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3532900000034

第34章 知与不知

人生,就是一个知与不知的过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的观点。

不懂得的事情,经过学习便会懂得;懂得了以后时常加以实践,丰富原来学习的知识,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也是孔子的观点。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里的“知道”,就是“懂得”的意思。知识,或者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为人处世也一样,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做人不能吞吞吐吐,不明不白。

温故知新,这也还是孑孔子的观点。

《论语·为政》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便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当代社会,日新月异,过去的知识也许是今天的谬误,不温故,不但没有旧知,而且可能会不知新了。

与时俱进,是知识之树、生命之树长青不衰的秘诀。

知,就是壶里有水。不知就是壶里没水。

有了,并不等于万事大吉;没有,也不等于糟糕透顶。

壶里有了水,就看你怎么斟出来。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懂得福建人的功夫茶,那斟功,让你啧嘴称道。高低匀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四川人的铜壶茶,长嘴远斟,像瀑布从天而降,不多不少在人不可思议间便斟到茶杯里。那技艺真可谓惊人!

如果壶里有水,老斟不出来,碰上脾气不好的人,可能就将茶壶扔到地上去了。有茶的壶变成了碎片,而没有茶的壶可能安然无恙。

世间的事情,也是无常的多啊!

证严法师说:“人都有求知欲,希望能博闻,让知识和眼界都很开阔。但事实上,能真正透彻了解天下万物的人又有多少呢?”

所以,我们要谦虚。

证严法师说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叫王倪。有一天,朋友问他:“你可知万物的道理,它们共同的标准是什么?”

王倪说:“我怎么会知道!”

朋友又问:“什么是你不清楚的事物呢?”

王倪同样说:“我怎么会知道!”

朋友再问他:“如此,天下的知识,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了?”

王倪还是回答:“我怎么会知道!”

这位朋友感到很失望。因为大家都认为王倪很有才学,没想到竞一问三不知。

王倪看到朋友很失望,就说:“你不必失望。我如果告诉你‘我知道’,‘可知’其实就是真的知道吗?如果我告诉你‘我不知道’,你就能确定我真的不知道吗?世间的事情,往往没有共同的标准。譬如人若是长期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得关节炎。但是,泥鳅住在泥沼里,就很逍遥自在。”

王倪还说:“人喜欢吃肉,鹿喜欢吃草,蜈蚣喜欢咬蛇,乌鸦喜欢吃老鼠……各种动物都没有一致的兴致与爱好,天下万物怎么能有共同的道理呢?我又怎么能断言什么是对的呢?”

知与不知,都是相对的。你说你知,可能你说的时候就是不知了;你说你不知,说的时候你可能是知的。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对我们这个世界,你说你知,还是不知呢?

中国有句古话:“处处皆学问。”

又说:“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一为君子,一为小人,自取如何耳。”

证严法师说,平等尊重,用心体悟,都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她说了一个“勿轻他人”的故事。

深山里有一个道场。道场内有一名弟子,他想到外面参访,便向师傅告假。师傅问他:“我们的道场四周环山,你要往哪里去?”弟子一时答不上来。师傅说:“你回去想想,等到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再出门吧!”

这位弟子很努力,天天想,但始终没有想出办法来,心中不禁生起烦恼,但又不敢擅自离开道场。

百无聊赖,弟子逛到菜同去。种菜的圆头僧见他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便问他:“看你这样子,为什么不高兴呢?”

弟子说:“我想到外边参访,去向师傅请假。师傅问我‘四周是山,你怎么走出去呀’?我答不上来,师傅要我想好了再出去,可我老想不出办法。”

圆头僧说:“这并不难啊!”

弟子听了就很高兴,说:“你能教我如何回答师傅的问题吗?”

圆头僧笑了,说:“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这位弟子听了,若有所悟,击掌说:“有道理!”弟子高兴地跑到师傅面前,如是一般地回答了师傅。

师傅说:“这个答案不是你想出来的吧!是谁教你的?”

弟子不敢隐瞒,如实禀报:“是种菜的圆头僧教我的。”

当晚,师傅把所有的弟子召集到大殿,然后升座向大家宣讲:“种菜的圆头僧虽然每天忙于种菜、耕种田地,但他用心体会大自然的变化,并且能从亲手开垦、种竹的过程中,体悟到真理。这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那就是只要用心,便处处皆道场。”

佛教里的处处皆道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处处皆学问了。

在学习《易经》中,也有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两位易经的预测大师,他们是父子俩。

有一天傍晚,北风刮得紧,有人敲门。父亲对儿子说,我们先占一个卦,然后开门,断一下敲门的人前来是为何事。

父子俩根据敲门的时间起了一个卦,上巽下金。

儿子说:“来人是来咱家借锄头的。”

父亲说:“根据卦象,上边是木,下面是金,你断为借锄头的,也有道理。但我认为来人是借斧头的。为什么借斧头呢?因为现在正冷,要劈柴生火。”

门开了,来人果然说:“你家的斧头呢?借咱家用一下。

天太冷了。”

这就是“知”与“不知”。

证严法师说:“人若不用心,如何学有所成?在生活中若能用心学习,工作就能进行得顺畅、简单和利索;如果欠缺用心,即便用尽力气,也只能徒增疲劳,得不到好效果。”

证严法师还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国王的后花园死了一头鹿,国王把死鹿赠送给料理后花园的佣人。佣人很高兴,因为鹿皮可以缝皮衣,鹿肉又可以美餐一顿。但刀钝鹿皮韧,磨刀石在楼上,死鹿在后花园,害得佣人楼上楼下来回跑。别人看见了觉得奇怪,问他:“你老跑什么呀?上气不接下气。”佣人说:“刀用几下就钝,就得往楼上跑,要磨刀啊!”

人家说:“你可以把磨刀石从楼上拿到死鹿的旁边,割几下就磨一磨,这多方便啊!”

证严法师告诫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若想达成诸多理想,做成无数的工作,‘用心’的确非常重要。”

知与不知——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怎么去“知”。

然后,我们应该知道怎么去表述我们的“知”。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知?

证严法师说:“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表述我们的知?

证严法师说:“一言为重,千言无用。言重则信重,信重则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