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古兰经》注释研究
3572500000108

第108章 著名注释家及其典籍(13)

毋庸置疑,穆罕默德·拉希德·里达对业师穆罕默德·阿布笃发表在《牢不可破的关系》(Al-‘urwah al-wuthqā)上的文章,选用《古兰经》文并加以相应注释来论证现实社会问题的做法十分钦佩,认为远远超过前辈注释家的见解。因此,他建议业师注释《古兰经》,并在业师去世后沿着他的未竟事业,继续注释《古兰经》。由此,两者之间的注释,从结构到方法,从行文到内容,从思想主张到注释目的,大体上如出一辙。《光塔古兰经注》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注释渊源清晰

拉希德经注的首要特点,体现在他注释时溯源的依据上,依次为:(1)以经注经,即借助一节经文理解另一经文,尤其是在那些同一专题范畴的经文之间进行互相注释。(2)以训注经,即采取确凿无误的圣训注释有关经文。(3)采取圣门弟子与再传弟子的确凿传闻注释经文。(4)借助阿拉伯语的风格和语义注释经文。(5)借助前人的理性注释,尤其是他的业师穆罕默德·阿布笃的观点解读一些经文。此外,拉希德在注释经文前,一般不参照前人的见解注释,以避免受到影响,而是在注释完经文后,才参照前人注释。如果他对经文的理解在前人的注释中没有出现,便将自己的注释呈现给同人和家人,以便共同分享注释成果,然后再在《光塔》杂志上予以发表。

(二)注释目的鲜明

拉希德认为,“《古兰经》不是世俗法典、医典、人类史书,更不是艺术作品,而是人类社会的指南,它指导人们获得今、后两世幸福。”[8]基于这个出发点,他没有像其他注释家那样,大量引证前人传闻,阐发教义主张,引述以色列传闻,解析大义不明经文(Al-mubhimāt),评议伪造圣训,汇集各科知识,运用学术术语。反之,拉希德以新颖的方法和简明的措辞,阐明了隐微经文,揭示了《古兰经》正道,排除了他者对《古兰经》的非议,捍卫了《古兰经》尊严,阐释了经文立法,解析了真主的常道。拉希德在此基础上,梳理和分析了穆斯林社会存在的不良症状,并号召穆斯林“改造阿拉伯社会,促进穆斯林新的觉醒,使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发展潮流相结合,教义与科学相协调”[9]。

(三)理性注释经文

如同穆罕默德·阿布笃,拉希德将他的注释也大体建立在理性见解层面上。例如,他从理性角度认为,“阿丹吃禁果”(2:31)代表着人能够行善与作恶;“天使”是在人体内导人至善的一种力量;等等。

(四)注释经文修辞

拉希德效仿业师穆罕默德·阿布笃,以及穆尔太齐赖派的做法,运用修辞学中的隐喻法和比喻法,注释了一些经文,从而使经文失去了应有本义,代之以隐义。例如,从他对“魔术”、“恶魔”、“精灵”、“天使”、“先知穆罕默德奇迹”等的修辞式注释中就可见一斑。

(五)创制教法

拉希德但凡注释涉及教法的经文时,就最大限度地演绎和创制经文中的教律。在教法学家看来,由于拉希德过度创制,致使他创制的教律与众教法学家创制的教律相左。读者从他对第2章(黄牛章)第180节经文的注释中就可见一斑。

(六)根据《旧约》和《新约》解析经文

尽管拉希德严厉批驳了那些引述以色列传闻的注释学家们,但他还是不能例外,引述了《旧约》和《新约》中的一些传闻。尽管如此,他引述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借此解析一些大义不明经文(Al-mubhimāt);二是反驳一些注释家对以色列传闻的偏爱言论。

(七)维护伊斯兰教和捍卫《古兰经》

拉希德经注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通过注释来维护伊斯兰教和捍卫《古兰经》,排除围绕二者产生的怀疑和各种非难,以还原伊斯兰教真相和《古兰经》的本来面貌。[10]

四穆罕默德·穆斯塔法·穆拉吉的《穆拉吉经注》

《穆拉吉经注》(Tafsir al-murāghī)是埃及现代学者、宗教和社会改革家穆罕默德·穆斯塔法·穆拉吉(Muhammad muafāal-murāghī,1881-1945)教授的代表作,同样也是穆罕默德·阿布笃学派在《古兰经》注释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学术界研究指出,在穆罕默德·阿布笃学派的诸多学者中,尽管穆拉吉伴随穆罕默德·阿布笃的时间不长,但再也找不出比穆拉吉更受穆罕默德·阿布笃精神影响的人;再也没有任何人像穆拉吉那样追随穆罕默德·阿布笃,致力于穆斯林社会改良和创新事业中;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像穆拉吉教授那样,引经据典地净化伊斯兰教,捍卫《古兰经》。

穆拉吉曾两度出任爱资哈尔大学筛海职位,第一次是1928-1930年,第二次是1935-1945年。期间,他效仿业师穆罕默德·阿布笃,经常举行不同内容的学术讲座。他的讲座由于内容新颖和观点独特,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纷纷前来聆听他的精彩讲座。其中,穆拉吉关于《古兰经》注释的讲座,在伊斯兰文化圈引起强烈反响,其讲稿被结集命名为《穆拉吉经注》后出版,受到各方好评。

没有注释整部《古兰经》,是穆罕默德·阿布笃学派在《古兰经》注释领域的共性,《穆拉吉经注》概莫能外。较之穆罕默德·阿布笃与拉希德的注释量而言,穆拉吉的注释量不仅少,而且没有集中在某一卷,甚至某一长章中。他的经注范围,根据讲座时间依次为:第2章(黄牛章)第177节经文;第3章(仪姆兰家属章)第133-138节经文;第42章(协商章)第13-14节经文;第6章(牲畜章)第151-153节经文;第2章(黄牛章)第183-186节经文;第8章(战利品章)第24-29节经文;第49章(寝室章);第57章(铁章);第31章(鲁格曼章);第6章(牲畜章)第160-165节经文;第7章(高处章)第199-206节经文;第41章(奉绥来特章)第30-34节经文;第7章(高处章)第1-9节经文;第11章(呼德章)第112-123节经文;第4章(妇女章)第58-59节经文;第13章(雷霆章)第17节经文;第28章(故事章)第83-88节经文;第25章(准则章)第1-10节经文;第25章(准则章)第63-77节经文;第103章(时光章);第67章(国权章)。

以上内容,是穆拉吉自1937-1945年,分别在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围绕《古兰经》注释举行的21次讲座或演讲,每次选择的章节,都具有相应的专题内容和注释目的。尽管穆拉吉的21次讲座内容,大体上针对上述所列经文,但在具体讲解中,也穿插引用了其他章中的不同节文。

毋庸讳言,《穆拉吉经注》的注释量较之其他注释典籍,可谓少之又少,但这些注释以点带面地说明了穆拉吉的思想和主张。换言之,假设穆拉吉生前潜心注释整部《古兰经》,那么他的注释思想和观点,与现有注释并无根本差别。该部经注的主要特点大体如下:

(一)注释渊源错落有致

穆拉吉讲解《古兰经》所依据的渊源,依次是:《古兰经》→圣训→圣门弟子与再传弟子注释→阿拉伯语义→前人注释。穆拉吉在引证前人注释时,充分肯定了他们在《古兰经》注释领域的学术贡献。

(二)注释主题风格鲜明

穆拉吉每次讲座时选择的经文内容,都具有鲜明的主题风格,大体表现在彰显真主伟大、折射人类正道、反映劝善戒恶等层面上。

(三)没有解析不明经文

穆拉吉采取他的老师穆罕默德·阿布笃的方法,对大义不明经文(Al-mubhimāt)不予深入注释,更没有引述以色列传闻或伪造圣训加以解释。

(四)重视经文立法奥妙

穆拉吉的注释,深刻体现了经文立法具有的奥妙和哲理。穆拉吉之所以彰显经文的立法奥妙,目的就是告诉穆斯林天启经典立法的必然性、稳定性和时空性,从而由此及彼地折射了《古兰经》引导穆斯林两世幸福的终极目标。

(五)深刻关注社会问题

深受穆罕默德·阿布笃影响的穆拉吉,时刻关注着穆斯林社会的发展。因此,他引经据典,通过注释有关经文,分析穆斯林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良症状,梳理穆斯林衰落的原因所在。此外,他还在注释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号召穆斯林致力于社会改良和文化创新等事业中。从他对第42章(协商章)第13经文的注释中,就能看到他的社会主张和思想观点,以及他对伊斯兰教、对国家、对穆斯林民族的热爱和忠诚。

(六)调和《古兰经》与科学

穆拉吉在讲座中,还以《古兰经》与现代科学为主题,选择有关经文做了讲解。他认为,《古兰经》与现代科学不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穆斯林应当将《古兰经》有关经文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穆拉吉同时强调,注释《古兰经》的目的不在于阐释宇宙世界和自然现象,而在于通过注释来展现真主的常道和大能,以便让穆斯林从中汲取殷鉴,开拓创新,诸如对第31章(鲁格曼章)第13-14节经文的注释。

(七)个人理性见解自由

正如穆罕默德·阿布笃学派中的其他学者那样,穆拉吉注释《古兰经》时,也不免思想开放,理性自由。因此,他的注释既没有囿于前人注释,也没有专注于某一教派,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现实状况,发挥理性作用,注释了有关经文。诸如,穆拉吉对第2章(黄牛章)第184节经文的注释,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思想解放和理性自由。[11]

[1]雅希尔·希扎兹:《伊斯兰的哲人——谭塔维·焦海里》,http://www.islamonline.net/arabic/famous/2005/09/article03.shtml[2005-09-12]。

[2]哈立德·阿布杜拉·哈曼·俄克:《古兰经注释原理》,贝鲁特纳法伊斯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3]穆罕默德·侯赛因·扎哈卜:《古兰经注释与注释家》卷2,开罗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517页。

[4]宛耀宾总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9页。

[5]同上书。

[6]宛耀宾总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9页。

[7]穆罕默德·侯赛因·扎哈卜:《古兰经注释与注释家》卷2,开罗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552-575页;阿卜杜拉·沙哈特:《伊斯兰教经学》,埃及公共图书社1998年第3版,第138-156页。

[8]宛耀宾总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393页。

[9]同上书。

[10]穆罕默德·侯赛因·扎哈卜:《古兰经注释与注释家》卷2,开罗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589页。

[11]穆罕默德·侯赛因·扎哈卜:《古兰经注释与注释家》卷2,开罗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590-6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