣。”宣宗的不快于是解除了。那以后,杨士奇说的话逐渐让杨荣知道了,杨荣觉得愧对杨士奇,因此以后,两人相互间相处得很好。宣宗也更加接近地对待杨士奇,先后赐给他珍奇果品、祭祀用的牺牲美酒、书籍器具无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