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3571700000040

第40章 附录:巴利语三藏提要(9)

7.《七集》(Sattaka、nipāta),讲述七种财富:信仰,戒行,羞愧,避恶,多闻,舍弃,智慧;七结:爱,恚,见,疑,慢,有,无明;居士安乐的七个条件:勤于拜访比丘,聆听说法,行善,虔诚,不挑剔比丘,不向别处寻求教诲,供奉僧伽;真朋友的七种品质:随时作出最大奉献,随时提供最好的服务,不挑毛病,透露秘密,保守秘密,危难不疏远,贫困也关心,等等。

8.《八集》(Aha、nipāta),讲述慈心的八种好处:安稳入睡,安稳醒来,不做噩梦,受人喜欢,受神喜欢,受神保佑,免除火、毒或武器伤害,至少再生在梵天界;世界的八种方式:得,失,荣,辱,褒,贬,苦,乐;八种本领:小孩的本领在哭叫,妇女的本领在谩骂,强盗的本领在杀人,国王的本领在治民,愚者的本领在傲慢,贤者的本领在谦虚,学者的本领在深思,沙门婆罗门的本领在恭顺,等等。

9.《九集》(Navaka、nipāta),讲述九种人:获阿罗汉果者,获阿罗汉向者,获不还果者,获不还向者,获一来果者,获一来向者,获预流果者,获预流向者,普通人;九次第定: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灭受想次第定,等等。

10.《十集》(Dasaka、nipāta),讲述十想:无常,无我,死,食不净,一切世间不可乐,枯骨相,虫聚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十净: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正智,正解脱,等等。

11.《十一集》(Ekādasa、nipāta),讲述善行的十一种福泽,通向涅槃的十一种门径,慈心的十一种好处,等等。

小尼迦耶

一、《小诵》(Khuddakapātha)是一部短经汇编,用于新教徒诵读,也用于比丘礼赞祈祷。共有九部经文。

1.《三皈依》(Saraattaya),表达对佛法僧的虔诚。

2.《十戒》(Dasasikkhāpada),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观歌舞、不香花严身、不坐卧高广大床、不蓄金银财宝、不非时食。

3.《三十二身分》(Dvattisākara),讲述身体三十二个部位,以引起对肉身的厌弃感和无常感。

4.《沙弥问》(Kumārapaha),回答新教徒的问题,主要涉及佛教的一些重要术语,例如四谛、五蕴和八正道。

5.《吉祥经》(Magala、sutta),佛陀讲述各种吉祥的行为。既有在家人的吉祥行为,如“侍奉父母,爱护妻儿,做事有条不紊,这是最高的吉祥”。也有出家人的吉祥行为,如“苦行,梵行,洞悉圣谛,实现涅槃,这是最高吉祥”。

6.《三宝经》(Ratna、sutta),赞颂佛法僧三宝。例如,赞颂佛:“这个世界或另一个世界的财富,或天国的珍宝,都不能与如来相比。在佛陀那里,能找到这种珍宝。但愿凭借这一真理获得幸福。”

7.《户外经》(Tirokua、sutta),经中讲述亡灵在故地游荡,亲属应该适时祭供饮食,并以亡灵的名义向比丘布施,使亡灵得以安乐。

8.《伏藏经》(Nidhikaa、sutta),讲述世人埋藏财宝以备急用,而对于智者来说,世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善行。

9.《仁慈经》(Karaīyametta、sutta),讲述要对一切众生施以仁慈。例如,“凡有生命者,或强或弱,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可见或不可见,或近或远,或生下或有待生下,让一切众生都快乐”!“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唯一儿子,对一切众生施以无限的仁慈心”。

二、《法句经》(Dhammapada),是一部格言诗集,分二十六品,共有四百二十三颂。

1.《双品》(Yamaka、vagga),讲述为人应该从善,才能在今生和来世获得幸福;沉溺于感官享受,将被摩罗制服;以恨制恨,达不到目的,只有以爱才能制恨。

2.《不放逸品》(Appamāda、vagga),讲述精进努力是通向永恒之路,懈怠放逸是通向死亡之路。比丘精进努力,修习禅定,便能达到涅槃。

3.《心品》(Citta、vagga),讲述控制自己的心,以智慧战胜欲望的诱惑,信仰不坚定,思想骚动,不可能获得完美的智慧。

4.《花品》(Puppha、vagga),以花为喻,赞美善人的品质。善人的声誉犹如花香,充溢四方和天国。

5.《愚者品》(Bāla、vagga),讲述愚者即使由智者开导,也终身领悟不了正法;而智者只须由智者点拨,须臾便能领悟正法。愚者总把恶行视作蜜糖,一旦业报来临,愚者便要受苦。

6.《智者品》(Paita、vagga),赞颂智者聆听正法,内心清净;善于克己,不为毁誉所动;摒弃诸欲,不为苦乐所动;灭尽烦恼,证得涅槃。

7.《阿罗汉品》(Arhanta、vagga),赞颂阿罗汉诸根寂静,摆脱一切欲乐,断灭一切烦恼,超越轮回,获得解脱。

8.《千品》(Sahassa、vagga),赞颂持戒修行的价值。一个破戒、无慧、懒惰之人活一百岁,也不如精进修习禅定慧的人活一天。

9.《恶品》(Pāpa、vagga),讲述人应该趋善避恶。恶业未成熟时,恶人以为乐;善业未成熟时,善人以为苦。但终究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0.《刀杖品》(Daa、vagga),讲述人人都害怕惩罚,人人都爱生惧死,因此,不能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伤害他人。

11.《老品》(Jarā、vagga),讲述身体总会老朽,唯善人之法不会老朽。愚者生长如蠢牛,唯增筋肉,不增智慧。

12.《自己品》(Atta、vagga),讲述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最难控制的是自己。首先要把住自己,然后才能教导他人。作恶容易行善难,作恶行善全在自己。

13.《世品》(Loka、vagga),讲述人应该依法行善,不要堕入邪见而放逸。不要执著世俗生活,应视尘世为水中泡沫,海市蜃楼。改恶从善的人,犹如摆脱乌云笼罩的月亮。

14.《佛陀品》(Buddha、vagga),讲述得生为人难,生而寿终难,遇佛出世而得闻正法难。因此,应该皈依佛法僧,遵行四谛和八正道,解脱一切苦。

15.《安乐品》(Sukha、vagga),讲述人应该摆脱怨憎和贪欲,追求宁静和涅槃。健康是最好的收益,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赖是最亲的亲人,涅槃是最高的幸福。

16.《爱好品》(Piya、vagga),讲述不见所爱之人苦,见所憎之人也苦,不爱也不憎,也就摆脱一切束缚。忧愁恐怖由爱欲而生,摒弃爱欲,也就摆脱忧愁恐怖。

17.《忿怒品》(Kodha、vagga),讲述应该制服身、心、意三方面的忿怒;以不怒制服忿怒,以善制服恶,以布施制服悭吝,以真实制服虚妄。

18.《垢秽品》(Mala、vagga),讲述只要清除垢秽,就能升入天国,超越生死。妇女的垢秽是不贞,施主的垢秽是吝啬,而最大的垢秽是无明。发现别人的垢秽易,发现自己的垢秽难。

19.《法住品》(Dhammaha、vagga),讲述智者名为智者不在言多,长老名为长老不在白头,比丘名为比丘不在乞食,牟尼名为牟尼不再沉默,关键在于依法而住。

20.《道品》(Magga、vagga),讲述最高的道是八正道,最高的真理是四谛。以慧观照“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这是清净之道。

21.《杂品》(Pakiaka、vagga),讲述智者抛弃小乐,获得大乐。佛弟子永远清醒自觉,无论昼与夜,心系佛法僧。

22.《地狱品》(Niraya、vagga),讲述说妄语者、淫人妇者、身穿袈裟而作恶者,都将堕入地狱。因此,应该像守护城堡那样守护自己,不要疏忽放逸。

23.《象品》(Nāga、vagga),讲述人应该堪忍谤言,犹如大象堪忍箭射;不要与愚人为友,宁可像大象那样独游林中。

24.《爱欲品》(Tahā、vagga),讲述放纵自己的人,爱欲像蔓藤那样增长。降服爱欲,忧苦自会消失。铲除贪、瞋、痴和爱欲这些田地中的杂草,就能获得大果报。

25.《比丘品》(Bhikkhu、vagga),讲述比丘善于控制眼、耳、鼻、舌、身,少欲知足,心喜禅定,依靠自己,调伏自己,达到涅槃。

26.《婆罗门品》(Brahmāa、vagga),讲述一个人不是靠出身和束发而称作婆罗门。只有身、口、意三方面都不作恶业,持戒修行,证得涅槃,才能称作婆罗门。

三、《自说经》(Udāna),共分八品,每品含十经,共八十经。经文包含偈颂和散文。偈颂为佛陀所说,散文是说明偈颂的故事缘起。

1.《菩提品》(Bodhi、vagga),讲述佛陀得道后的一些事件。按照佛陀的缘起观,在这世上,唯一值得追求的理想是阿罗汉,通过摒弃贪爱获得解脱。

2.《目真邻陀品》(Macalinda、vagga),也是讲述佛陀得道后的一些事件。蛇王目真邻陀张开头冠,挡住暴雨,保护佛陀。佛陀教导众比丘不要争论一些无谓的问题,诸如频毗沙罗王和波斯匿王谁最富有等。

3.《难陀品》(Nanda、vagga),佛陀的堂弟难陀想要还俗。佛陀让他认识到世俗生活的卑微苦恼和出家的快乐,他也就不还俗了。

4.《弥醯品》(Meghiya、vagga),佛陀的侍从弟子弥醯不听佛陀的劝告,坚持要去金尼迦罗河畔的芒果林修行,结果在那里始终摆脱不了种种邪念,又回到佛陀那里。佛陀向他解释原因。

5.《苏那长老品》(Sonathera、vagga),讲述波斯匿王访问佛陀;麻风病人善觉(Suppabuddha)皈依佛陀;苏那成为高级比丘。

6.《生盲品》(Jaccandha、vagga),讲述波斯匿王访问佛陀;佛陀向阿难表示自己即将般涅槃;佛陀批驳外道邪见。其中包含“瞎子摸象”的寓言。

7.《小品》(Cūa、vagga),讲述各种论题,其中包括舍利弗说法,侏儒巴提耶(Bhaddiya)摆脱邪恶。

8.《波吒利村人品》(Pāaligāmiya、vagga),佛陀讲述涅槃的含义。佛陀吃了纯陀的供养食,发赤痢剧痛濒死。佛陀默默忍过病痛,又前往拘尸那罗。佛陀在波吒利村为众优婆塞讲述犯戒五祸,持戒五利。

四、《如是语经》(Itivuttaka),分四集,共一百一十二经。每集中的经文按照法数顺序编排。每经一般由经序、本文、偈颂和结尾组成。

1.《一集》(Ekanipāta),分三品,共二十七经。佛陀讲述贪、瞋、痴、忿怒、虚伪和骄慢的恶果,贪爱是轮回之因,心污的恶果,心净的功果,施舍的功德,等等。

2.《二集》(Dukanipāta),分二品,共二十二经。佛陀讲述诸根的诱惑;身、口、意的恶业;懈怠放逸是达到无上智的主要障碍;比丘应该具备的各种品质,等等。

3.《三集》(Tikanipāta),分五品,共五十经。佛陀讲述三受是苦、乐和不苦不乐;三漏是欲、有和无明;贪、瞋、痴是摩罗的主要武器,抛弃这些罪恶,就能摆脱轮回;身、口、意的善业恶业及其善报恶报;遵行八正道,摆脱生、老和死,等等。

4.《四集》(Catukkanipāta),一品,共十三经。佛陀讲述比丘的简朴生活;知道苦恼生灭的原因,就容易摆脱世俗束缚,等等。

五、《经集》(Suttanipāta),分五品,含七十二经。

(一)《蛇品》(Uraga、vagga)

1.《蛇经》(Uraga、sutta),讲述比丘摒弃贪、瞋、痴,抛弃此岸和彼岸,犹如蛇蜕去衰老的皮。

2.《特尼耶经》(Dhaniya、sutta),讲述牧人特尼耶与佛陀对话,最后,皈依佛陀。

3.《犀牛角经》(Khaggavisāa、sutta),讲述抛弃世俗生活,像犀牛一样独自游荡。

4.《耕者婆罗豆婆遮经》(Kasibhāradvāja、sutta),佛陀以耕种比喻修道,向耕者婆罗豆婆遮说法。

5.《贡陀经》(Cunda、sutta),佛陀向金匠贡陀解释有四种沙门:胜道者、示道者、命道者和污道者。

6.《毁灭经》(Parābhava、sutta),佛陀向一位天神解释各种毁灭的原因。

7.《无种姓者经》(Vasala、sutta),佛陀讲述成为无种姓者或婆罗门,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业。

8.《仁慈经》(Metta、sutta),佛陀讲述怀有仁慈心的人能摆脱轮回转生。

9.《雪山夜叉经》(Hemavata、sutta),佛陀为雪山夜叉说法。

10.《林主夜叉经》(avaka、sutta),林主夜叉以威胁的方式向佛陀问法,佛陀仍然向他说法。

11.《胜经》(Vijaya、sutta),讲述对身体作不净观,从而抛弃对身体的渴望。

12.《牟尼经》(Mani、sutta),讲述出家修行的牟尼的种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