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3532900000002

第2章 人的一生讲究缘分

古时候,人们面对自然的能力有限,出门最危险的就是渡河。古有俚语日:“行船走马三分命。”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们常说,三千年才修得一个“同船缘”。这个“同船缘”,就是患难与共的意思。共赴患难,也是一种缘分。

有人爱得深切爱得刻骨铭心,但到头来不能共结连理。于是,这两个人就说:“咱俩没缘分。”或者说:“咱俩有缘无分。”后者的意思是说,有缘相识甚至相知相爱,但没有做夫妻的名分。

在古书上我们还常常读到这样的情节:一个青年投奔寺院,说要出家。他想借“清净佛门”一隅,避风头或避艰难。

可主持白眉善目,看了看青年那血红的眼睛中还有激愤的情绪,便双手合十,说:“施主,你尘世未了,还是回家吧。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为什么主持会这样说呢?原来那位青年是因为婚姻困难而出走上山的。

可见,你要投奔佛门,第一要诚心,第二还要有福分。当然,这一份福,不是艳福也不是庸俗之福,而是一份清福。

所以,一生中“缘”对人的影响可谓大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跟着好人成好人,跟着小偷成贼人。

娶了老婆才是家,做了善事成菩萨。

如果一个人,遇上了慈济,那他(她)就有缘了。

这缘,是缘善、缘慈、缘济、缘福。

证严法师向我们说了这么一件令人钦佩又深感无奈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位女子在二十六年前的一次车祸中造成颈椎以下瘫痪。刚受伤时,她和她的家人总怀着一线希望,从马来西亚医到泰国,结果求遍各地名医都没有效。她心里痛苦,感到人生灰暗,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连妈妈端饭到她面前,她都把饭摔掉,可见内心之痛苦。

后来,她接触到慈济人。慈济人用了很长的时间陪伴她,抚慰她。她也终于开启了智慧,体会到必须要面对现实,必须依靠自己从心灰意冷的困境中走出来。于是她勇敢地接受了残疾者的事实,不再自怨自艾,决心活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

她从生活环境中改变自己,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现在无论洗衣、洗脸、漱口,她都可以自己做,而且还把自己的胜利与别人分享。她乘车晕车,但她仍坚持四出家门去辅导和她一样不幸的人,教导他们要身残志坚,现身说法,去鼓舞别人。

她不仅与慈济人一起去做家居关怀、现身说法,她还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能为更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在慈济人的帮助下,用不大灵活的手学习操作裁缝车,一趴就是好几个小时。她说,她虽然做得很辛苦,但完成的作品能参加义卖,她就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了!

她常说:“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证严法师赞扬她,说她这样就是佛国里面的最高境界:“甘愿做,欢喜受。”

这就是缘分!这位马来西亚的女子,她有缘遇上了慈济,缘了善良,缘了慈悲,缘了接济,就缘了幸福。

证严法师在一次开示中,把佛陀的话告诉我们:“一切唯心造。”

证严法师说:“一念爱心,就可以造福人间。一念无私清静的心,在当下就是净土。”

这位马来西亚女子,后来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她转变了的心所造的。她的心由烦恼之地变成了人间净土!

在南非,有一位叫葛雷蒂丝的黑人妇女,她的家族是黑人中的望族,但在一次政治选举中遭到攻击,家族成员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杀害,家也被烧了。

她的内心充满了怨愤与仇恨。但她后来认识了慈济人,在慈济人的感化和帮助之下,她也加入了慈济,学会了原谅别人,放下了心中的埋怨与忧愁,以爱代替仇,一心一意去家居关怀,培训黑人妇女,让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能够自立自强。

她后来说:“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

她的生活,也由此转为平安与幸福。

也还是在南非,有一位酋长态度很傲慢,对于慈济人的友善与奉献很不以为然。志(义)工们做好事,他的态度也很冷漠,有些黑人志工很生气。

但是有一位姓潘的居士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酋长的态度,得慢慢来。她劝那些黑人志工说:“没有关系的。现在他还不了解我们,表明我们好事还做得不够长久,不够突出。我们有耐心慢慢让他了解,他自然就会接受的。”

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酋长慢慢地转变了,最后也穿上了“蓝天白云”服装,投入了慈济的行列中,和慈济人一起去为社会付出。

慈济,就是佛心。

谁遇上了,谁三生有幸。

遇上了,是明缘,就像徒弟被师傅收留了。但收留了并不意味着你日后就是大师,就是菩萨。

佛门里还有一句禅语:“人门凭师傅,修行靠自己。”

这说明,人生的缘是要选择的。选善缘,结善缘,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