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3571900000003

第3章 一代明君唐太宗(3)

四、扫荡西秦薛氏宾从

讨伐薛举、薛仁杲父子的战争,是唐初统一战争的第一个大战役。李世民在这次战役中挂帅,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

薛举,汾阳人,侨居于金城郡(治今甘肃兰州)。他骁勇果敢,家财豪富,又喜好结交豪杰之士,称雄于西部边地。大业十三年(617)四月,薛举据金城郡起兵,开仓赈贫,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封长子薛仁杲为齐公,幼子薛仁越为晋公。招集群盗,抢掠官府的牧马,很快就占有陇右之地,拥有部众达十三万。当年七月称秦帝,立妻子鞠氏为皇后,薛仁杲为皇太子。薛仁杲果敢有力,善于骑射,有乃父之风,军中号称“万人敌”。但他生性贪婪、残忍、嗜杀成性,更过于其父。他抓住庾信的儿子庾立,因庾立不肯投降,将庾立在火上炙烤,然后一点点地把肉割下来让军士们吃。攻下了天水,把天水的富人都吊起来灌醋,向他们索取金银珠宝。薛举父子又袭击并攻取了门源,收编了唐弼的部众,势力越发壮大,其部众号称三十万。薛氏父子的战略目标与李渊父子相同,都是要在乱世中夺九鼎,第一步的战略部署都是指向关中,关中本来是薛举的卧榻,如今李渊来酣睡,还像模像样地自称皇帝,建立“朝廷”,还改什么“国号”。这是薛举所无法容忍的。两者的对决很快展开了。

李渊、李世民父子抢先攻占长安。薛举父子以十万兵力进逼渭水之滨,包围了扶风郡城,构成了对李渊势力的严重威胁。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挺身而出,率兵在扶风反击薛仁杲,大破薛仁杲军,追击到垅坻才返回。太子军败,薛举大为惊慌,知道来自太原的这伙蛮族不好对付,想保命全身,问他的臣属:“自古有天子投降的事情吗?”黄门侍郎褚亮说:“赵佗(南越王)归附汉朝,刘禅(蜀汉后主)侍奉晋室,近代的萧琮(后梁后主)到现在还地位显赫高贵,这种转祸为福的事自古就有。”卫尉卿郝瑗反驳说:“陛下不应该说这样的话!褚亮的话荒谬至极。从前汉高祖经过多少次逃亡和失败,蜀汉的先主刘备屡次失去妻室儿子,但他们最后都完成了帝业。陛下怎么能因为一次失利,就要做投降的打算呢?”薛举很尴尬,掩饰说:“朕不过拿这话试试你们罢了,你们看朕是会向人投降的人吗?”这次前哨战的胜利,对于李渊父子来说,意义重大,不仅鼓舞了士气,使他们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并且便于向外发展。于是,平凉留守张隆、河池太守萧瑀及扶风、汉阳郡相继来降。接着,又取得了巴、蜀之地。李唐的势力延伸到了南方。

薛举企图勾结突厥谋取京师。六月,薛举入侵泾州,纵兵掳掠,直至豳州、岐州一带。刚被封为秦王的李世民,以西讨元帅的名义,和刘文静、殷开山等率八总管兵前往抗击。七月,双方对垒于高墌(今陕西长武北)。李世民加深壕沟,加高壁垒,不与薛举交锋。正当这关键时刻,李世民得了疟疾,卧于军中,只得把指挥大权委托给刘文静和殷开山,并告诫二人:“薛举孤军深入,粮食不多,士卒疲惫,假如他来挑战,你们不要应战。等我的病痊愈后,和你们一起打败他。”殷开山对刘文静说道:“王爷担心您不能退敌,才说这番话。贼兵听到王爷有病,必然轻视我们,应该显示一下武力以威慑敌人。”于是,他们在高墌西南列阵,仗着人多不加防备。薛举以精锐的轻骑从背后包抄掩袭,唐军八总管全部战败,士卒死者十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阵亡,高墌城也陷落了。李世民和残军退回长安,京师惶然不安。刘文静等人均因此被罢官。对这次战败,刘文静等人主动承担了责任,并向朝廷说明秦王卧病没有参与军事。其实这是一种策略,是为了打造李世民“常胜将军”的光辉形象,不惜用了曲笔。

薛举获胜,有人建议乘胜直取长安。薛举也完全恢复了信心,准备扫除这一批不识相的北方人。但就在东进大军出发前夕,薛举暴病而死,薛仁杲继位。这一番变故,使西秦攻唐的步伐减缓了,李唐获得了恢复进攻能力的机会。八月,李渊任命李世民为元帅,攻打薛仁杲。九月,唐军临近高墌,就坚壁不动。诸位将领请战,李世民说:“我军才打了败仗,士气沮丧,对方因得胜而骄傲,就会轻视我们,不做戒备。我们应当在营垒中耐心等待。骄兵必败,我们可以乘机一仗决胜!”双方相持了六十多天,薛仁杲军粮食殆尽,将领梁胡郎等人率领各自的队伍来投降。李世民了解到薛仁杲手下的将领士卒有离异之心,便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引诱薛仁杲部下来攻。薛仁杲的部将宗罗睺出动全部精锐攻梁实,梁实守住险要不出战。宗罗睺的攻击很猛烈。李世民估计对方已经疲劳,决定展开进攻。李世民让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列阵。宗罗睺合兵攻庞玉,李世民大军出其不意从浅水原北面出现,李世民率几十名骁骑勇猛冲击敌阵。唐军内外奋力拼搏,呼声动地,宗罗睺大败。

薛仁杲在城下列阵,李世民依泾河面对薛仁杲营地,薛仁杲手下的骁将浑干等人到唐军阵前投降。薛仁杲被迫进城拒守,唐大军相继到达,包围了城池,守城的人纷纷逾城投降。薛仁杲无计可施,只得出城投降。唐得薛仁杲一万多精兵,五万名男女。唐军大获全胜。李世民的策略又获得了实战的验证。

战争胜利后,诸位将领向李世民祝贺,问战胜强敌的原因:“大王一仗就取得了胜利,骤然舍弃步兵,又没有攻城的用具,轻骑直到城下,众人都认为无法攻克城池,却很快就取胜,是什么原因呢?”李世民说:“宗罗睺部下都是陇西人,将领骁勇,士卒彪悍。我出其不意打败了他,杀伤不多。如果迟迟不追击,任他们返回城内,薛仁杲加以抚慰,再派他们作战,我军取胜就不容易了。我军迅速追击,薛军跑散,高墌城空虚,薛仁杲失去了抵抗的时机和力量。这就是我胜利的原因。这叫乘胜追击,压迫穷寇,虽然不合古代兵法,但随机应变,正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众人心悦诚服。李世民把投降的士兵全部交给薛仁杲兄弟以及宗罗睺、翟长孙等人统领,和他们一起打猎。这些人畏惧李世民的威严,又感谢李世民的恩德,都愿以死效劳。唐高祖派遣使者对李世民说:“薛举父子杀了我们很多士卒,务必彻底清除他们的同党,以告慰死去的冤魂。”不久前归顺唐的李密进谏说:“薛举残暴地杀害无辜者,这正是他灭亡的原因,现在我们收服薛氏的百姓,最好的办法是反薛家之道而行之,对他们加以安抚,使他们诚心归顺。”李世民下令,只杀首恶,其余的人都给予赦免。

秦王李世民凯旋回长安,将薛仁杲斩首于市。唐高祖下诏以秦王李世民为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蒲州及黄河以北各府的兵马都受秦王指挥。

讨伐薛举、薛仁杲父子的这一场战争,前后进行了近一年。这次战争的胜利,解除了唐王朝来自西北方面的威胁,消灭了夺取关中的强劲对手。战争胜利后,因在高墌之战中失利被撤职的刘文静封为户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五、坚壁挫锐武周弃城

李世民指挥并取胜的第二个大战役,是平定刘武周。这次战役,从武德二年(619)十一月出征,到第二年四月结束,总共半年时间。战争进行当中,李世民巧妙运用“坚壁挫锐”的方略,使唐军由劣势转变为优势,从接连溃败到大获全胜。

刘武周是河间(今属河北)人,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县),任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二月,与同郡张万岁等杀太守王仁恭,聚众万余人,自称太守。他依附突厥贵族,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郡,突厥封其为“定杨可汗”,准许他以狼头图案旗为行军标志。刘武周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在突厥的支持下,南侵山西。他接受大将宋金刚的建议,“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宋金刚原是易州叛乱军队的首领。拥有一万多人马,与另一叛军首领魏刀儿相联结。窦建德进攻魏刀儿的时候,宋金刚前往救援,被窦建德打败,便带领残余的四千人马投奔了刘武周。刘武周很器重宋金刚,对他的到来十分高兴。封他为“宋王”,将军事大权交给他,并将自己财产的一半送给宋金刚,还把妹妹嫁给他。当时李渊、李世民正在经营关中,筹划用兵关东,图谋全国,所以山西地面兵力空虚,刘武周任命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领兵两万,并与突厥联络,气势很盛。一时间,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唐并州(治今山西太原)总管齐王李元吉抵挡不住,榆次(今山西榆次)被攻陷,太原处于危急之中。宋金刚攻陷平遥(今山西平遥)、介休(今山西介休),兵势甚锐,李唐统治区域危机四起,李渊忧心忡忡。为了扭转战局,决定派右仆射裴寂来前线督军抗击,任命裴寂为晋州(治今山西临汾)道行军总管,讨伐刘武周,听其相机行事。裴寂到介休,宋金刚凭借城池抵抗。裴寂在度索原扎营,宋金刚切断水源,使唐军的士兵因干渴失去战斗力。裴寂想转移营地靠近水源,宋金刚趁机挥兵进攻,裴寂的军队溃败,裴寂本人只身逃回晋州。刘武周前锋进逼太原,齐王李元吉带着妻妾逃回长安。李唐王朝的发迹地竟在旦夕之间陷落,唐高祖哀伤不已。当时晋阳有几万强兵、储备十几年的粮食。晋阳失陷,李唐对“诸侯”的优势瞬间化为乌有。十月,宋金刚进攻并攻克了浍州和晋州。由于裴寂怯懦,错误地实行焚烧政策,百姓惊恐不安,忧愁抱怨,都想去当强盗,夏县百姓吕崇茂聚众起义,响应刘武周,裴寂去讨伐,竟被吕崇茂打败。消息传到长安,朝野一片震惊。

形势急转直下,唐高祖慌忙颁发手敕,要逃跑以避刘武周:“贼势猖狂到如此地步,很难与他们抗争,宜放弃黄河以东地区,谨守关西。”秦王李世民不同意,上表称:“太原是王业的基础,国家的根本;河东地区富饶,京城靠它供给,绝不可以放弃。请求陛下给臣三万精兵,必定消灭刘武周,收复汾、晋。”于是,唐高祖征发关中兵力扩充李世民的部队,让他挂帅讨伐刘武周。

十一月,正值隆冬季节,李世民乘河冰坚硬,带兵从龙门渡过黄河,驻扎在柏壁,与宋金刚对峙。当时黄河以东的州县遭抢劫后,没有粮仓,人人惧怕侵扰,聚居在城堡中。征集不到物资,军队缺粮严重。李世民果断废除裴寂的各条扰民法令,努力安抚人心。他发布文告晓谕百姓,阐明王军以爱民为本。百姓听说李世民率军前来,踊跃归顺,然后唐军逐渐征收粮食,军粮因此充足。于是休兵喂马,只以小部队相机抄掠敌军,大军则坚壁不战。

坚壁了一段时间,各位将领不耐烦了,都请求与宋金刚交战。李世民说:“宋金刚孤军深入,麾下集中了精兵猛将,刘武周占据太原,依仗宋金刚为屏障。宋金刚的军队没有储备,靠掠夺补充军需,利于速战。我们关闭营门不出,养精蓄锐,可以挫败他们的锐气。分兵攻汾州、隰州,骚扰他的心腹之地,他们粮尽无计可施,自然会退军。我们到那时再战,目前不宜速战。”双方对垒相持五个月后,宋金刚终于因军粮困乏,不得不后撤。李世民率军追击,至吕州追上了宋金刚部将寻相。大败寻相,又继续追击,一昼夜走了二百多里,打了几十仗。到高壁岭,总管刘弘基等认为士兵饥饿疲惫,应当在此停留扎营,等到兵马粮草都齐备了,然后再进击。李世民说:“宋金刚已经穷途末路,军心涣散。机会难得,转瞬即逝,一定要趁此机会消灭他。如果我们停止不前,让他有时间再从容布防,又得从头开始,岂不是前功尽弃?”于是,催马追击。唐军在雀鼠谷追上宋金刚,一天交锋八次,都打了胜仗,俘斩敌军数万。接着,李世民带兵赴介休城。这时,宋金刚尚有两万部队,出西门,背城而阵,欲决死战。李世民命李、程知节(程咬金)、秦琼在东,翟长孙、秦武通在南,对宋军进行钳制,他本人则亲率三千虎贲冲其阵后,结果,宋金刚大败而逃。李世民追出几十里,来到张难堡,宋金刚收拾残兵,继续与唐军对抗。

宋金刚手下将领尉迟敬德、寻相等率余部八千来降。敬德是朔州人,武勇善骑,是一位杰出的骑兵将领。李世民得到尉迟敬德非常高兴,引为右府统军,并让他仍然统领他带来的八千旧部。有人担心敬德会叛变。李世民不以为然说:“我对敬德推心置腹,敬德一定不负我心!”

宋金刚溃败,刘武周大为惊恐,便带了百余骑弃太原北走,投奔突厥。宋金刚收拾残部,准备再战,但部众都不肯跟随他与唐军作战,于是宋金刚也和一百多骑兵逃往突厥。不久,宋金刚打算跑回上谷,被突厥捉回,腰斩。

刘武周当初南侵犯唐时,他的内史令范君璋曾规劝道:“唐主以一个州的兵力,直取长安,所向无敌,这是上天相助,不是人力。晋阳以南,道路狭窄险要,孤军深入,后无援军,假如进军攻战不利,怎么回军?不如北面联合突厥,南面与唐结交,在此一方称王称霸,才是长远之计。”刘武周不听,留范君璋守卫朔州,自己率军南侵。刘武周失败后,流着泪对范君璋说:“我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以至于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刘武周策划从突厥逃回马邑,事情泄露,被杀。突厥可汗任命范君璋为行台,统领刘武周的余部。

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李世民圆满完成使命,收复了并、汾旧地,消灭了又一个可能与李唐争天下的强大敌人刘武周,为巩固初生的唐朝政权立了殊勋。战役结束以后,李世民留将领李仲文镇守并州,自己则引军凯旋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