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往事如风,流年似水,记忆无痕
3525500000023

第23章 驿路梨花处处开(5)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30年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4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5首钢琴奏鸣曲、5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于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伸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莫扎特的艺术人生

莫扎特的父亲奥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并且,这样的演出每每长达5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进步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3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金距轮”奖章。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进步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和进步,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6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能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进步,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学习中解决疑问

大家都知道伟大的富兰克林,但是谁都不会想到他在幼年的时候也不喜欢学习。他有时候拿起书来想看,但是只要外面有伙伴叫他去玩或者街道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就会把书一扔,第一个飞快地跑出去看。

他家里虽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是父母还是为孩子买了很多有意思的书籍,并把这些书籍放在很显眼的地方。

有一天,小富兰克林跑了进来,对他母亲说:“妈妈,你能告诉我埃及金字塔是怎么一回事吗?我的一个伙伴在考我。”

他母亲就给他讲解起来:“这个埃及金字塔其实就是埃及法老的坟墓,但是它的样子很是奇特……”

他母亲把关于金字塔的各种知识都仔仔细细地告诉了他。

小富兰克林听得很入神,心里想:“哇,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有趣的东西啊!我以前怎么不知道呢?”

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真是太厉害了,怎么什么都知道啊?我希望以后变得像你这么聪明,有这么多渊博的知识。”

“孩子,妈妈不是什么都知道,妈妈这些也都是从书上看来的。其实书上的知识很丰富,而且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只要你去看、去发掘,就能变成和妈妈一样懂得这么多,甚至比妈妈懂得还要多。”

“是吗?妈妈。”小富兰克林更加不解了。

“当然了,妈妈没有去过埃及,本来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书籍给了我知识。孩子,刚才你说你希望成为像我这样的人,那么你就要从现在开始多多地看书,汲取里面的精华,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你就一定会比妈妈厉害。”他母亲继续引导他。

“好的,妈妈,我知道了。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地看书,把这些知识都学到我的脑子里去。”小富兰克林高兴地回答。

从此,小富兰克林就对书籍有了兴趣,经常拿来书籍翻阅,津津有味地学习里面的内容。

他母亲看到这些,心里很是安慰,但是小富兰克林还是有点缺乏自制力,有时还会被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所以他母亲经常在他看书的时候对他说:“孩子,你现在看书,不要去管别的事情,你看完了再去和小伙伴们玩,好吗?”

“好的,妈妈。我喜欢看书。”小富兰克林大声地回应着。

然后母亲就会把他的玩具放到别的屋子里去,同时把房间的窗户关好,尽量不让别的事情来影响孩子学习。

就这样,慢慢地,小富兰克林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了。他不会再因外界而受影响,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只要能学习

1979年获诺贝尔奖的英国化学家布朗从小父亲就很支持他读书,所以尽管家里并不宽裕,父亲还是把小布朗送到了一所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学校里富人多穷人少,而富人孩子欺负穷人孩子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布朗在班里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也是最穷的学生。由于他的勤奋和聪明很得老师的喜欢,那些富家子弟开始对布朗不满起来,总想找机会教训他。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道题让同学来做,调皮的约翰又在下面捣蛋,老师点名批评了他,并说:“要是你能像布朗那样听话、爱学习,你的成绩就不会那样糟糕了!”说完让他上讲台做题,不爱学习的约翰当然做不出来了,被罚站在一边。接着老师又让布朗来做,结果小布朗走到黑板前,很快就做完了,而且结果完全正确,老师又一次夸奖了布朗。老师没想到这件事给小布朗带来了灾难。

那天放学后,小布朗走出校门,正要拐弯,却见约翰和几个小孩拦在了自己前面,他们几个不由分说就把布朗按在地上,对他一阵拳打脚踢,打得布朗躺在地上动弹不得。

约翰对布朗说:“谁叫你那么逞能呀,下次再敢逞能打扁你!”

当布朗青一块紫一块、一瘸一拐地回到家时,父母都吓坏了,他们问明白情况后非常难过,妈妈甚至抱着布朗说:“以后不要上学去了。”

布朗听了连忙说:“不,我要上学,我要读书!”“可是他们还是会欺负你的!”布朗听到这里低下了头,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来,眼睛里含着两颗大大的泪珠说:“爸爸,帮我转学吧!”于是,父亲只得把布朗转到离家很近的一所黑人贫民学校。可是这所学校的条件很差,教室昏暗,环境脏乱,傲慢的白人老师不肯按时来上课。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布朗求学的决心,他学习非常勤奋。

布朗回到家里还要自学,家里舍不得晚上开灯,他就到光线很暗的路灯下学习。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有一个13岁左右的小孩子风雨无阻地每天晚上在路灯下看书,雨雪的时候撑把伞,寒冷的时候加件衣服。

一次父亲很心疼地问他:“布朗,你觉得自己辛苦吗?”

布朗摇摇头说:“只要能读书、能上学,再苦再累都值得。”听他这样说,爸爸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

品味成功的乐趣

沈诞琦,复旦附中高二理科班学生。2005年8月,她从年级组里最优秀的1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被美国著名中学TAFT 寄宿制高中选中,作为复旦附中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去该校完成高中学业。美国的学校向来重视多元文化的建设,因此,吸引TAFT 寄宿制高中的不仅是沈诞琦每门学科的优异成绩,还有她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复旦附中,沈诞琦曾多次组织大型论坛、演讲赛,并获得好评;而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协会的副理事长,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沈诞琦为什么如此幸运呢?

沈诞琦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见过不少家长下了班以后忙家务,等收拾完毕之后已累得快趴下了,可是这一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因为这才刚到了替孩子检查作业的时间。

两个月之后,妈妈从沈诞琦每天答题的“程序”中欣喜地发现,女儿不仅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甚至还把不断缩短答题时间视为一种乐趣和对自己的挑战。

如果说在沈诞琦的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养成,教会她作为学生应有的责任感,那么阅读习惯的养成,则帮助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大门。

沈诞琦在念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晚饭后,她硬是缠着妈妈给她讲故事,可妈妈又不是“故事大王”,哪来那么多故事啊?情急之下,妈妈记起先前看过的那份《新民晚报》上“蔷薇花下”有一则故事很有意思,于是便绘声绘色地给女儿讲了起来。

“这个阿姨的行为很不好。”沈诞琦听完之后,歪着小脑袋沉思起来,“妈妈,这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啊?”“这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妈妈拿起报纸,指着“蔷薇花下”的这篇文章对女儿说:

“虽然妈妈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妈妈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来了解啊。你现在是小学生了,与其听妈妈讲故事,还不如自己看故事。”

“可是报纸上面有好多字我都不认识,怎么办?”“你可以查字典。”打那以后,沈诞琦每天晚饭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展开报纸,仔细地阅读“蔷薇花下”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她会搬出字典,耐心地查阅。她开始贪婪地从书中汲取各种养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她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也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小时候,她学画画时,妈妈把女儿所有的画集中起来,镶在镜框里,像模像样地挂满了一屋子,还邀请亲戚和邻居来观摩“画展”。听到大人们称赞她画得好时,沈诞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还一个劲地摇着妈妈的手说“我以后还要开画展,我一定会画得比现在更好。”类似的画展后来又在沈诞琦的家里陆续开过几次,每一次的进步都见证着她的成长。

妈妈说:“许多孩子对读书缺乏兴趣,其实是因为没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好比沈诞琦学画,家长需得多花些心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学习贵在勤奋

贾逵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幼年丧父,母亲又体弱多病,需要人照顾,生活因此而非常窘困。于是贾逵的姐姐独自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精心照料母亲,呵护和关爱弟弟,家中虽然清贫,但时常充满着欢声笑语。

贾逵从小就十分聪慧、勤奋,爱思考,凡事都刨根问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