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3571900000039

第39章 皇亲国戚(5)

长孙顺德以往放纵自己,不守法度。重新任职之后,放下架子认真办事,严明纪律。一些官吏接受了贿赂,长孙顺德一一追究,一个人也不放过,于是被人称为好官。前任刺史张长贵、赵士达都在本郡之内占有数十顷好地,长孙顺德一齐上报并且追回来分给贫穷农户。

后来长孙顺德又因犯法而被免官。此时,他的女儿不幸病死,长孙顺德悲痛不已,以至于自己也病倒了。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对长孙顺德产生一种鄙视心理,对房玄龄说:“顺德这种人没有慷慨的气节,因为死了一个女儿,竟病到这个样子,不值得同情。”不久去世。太宗派人吊唁,赠荆州都督,谥号“襄”。贞观十三年(639)追改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654)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营州都督张俭

张俭(594~653),唐王朝皇亲,唐高祖侄外孙。字师约,京兆新丰(今陕西新丰)人。祖父张威,为隋朝相州刺史、皖城郡公。父亲张植,是车骑将军、连城县公。

高祖起兵,张俭因军功被授任右卫郎将,迁任朔州刺史。当时颉利可汗正强盛,对唐朝廷态度傲慢,而且求索无厌,所遣送的文书总是称作诏令,边疆官吏只能承奉而不敢拒绝。等到张俭任职时,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就不再接受颉利可汗这种妄自尊大的诏书。他大规模地教百姓开垦田地,每年收谷数十万斛。一遇霜、旱,他倡导百姓互相救济和帮助,使百姓免于饿死,州内因此安宁平静。

李靖平定突厥后,有个思结部落,因穷困归附了张俭,张俭接纳了他们,并予以安抚。部落中有住在漠北的人,亲戚私下往来探望,张俭不加禁止,以此来笼络突厥人。

张俭转任胜州都督,继任的将领不了解这种情况,就立即上奏说思结反叛。朝廷商议进军讨伐,当时张俭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丧期未满便被起用,命他前往安抚。张俭单骑进入思结部落,召见酋长安慰晓谕,对他们推心置腹,他们都匍匐在地听从命令,于是全部迁到代州,张俭便受命检校代州都督。张俭鼓励百姓开垦田地,致力耕作,每年都获得丰收,私家积蓄充实。张俭担心突厥人容易骄纵,于是设平价购买粮食的方法,余粮收入官府,突厥人喜悦,从此储备充裕。

由于张俭抚边有方,太宗将他调任营州都督,兼任护东夷校尉。因事获罪免官,下诏以平民身份领任官职。营州部和契丹、奚、霫、靺鞨众番边境相连,高句丽率众入侵,张俭率军将他们打败,几乎将来犯敌军全数俘虏或斩首。又拜授营州都督。太宗将要征伐辽东,派张俭率番兵先进,攻到辽西,正值河水上涨,很久没能渡过。太宗以为他胆小懦弱,召他回来。张俭在洛阳宫谒见太宗,陈述水草分布、山川险易以及长久没能前进的情况。太宗才知道是这么回事,而且见张俭已经把进攻的先期准备做得很好了,分外高兴,遂拜授他为行军总管,让他率领众番骑兵,做六军前锋。

这时,唐军擒获了高句丽侦察兵,从他们口中得知高句丽大将莫离支即将到达,太宗下诏张俭从新城路拦路截击,敌军不敢出动。张俭进军渡过辽水,直逼建安城,打败贼军,斩首数千级。因为这次战功,张俭受封为皖城郡公。后来将东夷校尉官改为都护府,就任命张俭做了都护。

永徽初年(650),加授张俭金紫光禄大夫。永徽四年(653),张俭去世,终年六十岁,谥号为“密”。

张俭的哥哥名叫大师,做官到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

张俭的弟弟名叫延师,官至左卫大将军、范阳郡公。性情谨慎小心,掌管羽林兵三十年,不曾出过差错。去世后,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敬”,陪葬昭陵。

唐代制度,功名高贵的门第门前可以树立戟。张家兄弟三人的门前都立了戟,当时人称他们为“三戟张家”。

右骁卫大将军柴绍

柴绍(?~638),唐王朝皇亲,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祖父柴烈,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父亲柴慎,隋朝时任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智勇兼备,在李渊、李世民起兵之初便随军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唐王朝的建立、巩固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妻子平阳公主也是一位巾帼英雄,统兵数万,被称为“娘子军”,被人传为一段佳话。

一、矫健有力临危应变

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矫健有力,其勇敢义气在当地颇有名气。少年时就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李渊早在起兵之前,就将女儿嫁给了他,就是后来称为平阳公主的三闺女。

隋末,唐国公李渊决定在太原举兵,柴绍夫妇都在长安,一旦起兵,他们将被杀死,因此李渊派人秘密召他们返回太原。他们立即商量怎么走。柴绍说:“你的父亲想扫清国难,救民于水火,我非常赞同,一定要去参加起义,可是两人一齐走是不行的,如果我一个人走了,又恐怕给你留下后患,你看该怎么办?”妻子说:“你应该赶快去,我一个妇道人家,到时候可以躲藏,或者再想别的办法。”于是柴绍自长安启程去太原。

当时,李渊的两个儿子李建成与李元吉自河东出发去太原。他们在路上不期而遇。李建成对柴绍说:“我们第一次得到消息就赶紧准备上路,日前又有人送来催促的书信,说得非常紧急。现在恐怕已经起事了。这里到太原郡县相连,千里有余,到处都有隋朝的官吏兵员,势必被人发现,不如现在姑且投靠山匪小贼保全性命。”柴绍听罢,果断地说:“不行!既然追书催促,说明起义紧急,我们更该日夜兼程,尽快到达,虽然辛苦一些,但是最终彼此放心,我们也能保全。如果投靠小贼,他们一旦知道了你是唐公的儿子,必然抓起来送到官府请功,那我们只能白白去送死了。”于是李建成听从了柴绍的话,三人相随,晓行夜宿,加速赶路。走到太原附近的雀鼠谷时,听别人传说李渊已经起义,他们高兴地相互庆贺,说柴绍的主意是正确的。到达太原后,授柴绍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

二、娇妻佩刀双双义军

柴绍离开长安后,他的妻子便很快回到鄠县自家庄园,用家中的积蓄招引山野豪杰和亡命之徒,聚集起数百人后便打出造反的旗帜,以此响应父亲的起义。当时有个胡人叫何潘仁,在司竹园占山为王,柴绍妻子派马三宝去劝说他参加义军。何潘仁欣然同意,遂率部攻陷鄠县城。马三宝又去说服山大王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人,各领数千人来,与柴绍妻子的队伍会师。当时隋朝的京师留守官不断派出军队讨伐他们,马三宝与何潘仁引兵抗拒,接连打退来进攻的隋军。后来他们发展到七万人,柴绍的妻子派人报告她的父亲李渊。李渊喜出望外,便派柴绍率军渡过黄河去占领华阴,依傍南山接应其妻。这时柴绍妻子引精兵一万多人在渭河北岸与李世民会师,与柴绍别后重逢,夫妻见面,真是感慨万千,一言难尽。别时城中,相逢城郊。世事沧桑,实难预料。昔日娇妻,而今佩刀。将兵数万,显是英豪。于是依带兵将军的惯例,各自设置幕府,一齐包围长安。军中称其军为“娘子军”。李渊进据长安后,即封她为平阳公主,以其独特的功劳,赏赐重于他人。

柴绍在随军进攻霍邑的时候,先到城下侦察了隋守将宋老生的布防,归来对众将领说:“老生只有匹夫之勇,我们大军一到,他必然出来迎战,战则可以生擒。”此后大军到来时,老生果然出来接战。柴绍与之奋力拼搏,立功受赏。此后柴绍又参加了攻占临汾、扫平绛郡的战役,每战都当先锋,登城破阵。因功又授右光禄大夫。

武德元年(618)柴绍升迁为左翊卫大将军,又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举,战胜宋金刚,打败王世充,擒获窦建德。战功累累,因此封为霍国公,赐食邑一千二百户,并转为右骁卫大将军。

吐谷浑与党项联合进兵入侵西北边境时,柴绍奉命带兵征讨。军到边地时,敌军居高临下,向柴绍军中射箭,箭如雨下。柴绍不能与敌交锋一决雌雄,便叫人来弹奏琵琶,又令女子二人相对起舞。敌兵望见这般情景,很是奇异,停止射箭,相聚观看。柴绍观察到敌军阵线紊乱,便悄悄派遣精兵强将,以轻骑袭击其后方,结果敌军大乱,溃不成军,柴绍趁势掩杀,斩首五百余级。

贞观二年(628),柴绍率军出征梁师都,在夏州(今陕西大理河北)扫平叛军。贞观七年(633),加镇军大将军,改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638)病重,太宗亲往探望。不久去世,赠荆州都督,谥号“襄”。

驸马都尉薛万彻

薛万彻(?~651),唐王朝皇亲,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父亲薛世雄是隋朝时的左翊卫大将军。薛万彻武艺高强,勇冠三军,屡立战功,封为武安郡公。他本为东宫部属,唐太宗不咎既往,加以重用,对他赏赐众多。但也骄横跋扈,被唐太宗撤职贬到边远之地。高宗即位后,他与散骑常侍房遗爱造反,被斩杀。

一、兄弟双雄勇冠三军

薛万彻少年时与哥哥薛万均跟随父亲住在幽州(治今北京西南附近),兄弟二人都有武艺,俱受幽州总管罗艺的青睐。后与罗艺一齐归附唐高祖李渊,授薛万均为上柱国、永安郡公,薛万彻为车骑将军,武安县公。

武德三年(620)九月,窦建德率领二十万兵马进攻幽州,包围城垣之后又填平护城河沟,发起总攻时,许多将士强行攀登城墙,企图一举攻拔其城。这时,万均与万彻兄弟二人率领一百多人的敢死队员通过地道钻出城外,以饿虎扑食之势从敌军背面予以袭击,敌军阵容大乱,城中出兵趁势掩杀,敌军溃败而走。

入朝后,薛万均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府,薛万彻分配到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中,李建成将薛万彻当做左右手一般看待。武德九年(626)六月发生玄武门事变时,薛万彻当时正在宫中,一听说玄武门发生战斗,立即率领宫兵两千多人去攻打玄武门,同时叫嚷着要打秦王府。宫兵都十分害怕,但仍然服从命令赶到玄武门,当他们看到李建成与李元吉的首级后,更加惊愕,立即四处逃散。薛万彻考虑到自己作为李建成的亲信,又与众有所不同,于是带领数十名骑兵逃往终南山。

李世民即位后,数次派人传达自己让他回朝的意思,薛万彻终于放弃对立情绪,随使者入朝。太宗认为他事主以忠,所以不咎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