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古兰经》注释研究
3572500000121

第121章 后记(1)

早在2001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就有关于“《古兰经》和圣训研究”的信息。2006年,我以“《古兰经》注释研究”为题,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经三年有余的研究,课题最终成果以专著形式通过五位专家鉴定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结项。

从注释学角度来讲,这是一部关于《古兰经》注释研究的学术汇编——它一定程度上囊括了我在该领域笔力所及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应该说是《古兰经》注释研究的“学术传闻”;这又是一部关于《古兰经》注释研究的学术专著——它是借我拙笔而将古今中外研究《古兰经》注释专家的主要学术成果,转化为中国伊斯兰文化在该领域的学术小著,应该说是《古兰经》注释研究领域的“学术见解”。

诚然,读书和写作,治学和研究,对于正尝试着步入学术轨道的我而言,其艰其难不言而喻。尤为重要的是,《古兰经》内容包罗万象,其注释涵盖学科广、注释历史跨度长、注释典籍纷繁杂、注释资料丰富、伊斯兰教派别多等,使“《古兰经》注释研究”成为一项艰难的学术工作,特别是该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个人知识学养的不足、理论基础的缺乏和学术视野的限制,致使本研究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学理归纳,严格的结构规范和资料提炼,也因此使得本研究内容像是撮凤一毛,截麟一趾,研究质量距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不但需要我自己在不断成长的学术之路上继续完善本研究,更需要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界更多同人参与和关注该项研究,推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服务中国伊斯兰教学术发展,并为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学理支持。

2003年,我结束国外的本硕连读后回国执教宁夏大学,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深感知识缺乏,学养不足,学识浅薄,治学滞后。于是,我再次离乡别亲,踏上学术之路的又一个起点,就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师从学识渊博且人品学品令我仰慕已久的恩师朱威烈先生,从学从研阿拉伯学。

2007年9月11日入学第一天,恩师开门见山,就我学业的考核结果——博士论文,与我展开交流和沟通。最终,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将来的毕业论文可与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古兰经》注释研究”进行有机结合。究其原因,一是“《古兰经》注释”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该题目的确立达到了博士论文的学术创新要求;二是能够通过论文提升课题质量,使其精益求精;三是有限时间内很难再立新题,因此要想兼顾课题和论文按时、按质顺利完成,莫过于两者相辅相成。基于此,自2007年12月20日起,我在恩师的精心指导下,夜以继日地向着“做好课题,写好论文”的目标,亦步亦趋地前行着。

庆幸的是,无论是在“课题和论文兼而顾之”的研究阶段,还是在论文答辩阶段,始终得到课业老师和答辩专家如张曙光、李振中、孙承熙、蔡伟良、马丽蓉、王有勇、刘中民等教授的不吝赐教。他们的慷慨点拨,令我每遇学术“瓶颈”时往往能够茅塞顿开,化解难题。在此深表谢意!

尤为铭记的是,三年博士生学业生活,在导师儒雅的学术风范引导下,严肃的学术精神指导下,严谨的学术态度影响下,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学术要求下,我本着近乎“三年不窥远”而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攀知识之山,望学术之峰。恩师在课题论文的思路设计、布局结构、章节编排、资料运用、行文论述和归纳总结中的悉心指导,促使本书终能得以成形。同样,母校“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业师循循善诱的谆谆教诲,必将成为我学术精神的家园!因此,我要深谢古今中外我学术课业的神交老师们,正是在他们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本书得以付梓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鉴定专家充分体现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字号”水平。五位鉴定专家不仅认真细致地通读了课题成果,而且在运用他们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学科知识,较为客观地肯定本书优点的同时,指出了课题的欠缺和不足,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显示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深厚的学术修养。在此,我衷心感谢他们以栽培后学的“树木”态度、一丝不苟的“啄木鸟”治学精神为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本书出版之际,我将五位专家的鉴定意见作为本书不是序言的“序言”录如后记。对我而言,这是最珍贵的序言!

专家一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由相关注释演绎而成的经注学,是伊斯兰教的基础性宗教学科之一,也是后来形成的古兰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经注研究向来是伊斯兰教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过,我国学术界迄今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系伊斯兰教研究的学科建设尚须完成的课题。因此,该成果的选题有填补空白的开拓意义。从总体看,该成果的基本框架和分类概述尚属可取。其中对经注学的发展历史、经注学内容的分类、经注学的派别、著名经注学家及其著述等方面,有认真详尽的梳理和介绍,尤其是在当代阿拉伯文的经注学著述及其有关资料方面用力较多,有的不乏新意,对于国内的经注学研究及学科建设,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专家二

《古兰经》注释研究构成伊斯兰教经学的基础,对学科建设和穆斯林信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古兰经》注释研究在我国宗教学术界长期滞后,只有少量的零散成果,这种落后状态急待改变。本研究成果在占有丰富资料特别是阿拉伯文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就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学术水平。诚如本书稿作者自我评价的,这部成果基本上体现了选题新、资料新、内容新、结构新四个特点,它的完成和出版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这一领域“无书可读”的状况,从无到有,可以说是某种创新。本书稿内容充实,资料翔实,文字流畅,条理清晰,论述和引证符合公认的学术规范,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本书稿的完成和出版,将对我国伊斯兰教和宗教学学科建设,对指导中国穆斯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宗教生活,对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正在开展的“解经”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专家三

本成果首次对伊斯兰文化传统学科之一的《古兰经》注释学及其发展历程做了较为详尽系统的描述和梳理,应是我国学术界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弥补了相关领域的盲点和空白。

本成果搜集、引述了大量阿拉伯文原典材料,资料丰富翔实,引证规范。

本成果对于进一步开展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成果对于开展中外“注释学”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本成果对于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建设及中国伊斯兰教界解经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