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一节 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物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心肾的水火相济,都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在预防疾病方面,同样要保持人体气机升降正常,才能抗御邪气侵犯,免生疾病。
三、生命的维持和死亡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究其原因,是由于“阳化气,阴成形”,而生命过程就是不断的化气与成形的过程,即有机体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化气与成形,是生命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两个对立面是不断斗争的,又是统一的。化气与成形,互为消长;任何一方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另一方受损。但二者又结合于生命的统一体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阳气化为阴精,阴精又化为阳气,否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在;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为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的生命动力。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代《圣济总录》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张景岳则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盖以大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同样,精、血、津液亦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如《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就说明人体的产生必先从精始,由精而后生成身形五脏、皮肉筋骨脉等。不仅如此,人出生之后,犹赖阴精的充盈,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精者,身之本也”。若阴精充盈,则生命活动旺盛,身健少病;若阴精衰虚,则生命活动减退,早衰多病。
还有,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的得失关系到生命的存亡。从人体来说,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无不属于神的范围。它包括精神意识、运动、知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气血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
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恩格斯说:“生命首先就在于:生命在每一瞬间食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自行产生和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第二节 天年、寿命与健康
一、天年的概念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尚书·洪范篇》中“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西德着名学者H.Franke在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事实上,120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自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是有的。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年龄,又称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生肖属性,以出生年份来计算其岁数,一般由虚岁或足岁计算年龄;另一种是生物学年龄,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在生物学上又可分为生理年龄与解剖年龄。国外在确定退休准则时,设想应用生理年龄作为指标,可能比时间年龄更胜一筹。因为时间年龄和生理年龄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取决于生长时期的长短,而后者取决于脏器功能及结构的变化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性遗传因素与后天性环境等因素不同,因此时间年龄和生物学年龄有时不完全相同。此外,还有“心理年龄”,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即主观感受年龄,也称“社会心理年龄”,用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衰老程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比较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常采用平均寿命。平均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寿命不断增长,但人类的寿命值究竟是多少?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后天的给养、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三、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传统养生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的人,即俗称“健康”的人。
任何时代和民族都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苏格拉底认为:“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中国教育家张伯苓曾指出:“强国必强种,强种必强身”。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力,一切人类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全面。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1988年WHO在庆祝成立40周年时宣称,对于健康的科学定义是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是对健康定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而且也将极大地影响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向。
世界卫生组织还根据这个定义制定了10条健康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安排生活,胜任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均匀。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⑧牙齿清洁,无龋齿。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这个概念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从中反映的是一个人目前的健康状态,一个过去不健康的人会因为学会珍惜生命、关爱身体从而变得健康;一个过去健康的人也可能因为忽视身体的感受而被病魔击中。健康是动态的,若想从不健康变得健康,并且长久地保持健康,最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
对于健康的促进,有人曾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但人们普遍关注的不是什么“模式”,而是健康的直接获得,所以人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提高了,花钱买健康、送礼送健康的意识大大提高了。
用现在的概念说就是“健商”提高了。所谓健商,从卫生学的角度就是“健康的商数”,这一概念是2001年加拿大籍华人、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谢华真教授借鉴中医的哲学观点和整体观念等理论,论证了健康与人的社会、心理、情感、精神、环境、社会等因素的关系,首次提出来的整体性、全面性护理和自我保健的新理念,是指一个人提高自己健康水平的能力,是人类自身基本素质的标志,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健康新概念。高健商是完成人类高质量生命活动的保证。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影响人类尽终其天年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有两个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是衰老,其二是疾病。那么,推迟衰老的到来、防止疾病的产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健康人的生理特征,就显得很有必要。一般地说,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
(一)生理健康特征
1.眼睛有神 眼精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地,眼神的有无反映了脏腑的盛衰。因此,双目炯炯有神,是一个人健康的最明显表现。
2.呼吸微徐 微徐,是指呼吸从容不迫,不疾不徐。《难经》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说明呼吸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3.二便正常《素问·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是说经过肠胃消化后的糟粕不能藏得太久,久藏则大便秘结。而大便通畅则是健康的反映。小便是排除水液代谢后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小便通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功能活动。
4.脉象缓匀 此指人的脉象要从容和缓,不疾不徐。“脉者,血之腑也”,气血在脉道内运行,所以脉象的正常与否,能够反映气血的运行。
5.形体壮实 指皮肤润泽,肌腠致密,体格壮实,不肥胖,亦不过瘦。因为体胖与体瘦皆为病态,常常是某些疾病带来的后果。
6.面色红润 面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而面色红润是五脏气血旺盛的表现。
7.牙齿坚固 因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而肾为先天之本,所以牙齿坚固是先天之气旺盛的表现。
8.双耳聪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耳与全身组织器官有密切关系,若听力减退、迟钝、失听,是脏器功能衰退的表现。
9.腰腿灵便 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腑,四肢关节之筋皆赖肝血以养,所以腰腿灵便、步履从容,则证明肝肾功能良好。
10.声音宏亮 声由气发,《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声音宏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