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3525300000072

第72章 探秘未知的世界(15)

这一切,和萨姆梦见的完全一样。萨姆回忆起他曾严格地教诲弟弟,要有一个船员的思想品德。万一船发生事故,首先要抢救妇女、儿童和病人。

“罕里是听了我的话才遇难的……是我把弟弟送给了死神。”这种内心痛苦,一生都在折磨着马克·吐温先生。

为什么迷惘的梦境竟同现实如此贴合?马克·吐温先生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

梦境本来就是超越时空的,但当这种“超越”与遥远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不能不感到奇怪了!

1883年8月28日凌晨,美国波斯顿一家报社的值班记者爱德华·萨姆森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爪哇岛附近的一个小岛火山爆发:许多人尖声狂叫地冲向大海,而后面却是滚滚奔来的熔岩;火山爆发还引起了一场空前海啸,好几艘巨轮在海啸中颠覆沉没;而后一座大山也轰然炸开……萨姆森不觉惊醒过来,但梦中的情景仍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他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味性的科幻题材,反正睡意全无,便把刚才梦中见到的一切写成文章,留待将来有机会发表。早上下班回家,写好的稿子便不经意地留在办公桌上。

不一会儿,报社总编到报社上班。一眼便瞧见了萨姆森桌上的稿子,误以为这是昨夜发生的重大事件新闻稿,便匆匆拿去编发付印。事后,萨姆森费尽唇舌,才让总编相信那只是一篇趣味性的梦境故事。可是为时已晚,报纸已发到市民手中,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几十家报纸以头版版面转载,询问电话挤爆了报社的电话筒,报社工作人员不得不支吾其词,穷于应对……报社社长赶紧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紧急磋商善后事宜,决定在报纸上就此事公开道歉,尽量挽回声誉。

恰在此时,又有消息传来,在萨姆森梦见火山爆发的同一时间,位于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之间的喀拉喀托岛火山爆发,其情景与萨姆森梦中所见并无二致!

这是有史以来最为悲惨的火山爆发。4公里宽、8公里长的喀拉喀托火山岛在最后一次大喷发中山体分裂,三分之二的海岛被彻底摧毁,沉陷入茫茫大洋之中。

火山喷发和爆炸的声音响彻全球,距该岛3620公里的澳大利亚南部和距该岛4800公里的印度洋群岛的居民都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火山爆发和山体坍塌引起的海啸高达36米,席卷了附近所有有人和无人居住的岛屿,摧毁了163个村庄,几十艘远洋巨轮在巨涛中颠覆、沉没,死亡人数高达36000人……火山灰弥漫在大气层,印度尼西亚上空一片昏暗。这消息使报社的人目瞪口呆,他们实在难以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没想到萨姆森一“梦”,竟使得报社抢先一步,报道了这一旷世罕见的大灾难。

萨姆森先生是怎样从梦中获得这一“灵感”的,他自己也莫名其妙。

黑色警告

不过,最令人震惊的是那些传得神秘兮兮的“黑色警告”。

据说,1865年4月4日晚上,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突然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梦里,他似乎在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漫游,四周死一般寂静。突然,他听到了轻微的啜泣声,断断续续从楼下传来。

他想看个究竟,便走下楼去。这时,轻微的啜泣声逐渐放大,变成了夹杂着男女老少哭声的混合的哀号。他一个一个房间寻找,各个房间灯火明亮,只是不见人影。他深感迷惑,而又有些胆怯,但他还是继续寻找下去。

当他走到最东一个房间的时候,这时他感觉到这正是白宫——一股厌恶和惊异之情油然而生:房间正中设置了一个灵柩台,灵柩台上摆放着一具身裹丧服、脸盖面纱的尸体。

他走进房间,没有任何人同他打招呼,好像谁都没有觉察到他的到来。

灵柩四隅,四名士兵庄严肃穆地站立着。一层一层的男女老幼簇拥在灵柩周围,有的放声大哭,有的泣不成声,有的则饱含着泪水,默默地凝视着自布覆盖的尸体。

“死者是谁?”林肯走近一个士兵,问道。“总统。”那个士兵回答说,“他被人暗杀了。”总统?总统不就是自己吗?尽管林肯绝不迷信,但他还是满怀狐疑地流了一身冷汗。

八天之后,4月12日晚,林肯同妻子一起接待了两位朋友。聊天的时候,林肯不无忧虑地讲述了这场噩梦。正当他的朋友准备同他讨论梦境与现实的关系的时候,他的妻子冷冷地打断话题:

“这样的话,我可不希望再次听到!”但不幸的是,两天之后,林肯在福特剧院观剧时遇刺身亡……另一则广为流传的旧闻则被涂上了浓重的恐怖色彩。

美国圣路易有位叫做罗兹·德逊的年轻小姐,她打算到芝加哥去,途中顺道拜访了一位居住在乡村的朋友。

她被安排在面对花园的一问豪华卧室里就寝。从窗口向外望去,铺着砖的甬道尽头是一扇大铁门。

由于疲劳,她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一件怪事发生了。朦胧中,她似乎被一种声音惊醒,先是大铁门启动的声音,接着是“踢嗒、踢嗒”的马蹄声。“这么晚了,难道还有客人来访?”好奇心驱使她走到窗前,撩开窗帘一角朝外窥望,在惨白的月光下,果然有一辆马车沿着砖石甬道朝她的窗前驶来。

这是一辆灵车,车上没有棺材,却挤着满满的一车人。赶车的是一个长相丑陋而又凶恶的男子,他把车驾到窗下,扬起手臂,冲着窗棂喊道:“还可以坐一位!”“啊不!”她并没有出声,只是内心里这样认定。

她慌忙奔上床,用毛毯把脑袋蒙了起来。在半睡半醒中她这样安慰自己:只不过一场噩梦罢了,用不着这样害怕。

好不容易挨到天亮,她告别了朋友,到了芝加哥。那个丑陋而凶恶的赶车人形象,总是执拗地在她的脑海里浮现。

她逛了几家超级市场,觉得索然无味。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她感到渺小和孤独。她决定回家,正好,电梯从顶层向下,停在她的面前,电梯门开着,里面挤满了人,电梯服务员把手一扬,冲着她喊道:“还可以坐一位!”她抬眼看去,大吃一惊,这声音,这口气,特别是那电梯服务员的长相,简直同梦里的赶车人一模一样。她感到可怕和恶心,赶紧退了一步,说:

“啊不,我可以自己走下去!”她转身走向楼梯。就在这时,轰的一声巨响,失控的电梯直坠地面,电梯里的乘客全部丧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次灾难性事故之后,都有类似的梦境故事传播,最近的一次发生在T—134客机解体之后。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鲍尔斯·阿尔希波夫是T—134客机的第二飞行员2004年春天,他曾根据伏尔加格勒心脏病医生巴拉诺夫的意见,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巴拉诺夫后来对记者说,那天早晨,阿尔希波夫在医院大厅见到他的时候,露出一副惊慌失措的神情,他对巴拉诺夫说:“你知道吗?伊戈尔,我做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梦,好像我在开飞机,完成一次非常普通的航班任务……突然,飞机解体了。一切都非常清晰、实在,根本不像做梦,倒像是在看电影。我甚至可以清楚地看见,飞机的尾部是怎样同机体分离的。我还是平生第一次做这样的梦……”

不幸的是,噩梦竟成现实。2004年8月24日,俄罗斯的两架客机遭到自杀式的爆炸袭击,几乎同时坠毁,阿尔希波夫当场罹难。

令人惊奇的是,一架客机正是尾部同机体分离解体的。

灵感的宠儿

值得欣慰的是,梦境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噩耗。许多作家、艺术家都曾经宣称:他们的处女作、成名作,乃至于登峰造极之作,都是来自于一个神奇的梦。

德茹泽佩·帕格尼尼是18世纪意大利的著名作曲家,一生中创作过不少名曲,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魔鬼的颤音》这首世界名曲,竟是从梦中得来的。

在梦中,他所指挥的乐团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演出,经过长途跋涉,他觉得累极了,刚进房想休息一下,突然门开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闯了进来。

魔鬼很有风度地向他致意,再三恳求加入他的乐团。他害怕极了,浑身颤抖个不停,可又不敢直接拒绝魔鬼的要求。他畏畏缩缩地试探着说:“可我这里只需要一名小提琴手啊!”

“你以为我不会拉小提琴吗?”那魔鬼爽气地笑了。说着,他顺手拿起一把小提琴,开始演奏起来。最初的几个音符刚一奏出,帕格尼尼就被深深地打动了。他很快就忘记了恐惧,完全沉浸在魔鬼演奏出的奇妙的旋律之中……帕格尼尼后来回忆道:“1713年的一个夜里,我的灵魂似乎全部都交给了魔鬼,我的每一个愿望他都未卜先知。我就把自己的小提琴交给了他。于是魔鬼演奏了起来,我惊异不止,屏住呼吸。他的小提琴奏得多么美妙动听呀!那首奏鸣曲优美细腻极了,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梦醒了,我努力记住睡梦中的音乐,但却全部忘记。可是,我却捕获了那一瞬间的灵感。”

他立即拿起笔,尽可能地把魔鬼的乐曲记录下来。为了纪念这支乐曲的创作经过,他把这支曲子定名为《魔鬼的颤音》。

《魔鬼的颤音》给帕格尼尼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帕格尼尼所有的作品中,它是一支最著名的奏鸣曲。

许多科学家也有同感,他们认为,睡眠是解决疑难问题的特别有效的方法。常常是,当你冥思苦想、上下求索而不可得的时候,恰巧做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梦,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德国化学家克固雷一直为化合物苯分子的结构模式而困扰,常常为此冥思苦想,昼夜不宁。

1865年的一个上午,他搭乘公共汽车,由于过度疲倦,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突然看见那个苯分子很不安分地四处跳动,忽然间,竟变成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克固雷当即惊醒。

“像是给雷打过一样。”克固雷后来这样说。他突然悟出,苯分子的结构原来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就像那条咬住了自己尾巴的蛇一样。

著名的物理学家波尔也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梦。他梦见自己站在充满热气的太阳上,而行星似乎被细线拴在太阳上,围绕着太阳旋转。等到醒来,他立即想到了原子模型的实质,原子核就像太阳固定在中心,而电子则行星似的围绕着它转动。著名的“原子模型结构”,就这样地在一次富有启发性的梦里诞生了。

英国剑桥大学曾对一批富有创造性的学者进行调查,大约有70%的科学家认定,他们从梦中得到过有益的启示。

1830年,法国裁缝巴泰莱米·蒂蒙里埃设计制造了第一台缝纫机,把衣服制作从原始的手工针线活中解放出来。但是,当时的缝纫机主要用木料制作,相当笨重,只适合于工厂使用。而且,穿线孔按传统方法设置在针体尾部,常常丝缠线绕,纠结不清。

缝纫机小型化和穿针引线问题,成了缝纫机发展的两大难题。

埃利斯·豪在美国开办了一家缝纫机工厂,制造工厂使用的大型缝纫机,他也常常为解决这两大问题绞尽脑汁。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伙强盗向他袭来。强盗给他下的最后通牒是:要么发明一种新型的缝纫机,要么去死。他实在是无能为力,只好坐以待毙。于是,强盗们举矛向他刺来,在矛头下落的瞬间,他发现,矛头的尖端有一个小孔。惊醒以后,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小孔的特别位置。想着想着,他顿有所悟,便尝试着把设置在针体尾部的穿线孔移到针尖部位。一举解决了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缝纫机小型化扫清了道路。

为什么梦境竟然成真

现代科学认为,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当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大脑中的细胞也理所当然地处于抑制状态;但如果有一部分细胞未曾抑制,仍处于兴奋或半兴奋之中,它就会把你带入梦境。

因此,梦境常常是恍惚的、片段的、支离破碎的,它是现实生活和人的思维活动的曲折的反映。

那么,为什么有的梦境竟然成真呢?第一种解释是,“几率”论。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最希望实现的事和最担心出现的事常常萦系脑海,所以,它在梦中出现的几率是很大的。同时,你的希望和担心都不是凭空的,它本来就已经是事物发展的趋向,因此,它在未来的现实中出现的几率也是很大的。这两个“银大的”几率一旦重叠,便构成了“梦境成真”。

那么,为什么一些灾难性事件之后,总会有人宣称,他是受到梦的警示才幸免于难的,这是真的吗?

我们认为,这仍然是一个几率问题。人的一生中要做很多的梦,其中有不少是噩梦,大多同未来的生活了不相干,最终被我们淡忘了。但只要有一次同未来生活相同、相似或相涉,便会以“灵验”的结论在一定的圈子里传播。

由于现代生活的繁忙,每天都有不少的人在赶车、赶船和赶飞机,同时,也会有不少的人临时退掉车票、船票和机票。退票的原因很多,其中定不乏因噩梦而退票的人。由于神经衰弱和潜意识中的忧患意识,在坐车、坐船、坐机的前夕做噩梦的人定不少。通常是太平无事,退票者只当是庸人自扰,虚惊一场,不久便淡忘了;而一旦同灾难巧合,便会渲染得神秘兮兮,传播得沸沸扬扬。

而且并不排除,有些好事之徒借此而胡编乱造,哗众取宠。

第二种解释是,“第六感”论。动物能通过环境中的微妙变化,来感知迫在眉睫的危险,人类有没有这种可以预知危险的“第六感”呢?对此,科学界的认识不尽相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人类大脑中确实存在着一个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特殊区域,这个区域可以监控外界环境,衡量环境变化给人体带来的后果,并调整人的行为以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