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
3524600000047

第47章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3)

但灯火为你羞低了头。灯火,照亮了多少夜路,温暖了多少行人,耗尽自己的生命,只为坚守着黎明。在太阳来临的时候,灯火,闭上了眼。虽然灯火孕育了光亮的一天,是白昼的母亲,然而,灯火无言。

多么伟大的沉默!我也是一个早起的人,但我只是渺小的地之子啊!

只是一个渴望创造生命而不了解生之意义的人,我曾笨拙地涉过科学、哲学以及许多人间的学问,终不曾叩开那紧闭着的人生之门。现在,当太阳初露脸,活力的一天又将开始的时候,灯火的眼睛,以透彻的智慧启示了我。我敢说我再不会为别的色彩所迷惑了。灯火,守过漫漫长夜,只是为了肯定的生之意义,付出一切,并不企盼收获,永远是付出,永远是给予,而又永远没有自满,这是灯火的榜样。人啊!也要燃亮生命的灯火,去寻找自由的梦想。

我不会辜负灯火的启示。我将守着这个灯火,在人生的途程上,勇敢地迈出脚步。

阳光灼灼的,我向前了,我笑。

我站在旷野之前。绿色的旷野,微笑着,在柔和的朝阳里。青紫的雾,淡蓝的雾,舒展在山峦和旷野之间。细微的雾丝,带着金色的光芒,在空间悠闲地游动,奇瑰而又飘逸,让朝来的旷野笼上一层宁静的神秘。

这是生动的世界将要跳越之前的静谧,迎着朝阳,草的叶子和树的叶子,都含着感动的泪,把整个的叶片,展开,向天空,向无限的蔚蓝,炫示微小的一点绿。然而,什么是伟大呢?什么是渺小呢?我出神地看着一片秀挺的叶子,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惑。从一片叶子的绿色里,我看见浩瀚的生命海洋。

绿色是一切颜色中最可傲的颜色!即使一片叶子拥有了它,也足够向上生长了。那么,年轻的伙伴们,我们的生命正溢满了绿色,让我们把这份绿色长存在心灵里,滋长无限的活力。我们有着绿色心灵的人儿,永远会爽朗地歌唱!

我歌唱了。我的歌回荡在早晨的旷野,赞美生命、赞美晨光。

我的歌跳跃着愉悦的音符,那小河的流水,也应和着,哗啦哗啦地扬起微波。

在朝阳里,一切都如此年轻,一切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在朝阳里,我感到:我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血脉相通了。我挥着的手臂,不正像黄昏草木摇摆的枝叶么?而且,我不该学习他们吗?我该学习小草的刚劲:钻出了泥土,就得忍耐着亢旱或阴湿。学习树木的倔强:抵抗着风雨,抵抗着冷热的气候和虫害。同时,壮丽的大自然,也给我更好的启示:山的沉毅,谷的谦虚,土地的温和,河流的活力……不管是崇高还是卑微,不管是美丽还是丑陋,凡是属于自然的,在本质上都是同样完美。对自然的一切,我难以偏爱,我都给予同样的祝福。

我也给自己祝福——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亲爱的人和亲爱的土地。我需要愉快而健康地拥抱生活。

阳光灼灼的,我向前了,我笑!

我笑,我面对生活,和花草树木一样,在阳光下笑弯了腰啊!

这是早晨,这是我人生的早晨。我也曾想到还有黄昏,我也知道我的生命,终究会像黄昏的雾霭一样,渐渐昏暗,渐渐寂灭。但,我却不愿相信那种话,有些只会寻求自己幸福的人,常说人生如一场春梦,趁着春天,要捕捉梦中的幸福,不然,将留下无尽的怅惘啊!这种论调,我永远不会赞同,我的思维透明,我的目光停留在光亮的一点上,面对生命,迈开步子奔走,我哪有空暇,去编制细密的多愁之网?

不是无视现实中的疾苦,我知道将要降临的艰难困苦正多。灼热的太阳,也许会晒焦了肌肤;暴怒的风雨,也许会损害了健康。可是,我坚信:不敢冒犯烈日迎接风暴的,也不配赶行迢遥的道路。如果不品尝生命的苦难,幸福又有什么可贵呢?

晨光是容易消逝的,但,我生命中闪耀永恒的晨光;叶子会改变颜色,但,黄叶飘落之后,仍要化为护根的泥土。

阳光灼灼的,我向前了,我笑!

感悟

晨光、生命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的财富。晨光,是伟大的,因为它照彻了黑暗,带给了我们希望,所以我们应该赞美它。晨光,是短暂的,如同我们的生命,是容易消逝的,然而正是因为短暂,所以它美好,所以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在晨光中,接受风雨是自然的,接受磨难也是快乐的。所以,在清晨,迎着灼灼的阳光,我笑。我向前。

从一粒米成功

佚名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沙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工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成功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是成功的第一步。

感悟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其实,每个伟大的成功都是从做细小的事情开始的。正所谓“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王永庆那样,先做小事,这样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绚丽的人生。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老人的回答简单而动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八十年前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八十年的岁月而仍然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下了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然后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

今天我们纪念五四,八十年前那场运动中的呐喊、呼号、血泪都已变成一种文字停留在典籍中,每当我们这些后人翻阅的时候,历史都是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觉得八十年前的事已经距今太久了。

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被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太少。

听多了这样的故事,便常常觉得自己是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肚子里却是空空。这样想着就有些担心啦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于是,“渴望年老”四个字对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发苍苍或身份证上改成60岁,而是如何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便能吸取优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秀品质。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前行。

感悟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德行。没有伟大的人格,就没有伟大的人。高尔基在他的名剧《在底层》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这个字眼听起来是多么的自豪。而能够让人自豪起来的显然是高尚的道德及优良的人格,就像飞翔是鸟的天职,游水是鱼的天职,绽放是花的天职一样,加强道德修养,锻造高尚人格,是人的天职。”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该留下点让人印象深刻或让人感动的东西,那就让我们以自己的人格照亮别人吧。

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

王磊

高考过后我去了趟苗寨,见苗家人的建筑最有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都有十几个门楣和门槛。平日里,苗家人就背着沉甸甸的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门楣和门槛走进来。令我不明白的是,虽然有这么多障碍,可从没见有人撞到门楣或被门槛绊倒。后来,我请教了一位老人家。他告诉我,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记住: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身上的背篓。

听完老人的话,我陷入了深思。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不也正应该如此吗?一路上充满了门楣和门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绊。而我们肩膀上那个大背篓里装满了我们做人的尊严。背负着尊严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为了不碰头、不摔跟头,我们开始学会了低头。低头做人,把自己的锋芒收起来,小心翼翼地走路。

我们生命里的门楣和门槛太多了。从小时起,我们就不断地碰头,摔跟头。后来,我们长大一点,父母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低头,遇人遇事先要低三分头,处处忍让。为的只是少一些麻烦,少一些伤痛。可我们忘记了,我们的背后还有一个背篓。在我们不断低头的过程中,身后的尊严已经摇摆不定了。一旦低头超过了底线,连腰也弯下来,那如何还能背得起做人的尊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