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科普知识大博览)
3528900000036

第36章 人体上的“无用器官”

前不久,美国生活科学网发表文章,公布了包括阑尾、智齿等人体“五大无用器官”,似乎这些器官对人体并无作用,而且还往往给人添麻烦。那么,人类是否应该像修剪枝叶一样,去掉这些“无用器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所谓的“无用器官”对人体健康并不是一点用处也没有。

阑尾位于腹部的右下方,盲肠内侧,近端与盲肠相通,远端闭锁。由于阑尾腔细小,又是盲管,食物残渣和粪石等容易掉入腔内,堵塞管腔引起发炎,从而导致阑尾炎的发生。多少年来,不少人把阑尾看做无用之物,加之阑尾发炎有可能置人于死地,故主张发炎就割除,没发炎也可割除。但是当代科学家对阑尾看法在若干年前已有变化。研究表明,阑尾本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它能分泌免疫物质,可以杀死会引起腹腔疾病的细菌,更能增强人体对癌症的抵抗力。尸体解剖发现,已被切除阑尾的人,得肠癌的几率要比没切除者高40%;得其他癌症而死的,也是被切除阑尾的人比例高。阑尾的免疫能力约在12~30岁时达到高峰,60岁以后逐渐消失。人们由此推测,老年人的癌病增多,大概与机体免疫力下降,包括阑尾功能消失有关。因对阑尾的作用有了新认识,而今医生对发炎阑尾都努力使用消炎药处理,只有当可能引起腹膜炎时才动手术将它摘除。

人到20岁左右,嘴里牙齿尽头部位的一颗大牙方始长出来,少数人甚至要到25岁或30岁才萌出。这上下左右的最后4颗大牙,医学上叫做第三磨牙,按习惯也可说它是“尽根牙”。由于第三磨牙要在人的青春期生出来,此时人的生理和心理接近成熟,故也称做“智齿”。据说人类“远祖”都是有智齿的,但现代人不长智齿的已达20%~25%,原因是现代人的容貌已与几十万年前的“祖先”大不相同,目前的额骨已很难容纳智齿的存在了。远古人类智齿的出现,是为了咬啮难啃的骨肉,如今的食物比较精细,牙齿咀嚼起来已不必太费劲,有无智齿似已无关紧要。但很多牙科专家认为,将智齿归入无用的“鸡肋”,为时尚早。打个比方说,树木长期被风吹雨打,总会出现一些歪斜,这时如果有木桩将其固定,那么树木就可以继续保持直立。智齿就是固定其他牙齿的“木桩”,它们在两边一夹,我们的其他牙齿就不容易松动了。

在我们头顶正中的深处,有一个豌豆般大小的东西,形似松子名为松果体。由于松果体位于前后脑的关键部位,古人就认为它是座“智慧库”、“灵魂所在之地”。

不过学术界在一段时间内却认为它是退化无用的器官。20世纪初,瑞典的解剖学家从一些动物的松果体内发现了具有对光敏感的结构,于是它有了“第三只眼”的名字。现在,俄罗斯科学家声称,人类胎儿在早期确有第三只眼,但随着胎儿成长,这只眼逐步消失,并演变成了松果体。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松果体有抑制生殖和防止性早熟的功能。还有促进睡眠与降血糖、防肿瘤的作用。

胸腺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它是进化过程中退化残余之物。胸腺在幼年时期非常发达,青春发育期后开始缩小。到了花甲或古稀之年,就由昔日的核桃大变为花生米大以至更小了,80岁以后几乎完全消失。科学家认为,人的衰老乃至死亡,可能与胸腺功能的大幅度减退有关。1996年初,德国、美国同时出现了“储寿银行”,就是在20岁左右将自己的胸腺细胞取出一部分冷藏,待自己五六十岁以后,再将这些储存的胸腺细胞解冻并输回自己的体内。这样一来,人就能够重新获得青春活力,并有望通向“天年之路”了。这种做法,谓之“储寿”。

尾骨是人类进化后的“尾巴”所残留的部分。其实,尾骨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零件”。研究表明,这小小的一节骨头是帮助内脏保持在必要位置的盆腔肌的支点。如将“退化无用”的尾骨割除,则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出现内脏器官下垂或者发生脊椎方面的问题。

人一张开嘴,在小舌头的两边,就可以看到像扁桃一样的扁桃体。多少年来,医学专家一直在争论扁桃体的作用。有人认为扁桃体是退化无用之物。它位于细菌出没的咽喉要道,成了“细菌窝”,对健康不利。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扁桃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能产生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进入血液后,能杀灭细菌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包括抗癌能力。它还可以中和、消灭许多微生物的毒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