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3571900000001

第1章 一代明君唐太宗(1)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这里的唐太宗生平事迹只能算是一个小传,但却出自信史,均为正说。不过,太宗事迹更多见于《新唐书》、《旧唐书》的其他传志;至于《旧唐书·太宗本纪》,则如同流水账,但也保留了许多原始资料,可从中窥见许多历史真相。古今名家评说,由于各名家所处时代和角度不同,对唐太宗的评价也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有禆于正确认识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是唐王朝的实际缔造者。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次子,母太穆皇后窦氏。武德九年(626)即位,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太宗在位期间,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修明法度,消弭、缓和、调和社会矛盾,调整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使大唐帝国政治文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当时各国学习的典范,太宗本人被各国尊为“天可汗”。唐太宗在位的年号是“贞观”,他在位的贞观时期(627~647)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被称为“贞观之治”。现在,“贞观之治”已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高标。

一、天纵之圣少年成名

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八年(599)。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由于追随宇文泰开创关中政权,佐周代魏有功,李虎成为著名的八柱国之一,位极荣贵,死后追封世袭唐国公。这个封号一直延续到李渊,也是唐帝国得名的根据。祖父唐国公李昞,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年幼就袭封唐国公。他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与隋炀帝是表兄弟。在隋朝时,李渊历任谯、陇、岐等州刺史,荥阳、楼烦等郡太守,以及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重要职务,是隋皇室倚重的大臣。由于山西当北方要冲,炀帝任他为太原留守,相当于北方大军区的总管。这位总管在战时可以组建军政合一的权力机构,可见隋炀帝对李渊的信任和重视的程度。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其实是突厥族人,即纥豆陵氏,取其中的“豆”字,谐音汉姓的“窦”。其先世源于西北少数民族。窦氏是隋朝贵族神武公窦毅的女儿,她聪明能干,善于书法,中国的皇后喜欢模仿皇帝丈夫的笔迹,这样的皇后一般都很有心机,或者辅佐丈夫,或者架空丈夫。窦氏模仿李渊的字体,十分逼真,别人难以辨别。李世民的哥哥,名李建成。还有三个弟弟,就是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李玄霸早年夭折,他在民间传说中被鼓吹为天下第一条好汉。李智云是庶出,李渊晋阳起兵后,李智云被隋朝官吏捕杀,年仅十四。

李世民的得名很有传奇色彩。据说,他四岁那年,有个自称擅长算命的书生对时任岐州刺史的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有贵子。之所以您是贵人,就因为您有这位贵子。不过,正因为您是贵人,才有这位贵子。”语无伦次的算命先生见到李世民,吓得魂不附体:“龙的身,凤的姿!二十岁!济世安民,就在二十岁!”说完便跑,一溜烟不见踪影。李渊怕这些话泄露出去引起麻烦,准备杀掉书生灭口,可是追出很远,到底也没有找到那位书生。李渊猜想这家伙大概是神仙化作疯子来启示他的吧,便依书生讲的“济世安民”的意思给二公子取名“李世民”。

李氏家族祖祖辈辈都是武将,与西北强悍的少数民族关系密切。家族始终保持尚武的习俗,传统教育也是骑射征战。对于这一点,李世民后来有过回忆。他说:“我少时,喜好弓箭,骑马射箭的本领非一般人可比。”又说:“少年时期,崇尚武艺,而对学业并不怎么用心,也没有理会那些做君王的南面之术。”可见少年时代的李世民不是一个彬彬有礼、安分守己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个强悍骁勇、武艺精湛、陇右豪强式的贵族子弟。这些回忆是可靠的,李氏家族更像西北蛮族,以尚武为正宗,习武的空闲时间才学学读书写字,背诵些经书的教条。李世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主要是在长期的征战实践中获得的,正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李世民的天资超常,很快就掌握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他后来在政治舞台上对这些学说运用自如,隋炀帝的传统文化修养之高远非李世民可比,但是李世民在实战中的成就也是隋炀帝难以望其项背的。

李世民十六岁时,与长孙氏家族的女儿结婚。长孙氏是河南洛阳人,也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其先世出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担任过宗室长,故改姓长孙氏。长孙氏的祖父叫长孙兕,曾担任北周的左将军,她的父亲名叫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氏家族与李氏家族一样,都是军事贵族高门,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更多是政治联姻。唐初的宫廷斗争中,长孙氏家族当然站在秦王李世民一边。这个家族在后来的太宗朝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虽然出身军事贵族高门,但她爱文胜过尚武,自幼就喜好读书,言行举止都要遵循周礼的规则。原来,长孙氏尚在幼年,父亲长孙晟就病故了,处境孤单的长孙氏和哥哥长孙无忌,被舅父高士廉收留抚养。高氏是当时渤海的望族,世代在北魏、北齐、隋朝等朝廷中任要职。高士廉学识渊博,精通文史,很有名望。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兄妹俩也随着喜好舞文弄墨,博学多才。由于长孙氏与李世民的婚姻关系,后来,高士廉和长孙无忌参与了唐帝国的枢机,成为李世民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助手。

大业十一年(615),李渊调任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大使,家眷也随之搬到河东(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这年八月,隋炀帝杨广巡视北方边塞时,突然遭到突厥始毕可汗数十万骑兵的袭击。突厥是一个游牧部落,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由于阿尔泰山形似古代叫兜鍪的战盔,这种头盔俗称“突厥”,所以也把这个强悍的游牧部落称为“突厥”。隋朝开皇二年(582),突厥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始毕可汗统领的是东突厥。

始毕可汗很快攻占了雁门一带四十一座城的三十九座。隋炀帝被困在雁门孤城里,城中守军加上居民总共不过十五万,粮食也只能维持二十几天。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隋炀帝很镇定,他指挥军队坚守等待救兵。雁门城被敌军团团围住,号令各地勤王的敕令无法传达,隋炀帝命人把诏书绑在木板上,投入汾水,顺流南下,相信总有人捡到诏书告知官军往救。这时,李世民年满十八岁,已经应募入伍,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的部下。隋炀帝的诏书果然为边军获悉,云定兴部接到命令前往救援。临出发时,李世民对云定兴说:“要多携带旗鼓,用来虚设队伍,迷惑敌人。始毕可汗敢率军来围困天子,一定以为国家仓促间派不出援兵。如果我方部署队伍,让数十里旗帜相连,夜晚则钲鼓声相应,敌人必定会以为救兵云集,望风逃窜的。要不然,敌众我寡,敌军全力来战,结果未可知。”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安排部队在崞县宿营,只见旌旗飘扬数十里,鼓角远近相闻,声震于天。突厥的侦察骑兵不明就里,以为隋朝救援大军已到,急忙跑回大营报告始毕可汗,始毕可汗信以为真,慌忙撤兵北去。

疑兵化险,这是李世民参军生涯的第一次成功,显示出这位年轻人计谋权变非同一般。以后他还复制了这个战例。大业十二年(616),李世民跟随李渊到了太原。这时的李渊,先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又升为太原留守。有个叫魏刀儿的暴民在上谷地方聚众十余万发动暴乱,自称“历山飞”,所向披靡,官军不可阻挡。魏刀儿的别将甄翟儿率领一支队伍骚扰太原,杀死隋将潘长文。李渊率领驻军前往征讨,行至西河郡永安县的雀鼠谷,与甄翟儿遭遇。甄翟儿在这里的部众多达两万余人,而李渊所率的步骑只有五六千人,力量悬殊。李世民父子把部队分为两阵,瘦弱的士兵排列在中间,辎重继后,举起大片的旌旗,战鼓和号角声震天动地,使甄翟儿产生错觉,以为遭遇了官军的大部队。趁着甄翟儿疑惑之时,李渊率领精骑数百,在李世民的配合下,冲断甄翟儿军,全军化险为夷。

这是两次规模不大的战斗,属于遭遇战,但它对初出茅庐的李世民意义重大。一方面,证明李世民确实具有军事天才,在混乱的局势下思维缜密,举措得当,行动敏捷;另一方面,勤王救驾,救天子于危难之中,这是他走向政治的巨大资本。李世民还没有在群雄竞逐的历史舞台上正式亮相,就已经获得了他人生奋斗的第一桶金。

二、举义反隋当者土崩

唐太宗李世民

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义军蜂拥而起。年轻的李世民见识宏博,胆量过人。他看到隋帝国正处于混乱之中,正是天下豪杰施展抱负的时代,也是孕育英雄的时代。李世民在雁门关解救隋炀帝的传奇经历更使他声名鹊起,身边聚集了许多才俊,晋阳令刘文静就是其中一位。刘文静因与瓦岗军首领李密是儿女亲家,李密起兵造反,就牵连了刘文静,于是被逮捕,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刘文静说:“天下大乱,需要汉高祖、汉光武帝那样的不世之才。如今皇上到南方巡游江、淮,李密的瓦岗军逼近东都洛阳,天下骚动,聚众作乱的豪强盗贼数不胜数,草头王、流寇动辄万人。在这种局势下,若有真命天子出现,能够驱使驾驭这些人,夺取天下就易如反掌。就说我们身边,太原百姓为躲避盗贼都搬入城内,我做了几年县令,小有威望,也了解其中的豪杰之士,一旦把他们收拢来,可得十万人。您父亲唐公所率领的军队又有几万人,以此兵力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就可以大功告成。”狱中的刘文静丝毫不颓丧,他仿佛当年的诸葛亮未出隆中就确立了天下三分。听了刘文静狱中的一席话,李世民大喜。两个人积极筹划,做出相应的布置,等待时机起事。他们要取得李渊的支持,但是李渊对隋炀帝一贯很忠诚,不会同意他们犯上作乱,举兵造反。问题还在于,李世民和刘文静确实不知道李渊的真实想法。依照李渊的本性推断,他与隋文帝杨坚并无不同,都渴望在乱世夺得大宝,追杀算命先生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根据他平时的言行。对隋炀帝表现得忠心耿耿,在家里每当说到隋炀帝陛下,都要跪下去,诚惶诚恐,仿佛隋炀帝就在面前。李世民猜不透父亲这是真心爱戴皇上呢,还是刻意伪装。

李渊虽然是隋炀帝的忠臣,但忠臣也会做与身份不怎么相符合的事情。隋炀帝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境内)有一座行宫,行宫里养了一批宫女。隋炀帝来晋阳的时候不多,便叫裴寂在这里做宫监,主要就是看守这些宫女,不使地方官或驻军将领染指。但是裴寂监守自盗,把一些宫女偷出来献给李渊。这是杀头灭族的大罪,事情败露的话,不但李渊灭族,裴寂也得陪着上刑场。刘文静利用裴寂的短处,使裴寂向李渊说通关节,于是就引见李世民与裴寂结交。李世民拿出自己的几百万私房钱,让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玩赌,故意输钱给裴寂,裴寂见钱眼开,视李世民为知己,由此每天和李世民往来密切。李世民把自己的意图告诉裴寂,裴寂许诺劝诱李渊起事。

突厥人侵犯马邑,李渊派副留守高君雅、马邑太守王仁恭领兵抗击。高、王与突厥交战不利。李渊担心被牵连治罪,李世民认为机会来了,对李渊说:“如今主上昏庸无道,百姓困顿贫穷,晋阳城外都成了战场,大人要是恪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您的处境很危险。不如顺应民心,兴起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李渊任河东讨捕使时,善于占卜天象以及相面的副手夏侯端曾对他说:“如今玉床星座摇动,帝座星不安,岁星位居参宿的位置,象征必有真命天子起于晋地。这位真命天子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如今皇上猜忌残忍,尤其猜忌姓李的实力人物,李金才已经死了,您不随机应变,早做预防,必然是李金才第二!”当时民间传诵一首叫《桃李亲》的歌谣,歌词隐晦,意思是姓李的将军将对隋朝不利。隋炀帝怀疑李姓有受命之符,所以无缘无故地杀了右骁卫大将军李金才,连及李氏一家三十余口。到李渊留守太原时,鹰扬府司马许世绪劝说李渊:“您的姓氏应在图谶上,名字应在歌谣里,您手握五郡之兵,身处四面应战之地,起兵举事则可成帝业,端坐不动,则指日可亡!”还有一些人也劝说李渊起兵,李渊心里也有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