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街角的老北京
3553800000010

第10章 闲趣儿(4)

显然这就是个神话传说,老百姓也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后来从求雨改成了求健康,比如说头疼了,那就摸摸鱼头,身上疼了就摸摸鱼身,腿疼了就摸摸鱼尾,传说能祛百病,就这样,石鱼天天被摸,如今已经盘出了包浆。

潭柘寺的石鱼是一宝,好多游客来一回不容易,如果下回还想治病怎么办呢?于是潭柘寺弄了一款特色纪念品,石鱼挂坠,买一个回家,随时有病随时摸。

其实我觉得摸石鱼治病有点心理安慰的意思,但是买个石鱼挂坠作为纪念无可厚非,但是光挂在脖子上没用,您得会使,没事拿在手里,当刮板刮一刮经络还是不错的。

探寻北京哪吒

现如今一说到北京城,其实说的是明朝的城池。现在的二环路以内基本涵盖了老北京城的内外城池,眼下城墙、城门早已拆毁,若想追忆恐怕也只能坐上地铁二号线去数站名了。

明朝的北京城修建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朱棣对北京有一个历史性的贡献,那就是在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从此“北京”这个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划修建北京的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竣工,历时15年,从此朱棣把明朝的都城正式定在了北京。

关于朱棣定都北京和修建北京城有很多的故事,首先说朱棣为什么要定都北京。明朝建都在南京,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把首都定在了南京。这就要说到明朝有一个特殊的规矩,皇子们一旦封王,是有自己封地的,而且封地基本都不在首都,朱棣当时作为燕王就镇守在北京。后来朱棣篡权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当上了大明朝的皇帝,这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可是为什么朱棣不在南京继续做皇帝呢?有学者认为,第一,朱棣的皇位来得并不光明磊落,所以不愿在南京继续当皇帝,虽贵为天子也受不了舆论监督,正所谓舌头根子底下压死人;第二,朱棣当皇帝之前镇守北平做燕王,所以对北平的情况熟门熟路,因此愿意把明朝的都城迁往北平,再加上北平当时的地理优势非常的明显,后有燕山环抱,前有平原,又有充足的水源,这是一个定都的好地方。既然定都北平,那就要重新修建一座都城,于是便引出了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八臂哪吒城。

话说朱棣手下有两员参事,一位是半仙刘伯温,一位是和尚姚广孝,但是在这儿咱得多说一句,下面讲的是一个北京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记住是故事!因为历史上刘伯温不曾到过北京,所以也就不曾帮助朱棣修建北京城而出谋划策,您千万不要较真儿。

咱们接着说,都说北京城从前是幽州苦海,有龙王住在此地,所以朱棣命二人设计北京城图,要能够镇得住龙王。要说北京以前是幽州苦海,这倒并不是传说,沧海桑田的变化,大陆架本身就是从海底升起来的,就连珠穆朗玛峰也是从海底冒出来的,这是基本的科学常识,但是镇住北京的龙王就有传说的色彩了。

刘伯温、姚广孝二人接到朱棣的旨意便回家各自思考城图的设计,而且朱棣还要求二人不许互相通气,三天之后面见朱棣,二人要背靠背各画一张北京城的设计图,如果城图不谋而合那就立即开工,如果意见有分歧,这事还得再议。

二人领旨回家,都是苦苦思索,就在三天期限快到的时候,说来也巧,二人都同时遇到了怪事,总觉得眼前有个小孩晃来晃去,而且口中念念有词“照我画,照我画就行”。二人就琢磨,“照你画?可你是谁啊?”就在三天头儿上,俩人全都恍然大悟了,这个孩子不是旁人,正是哪吒三太子。可是修建北京城还要能镇住龙王,为什么要照着哪吒设计城图呢?这咱得多说几句。

哪吒本是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个儿子,七岁那年,五月的一天,到九湾河东海口洗澡,惊动了龙宫,先是打死了前来巡视的夜叉,龙王三公子敖丙听说此事要去捉拿哪吒,结果反被哪吒用混天绫裹住,抽筋而亡。四海龙王去玉帝那儿联名告了哪吒的状,哪吒怕连累自己的父亲李靖,于是选择一人做事一人当,自刎身亡了。后来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用莲藕又复活了哪吒。之所以北京城图要照哪吒的样子设计,是因为哪吒可以镇住龙王。结果在朱棣面前刘伯温、姚广孝二人背对而坐,画出的城图分毫不差,都是八臂哪吒城,于是北京城破土动工。

这个故事只是老北京街头巷尾广为流传的一则传说,但是北京城是八臂哪吒城这倒是真的。如果俯瞰北京城的话,就是一个头朝南躺着的哪吒形象。前门是哪吒的头,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右边的四条胳膊,西边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左边的四条胳膊,北边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是哪吒的两只脚。

其实这还不算完,北京城有一条中轴线,现在一说中轴线都是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但是您别忘了,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的时候只修建了内城,而外城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修的,也就是说永乐年间的中轴线南起正阳门,北到钟鼓楼,这条中轴线就是哪吒的脊梁骨。紫禁城就是哪吒的内脏,皇上坐的太和殿就是哪吒的心脏,北京的大街是哪吒的骨架,小胡同是哪吒的血管。

如果您觉得这太形象了,那后边我要说的肯定更让您啧啧称奇。北京以前是有皇城的,皇城的四座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天安门和一段皇城墙遗址了,以前的皇城和紫禁城的城墙都是红色的,这代表的是哪吒的混天绫。北京的东边朝阳门外有一座东岳庙,修建于元延佑年间(1319年),是一座道观,现在是北京民俗博物馆,这代表的是哪吒右手拿的乾坤圈。北京城的西边阜成门内有一座妙应寺,因为寺内有一座大白塔,所以老百姓都习惯叫它白塔寺,这座大白塔修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是由忽必烈请来尼泊尔的工匠阿尼哥设计的,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白塔落成。同一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并且命人站在白塔下朝四个方位各射一箭,箭落之处就是寺院的范围,面积达到了16万平方米。单说寺院里这座大白塔,它象征的是哪吒左手拿的火尖枪。至此,一个极为形象的八臂哪吒城便呈现在了大家眼前。

接下来我们说说城市规划吧!我觉得今人比起古人相去甚远,古人规划总是顺应天人合一的理念,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众所周知,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定为辽南京,大概在今天的广安门一带。金代取代辽代之后,海陵王完颜亮建立金中都,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有所扩大,这也是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到了元代,元大都成为享誉世界的都城,因为蒙古军队的习性,也因为需要更广的水源和地域支撑城市的生活和漕运的供给,于是元朝毁掉了金中都,而后在其东北部又开始兴建了元大都,不可否认的是元大都的设计确实高于金中都。而后明朝建立,朱棣定都北京,这时的北京城市格局只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其中最大的动作就是中轴线东移,把城池往南移了五里。而清朝入关之后基本沿用了明城,因为明城的设计已经几近完美,无需大动。

但是到了现代,北京城渐渐被拆毁,梁思成力保北京城这大家都知道,我曾看过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城的规划,老人家说如果城墙不拆,可以在城墙之上建设环城休闲带,种上花草就是墙头花园,而且各个城门楼也可以改成展陈馆或是公共服务设施,这是多么完美的设计,但最终梁思成先生还是含泪看着北京城灰飞烟灭了。

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喜欢老北京,其实我不只是喜欢老北京,我喜欢几乎所有老的东西,因为那里充斥着古人的智慧。我总是喜欢用紫禁城打比方,经历了几百年的暴雨、地震等等自然灾害,虽说也有翻修,但你不可否认它比很多现代建筑还要结实,为什么?你想过没有?我就只说一点,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前后花去十四年时间,但是紫禁城设计花去了十年时间,修建只用了四年,也许正是出于古人这种缜密的智慧,所以紫禁城里不会有一条路刨了填、填了刨,所以紫禁城里很多系统至今都在正常运转。

西山踏雪

2013年3月20日,春分日,这一天在旧京本该是皇帝在日坛祭日为江山社稷、天下苍生祷告的,但昨夜古都却飘起了雪,这也许是告别壬辰年漫漫寒冬的余韵残雪吧!

今晨打开窗帘被北京的美震撼了,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银白的琉璃世界,雪很松软,树挂厚厚的,早晨的气温还很低,但毕竟是春天了,雪已经在慢慢地融化。走在小区里,匆忙赶去上班的行人也会被这美景拽住脚步,掏出手机留住这最后一场雪。此时的我突发奇想,今天不如去感受一下西山晴雪吧!作为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名声大得很,但是在当下这繁忙的大北京中还能有心去赏的人毕竟是少数了,想想今人的生活,其实不是不想放慢,实在是不敢放慢啊!

八百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为当时还是金中都的北京钦定了“燕京八景”。那也是一个冬日,雪后初晴,金章宗去西山观雪之后返回都城,到达皇城之时金章宗从颠簸了一路的马车上下来要舒活一下筋骨,当他回头望向来时的路,只见残阳照耀下,雪后的西山美不胜收,此时的天空蔚蓝,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金章宗默立了良久,深邃的目光望着西山,吟出了两句诗“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于是燕京八景中便有了“西山积雪”。此后这个名字几经修改,元代时称“西山晴雪”,明代时称“西山霁雪”,直至清代,那位风雅潇洒的乾隆帝为西山写下了一首诗《西山晴雪》:“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只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碗伴高清。”从此以后明代的“西山霁雪”正式改称“西山晴雪”并且沿用至今。

此景颇受历代帝王的独宠,以至于若干年后乾隆又一次诗兴大发,咏叹西山晴雪之美,“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这首诗被刻在了石碑上,这就是矗立在香山半山腰上的“西山晴雪碑”,而今的游人大多以看到此碑便认为自己观赏到了“燕京八景”之一,实则差矣,西山并不单指香山,雪后初晴也并不是此碑处景色绝佳,今天我去西山踏雪便没有选择香山,而是悠然地走进了樱桃沟。

每每来到西山一带,我并不怎么登香山,而是独爱植物园、樱桃沟,虽然香山有勤政殿、双清别墅、香炉峰、西山晴雪碑以及现代化的登山索道,但总是觉得这里不如樱桃沟使人怡然。回想当年曹雪芹选择黄叶村著书《红楼梦》想必是有他的理由的,樱桃沟好似有一种自然与人文赋予的节奏感,引领着你的脚步去探幽。

走进植物园的大门便是一条长长的甬道,道路两旁各种花卉的园圃,让你在尘世间躁动的心渐渐地息了下来,暂时忘却身后那都市的繁杂,只一心地去面对山谷前行。此时的节奏是舒缓的,一路坦途、美景相伴并不觉得累,待到筋骨完全舒活开来,甬道开始上扬。抬头望,一座四柱七楼的灰瓦牌楼赫然矗立,正面额书“智光重朗”,背面额书“妙绝横玄”,这座牌楼便是卧佛寺的起点了,原本是一座木质牌楼,但因为解放初期破损严重,所以现在这座是1984年重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了。

穿过牌楼,身旁的花圃变成了两行参天的松柏古树,而刚才一路走来舒缓的节奏也顿时变得庄严肃穆了起来,因为甬道开始上坡,人们必须向前弓着身子才能前行,这也是告诉每一个即将进入寺院的游人,要心怀恭敬。走上斜坡的甬路,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琉璃牌坊,牌坊的正面写着“同参密藏”,背面写“具足精严”,这都是乾隆的御笔。牌坊下有一大两小三座汉白玉拱券门,寺院的三座门分别代表着“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也称“三解脱门”,寺院的一切无不是表法的,三解脱既是佛法的境界也是佛陀对众生的期许,但是穿过此门是否真的会“解脱”,当然还是要看众生自己的心性了。

卧佛寺有五大景观,古往今来一直被大家所津津乐道,走进山门便是古寺第一景——放生池。寺院修建放生池意在宣扬佛教护生的理念,但是也要因地制宜,所以据我所见到的北京有放生池的寺院多在山中,比如西山大觉寺、八大处灵光寺、凤凰岭的龙泉寺,但那几处寺院的放生池都是方形的,而卧佛寺的放生池却是半月形状,这一点点的改变却为这本该肃穆的山间寺院平添了几分情趣,一架单孔石桥横跨池上,这样的建制在京城实不多见。石桥的栏板上、院中的树梢上积雪未化,而放生池中的水却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泛出粼粼波光,成群的锦鲤在池中串游,池边三两闲适的游人捧着鱼食往池中撒着,无论是人、是鱼还是树,好似一切的众生都在这佛门净土中享受着西山晴雪的这个午后。

古寺第二景——腊梅,在天王殿前,据说这一丛腊梅栽植于唐贞观年间,曾经一度枯萎,后来又神奇般地发出了新芽,所以也被后人称为“二度梅”,取“梅开二度”之意,每到早春时节梅花盛开,自然是摄影爱好者追捧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