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解放生命
3534600000003

第3章 人是人的本质——生命是一个信托(1)

人是社会的基本存在。制度是人存在的支撑和联系的构架,而制度的静态性和人的动态性,使制度和人存在变化的非同态性;这种非同态性是人和制度的常态,制度至此成为人发展的桎梏。解放人类,就是要重新定义人,在定义重构的基础上重新规定约束人的制度,以制度的革新实现人的新生。回归本质看生命,人是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的耦合存在。人三性耦合的本质与信托原理高度契合。作为一种传统工具的创新利用,信托以共有制的形式实现人物质性、社会性与知识性的耦合和延伸,它在更高层面定义了生命的内涵,在更深层次延展了人的生命,生命就是一个信托。

一、人的方法论

在人类时空隧道迈入互联网虚拟时代与众筹时代的今天,哲学最高层次的问题“我是谁”依然无解。我们在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恍惚中,桎梏于盲人摸象的固态,无从寻求终极问题的最优解。从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无助解决来看,成年人的知识性与婴幼儿并无差异。最具影响的人是一致性最高的人,这种一致性包括物质变换、行为变换和精神变换的一致性,归根结底是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论。相对人本认识的一元论和二元论,“三性耦合论”更能反映人的本质,它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一)人的本质论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在生物学上的学名为Homosapiens,意为“有智慧的人”,他们通过基因传递遗传信息。换句话说,人是一种源于动物但与动物已经产生本质性区别的物种;或者说,人是一种有智慧的高级动物。

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我是谁”。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德尔斐神殿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经常用这句格言教诲他的门徒。但人到底是什么,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柏拉图说,“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提出理性即人性;亚里士多德则说,“人是政治动物”;黑格尔说,“人是自我意识”。

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是他的行为和行动的总和;人没有什么本性,因为没有什么上帝怀着人性的概念,人就是人。

中国古代把人当作是有历史记录和典籍,并能自觉将自己作为镜子以自省的动物。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的《百科全书》认为,人是一种有感觉的、能思考的、有思维的生物。人由两种本质组成,一种称为灵魂,对应精神;另一种称为肉体,对应物质。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因此,可以说人是为意识而活的智慧生物。

在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发明语言并使用之,具有负责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联合起来达到生命的目的。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精髓是人学,他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强调“那个自然界在其中化成有人格、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的东西叫作人”。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引用这句话作为绝对精神,通过人的认知活动解析人的本质,明晰人成为人的依据。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人性,人性又内化为人的本质。因此,人的本质是人成为人的根据,是人性的内在原因,决定着人性的选择,规定着人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最终诉求的依据。

人类在认识自身,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理论探微和行为实践。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又扬弃了人的单一的社会关系论观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指出人的自然性或者说物质性;马克思还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强调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还说,“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全面、完整、历史又现实地认识人,就是与时俱进地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去认识人的一般本质,而不是用社会关系的总和去否定人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发展了人的本质论,他指出:“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马克思强调的人是物质和意识的二元体,突出了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却忽略了物质和意识的联系,是二元论的人本观;马克思看到了人是以意识为存在的智慧生物和社会动物,他对人的知识性这一认识已经点题,却没有破题。

(二)人本归一论

东方把数字“三”称为“圣数”或“巫数”。济南百脉泉公园有对联曰“天地人三缘,和合生万有”。老子《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文解字》将“三”生万物解释为:“三,天地人之道也。”按照阴阳观念,天为阳,地为阴。在《周易》中一为天数,二为地数,三为人数。天和地的关系由人协调,所以天、地、人合成“三”,成为万物。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指出:“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三国徐整的《三五历记》有“立于三”的主张,指出“三”是两性的结合,万物繁衍的体现。二是对一的破立,但它无法反映事物的本体,同时也不具有稳定性。而“三”兼具稳定和变化的特点,能终极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人性和人本质的求解必须问道于“三”。

人是肉体与精神的完美结合。肉体与精神实际反映的是人的物质性和社会性,这也是二元人本论对人本质认识的边界。它忽略了人的物质性和社会性中间联系的客观存在,因此不能从内涵的准确性和外延的全面性上定义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已经承认人的知识性一样,我们认为人还存在第三个属性,这个第三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又不能简单地归集于物质性和社会性;从功能上来看,这个第三性沟通并延伸了人的物质性和社会性联系,我们把这个属性定义为人的知识性。人的生理消耗决定了人的物质性,人类聚集而居的群居行为决定了人的社会性,而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来源于人类对外在环境及自身认知的总结与继承,即人的知识性。全面完整的人表现为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的三性统合,把上述理论与思想放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进行逻辑一贯和目标归一的研究,这就是人本研究方法的归一论。“人本归一论”认为人是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的集合,它强调对人本质的静态认知。

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需求,“个人的需要就是他的本性”[7]。换句话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8]就人的需求性而言,人的物质性需求保存自己,人的社会性需求(性需求)保存系统,人的知识性需求保存地位(驾驭万物)。人的三性论既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解构;也为镜像,是对人需求层次性的反映。

物质性是人的第一属性,解决人的有无问题。它首先是人存在的显像,表现为人的生理存在和健康存续;物质性还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以衣食住行为元素铺就人的发展路径。物质性是人的自觉的自然活动,是人类在区别于动物的自然差异中经过直接劳动而实现的。物质性是不是第一性的问题,历来都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正如但丁所说:认识是物质的认识,到头来认识的还是物质。

社会性是人的现实属性,解决人的繁衍问题,是人的群体归属性。社会性是人存在的必然结果,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否则,脱离社会的人类个体都将是现代版的鲁宾逊。人以群体的方式共进退来获取生存的食物等必需品来保障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彻底摆脱动物性生活模式的共同体。人通过共同体构建了人的现实属性——社会性,依托社会性使得人类成为地球上高高在上的智慧型生物而占据领导者地位。与此同时,社会性又给群体中每个人带来了约束,即个人的行动必须以群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群体的利益。这种利益的顺序安排和权重取舍便是制度,制度是人社会性的固化;同时它也是人社会性的保障。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性有精辟的论述:“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9]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发展鲜活地反映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立的原子,他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必然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群体归属性和集体主义是人的社会性的应有之义。

知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解决人的发展问题。佛家强调,在唯心唯物之外,还应讲“唯识”,指的就是人的知识性。人类共同的意识世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的知识性,知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决定了人全面发展的广度及深度。不同时代对知识的研究有着不一样的视角。西方对于知识的研究始于希腊哲学,探讨对于外部实在的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中国传统知识论是依据实体与功能、经验与悟性、理论与行为相统一的研究视角。伴随社会形态的更替,今天知识的内涵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任何知识都是人的知识,人的存在方式又表现为知识性的存在。现实生活中,人发挥知识性,将人的类动物本能演化和发展为人的需要,摆脱肉体直接的需要,为“进行真正的生产”提供可能空间,并依靠知识性,通过实践进行对象化活动,实现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超越人本质和外部世界。知识性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与动物界的最本质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有效例证。知识性作为人的本质特性,不仅表征着人自觉进行生产活动的深层本质,而且在人的总体实践中生产并发展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关系,又依据知识性的特有属性,展示着人不同层面的特性,构成人存在的具体形式。

人的知识性存在于社会生产的所有系统中,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要素中共同的、巩固的、同一的东西,它的现实重要性是作为“精神生产资料”直接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效率。对应人的三个基本属性,知识也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三大体系构成:自然科学是人对物质运化规律的认知,体现为人肌体的扩展和延伸,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效率;社会科学是人对行为运化规律的认知,体现为群体的组织和管理,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效果;精神科学是人对思维运化规律的认知,体现为价值观和方法论,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正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道:“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10]马克思充分肯定了精神生产领域、智力和科学技术之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和重要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11]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一驱动、先进生产力、科学发展的观念都是人的知识性的外化,它们统一于知识性这个人的本质属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开端和动力的源泉,也是“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根据。[12]

知识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具体劳动的差别性和层次性。知识性的进步不但能够解放人的个性,塑造人的独立精神,同时还能增强人的集体主义和全局意识,使得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在利他与利己的对立统一的辩证互动中心心相通。对人的知识性属性的发现,是我们建立生命信托理论、实现知识增长的关键支点。

(三)“三性耦合论”

“耦合”是一个工业术语,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依赖性的度量。耦合观承认存在的独立性,强调关系的整体性,推崇发展的动态性。我国古代《太玄·玄数》中的“声律相协而八音生”讲的就是和谐美妙的声音只有通过音律的协同耦合才能产生。人本归一论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人的本质属性,但它不能反映人的本质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而我们引入“耦合”一词就在于它能全面、立体、动态地反映人的本质。在从静态思悟到动态认知的探索中,我们提出了“三性耦合论”,人本归一论的动态表征就是“三性耦合论”。

从人本质存在的独立性来看,“三性耦合论”首先承认并强调人的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的独立存在。人的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分别反映人的第一属性、现实属性和本质属性,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符合哲学概念分立的思维条件和逻辑可能。强调人具有三个基本属性,是“三性耦合论”区别于“二元人本论”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