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索罗斯传
3575500000006

第6章 早期投资,展现出金融大鳄的精明才干(1)

1.华尔街上空闪耀着的双子星座

双鹰基金的成功,使索罗斯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也让他在工作上越来越感到吃力。当时的索罗斯身兼经纪人、分析师、投资顾问和基金经理等多职,使他备感压力。就在索罗斯踌躇满志之时,他遇到了罗杰斯。在索罗斯看来,罗杰斯是他最好的合作伙伴,在两人联手的十年间,两人被业界称为华尔街上最闪耀的双子星座。

1942年,罗杰斯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偏远乡村。在童年时,罗杰斯就开始想尽办法为自己赚钱。在六岁时小罗杰斯就开始在棒球场上捡拾空瓶子,当时他看到许多前来观看棒球比赛的人都喜欢一边喝饮料,一边吃花生,但出售饮料和花生等小吃的商贩数量不多,经常满足不了那么多的人,罗杰斯开始想办法说动球场的管理员,让他来卖小吃,并向他父亲借了100美元用来购买制作小吃的机器。直到11岁,罗杰斯终于还清了父亲的100美元,还攒够了属于自己的100美元,童年的罗杰斯就对如何赚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64年罗杰斯进入牛津大学,他开始关注投资行业,并用学校的奖学金去投资赚钱,还小赚了一笔。从此,罗杰斯开始陷入狂热的投资之中,虽然靠着小聪明,罗杰斯不断地获得赢利,但还是避免不了失败的到来。在一次疯狂的投资中,罗杰斯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用来购买股票,结果失败使他变得一无所有。此后,罗杰斯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购买股票,如何避免头脑发热。

反省了一段时间后,在1968年,罗杰斯用自己仅有的几百美元继续他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事业。到1970年,罗杰斯进入了爱霍德·布雷切尔德公司与索罗斯共事,两位天才终于擦出了火花。这一年两人开始关注房地产信托证券。

经过罗杰斯的调查,索罗斯把房地产信托业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产生阶段,由于需求的增加,新行业的出现受到投资者们的热捧;繁荣阶段,随着投资信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其中,地产业大好;消退阶段,由于投机的增加,市场越发死板,房屋也出现过剩;谢幕阶段,行业出现饱和,地产信托业无法开展,并逐渐退出市场。为了印证自己的理论,索罗斯开始在市场刚形成时加大投资,在繁荣阶段密切关注。他依据自己的推测,当到达尾声时放空自己手里的信托,掌控得非常完美。

随着索罗斯在房地产信托业上取得的成功,爱霍德·布雷切尔德公司也赚取了足够的利润,但两者的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由于公司当时的规定,员工并不能在股票的经营中得到太多利益,这使得索罗斯开始萌生离开这里创立一个新公司的念头。

终于在1973年,索罗斯决定脱离爱霍德·布雷切尔德公司,建立索罗斯基金董事会。董事会完全是由索罗斯的双鹰基金发展而来的,当时共有2000万美元资金的双鹰基金中有拥有1300万资金的投资人自愿跟随索罗斯到新的基金发展,事实证明他们选择得十分正确。新基金成立不到一年,规模就超过了1800万美元。而原先的双鹰基金,也选择把资金全部投入到索罗斯的基金里。有这样一笔账,假如1969年一个投资者把10万美元投入到索罗斯基金,并且一直放在里面,那么到1997年,他已经拥有3.53亿美元之多,这样的涨幅实在惊人。

再把画面转回到索罗斯的新公司。这时罗杰斯已经决定加入到索罗斯基金,和索罗斯成为一对搭档。公司的地址在远离华尔街的中央公园,从这里可以鸟瞰整个公园。索罗斯之所以没有选择在华尔街成立公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同华尔街的人们的思维并不一样,办公室也不是他们社交合作的全部。

公司刚成立时只有三个人,索罗斯任经纪人,罗杰斯任市场研究员,还有一个办公室秘书。在这样小的办公室里,能够让他们更加集中精神来做事,而不必分心去处理其他琐事。在公司上班,工作的气氛比在华尔街舒服许多,几乎感觉不到华尔街上那让人紧张到窒息的气氛,没有任何压抑的感觉。他们甚至还会穿网球鞋去上班,而且索罗斯也经常骑自行车上班。这种和谐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到愉快。不管公司能挣多少钱,每周他们都会工作80个小时。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司赢得了很多投资者的信任。新公司不但有股票投资的业务,还利用期货交易和贷款在日用品和证券市场中交易,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在1971年,索罗斯的双鹰基金的资产是1250万美元,而一年后就增加到2000多万美元。到两人合作结束的时候,他们的利润率达到了3300%,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公司的资产已经达到上亿美元。

索罗斯与罗杰斯之间的合作之所以能成功,在于他们的合作关系更加具有优势,在彼此能够相互认可的情况下,可以大胆地进行买卖甚至直接抛空,这在其他投资者之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实证明,直到索罗斯基金会解散,索罗斯与罗杰斯之间的合作都没有出现任何失误。这些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华尔街上投资者们的认可,他们把索罗斯和罗杰斯称做最了解市场的人。

但也有一些投资者非常鄙弃索罗斯和罗杰斯的投资行为,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很快赚到大笔的利润,完全是靠对处在不幸中的公司落井下石和对资产富余的公司吸血的行为。比如索罗斯在与罗杰斯投资雅芳的股票上,他们先用120美元一股的价格卖给雅芳集团一万股,当雅芳集团陷入困境,股价暴跌时又以20美元一股的价格回购了那一万股,这只是他们当初卖给雅芳集团的零头,索罗斯和罗杰斯在其中轻松赚取了每股100美元的差价。当时有不少投资者质疑他们:“这样的钱该不该赚,是否人道?”

对于这样的质疑,索罗斯从来都嗤之以鼻,根本不放在心上。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只是利用实力和技巧去赚取应有的利润。市场的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无论是国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对于索罗斯来说都可以用来赚取大量的利润。索罗斯的公司本身就是利用保证金的形式来购买股票以达到投资赢利的目的。并且因为索罗斯的公司规模较小,本身开支低,他完全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来进行自己中意的投资。

在雅芳的投资上,索罗斯与罗杰斯能够注意到别人还没有注意到的变化,使得他们能赚取很大的利润。在别人还没留意到化妆品行业开始衰退之前,他们已经行动了。这样的成功归功于他们的共同爱好——阅读。索罗斯和罗杰斯在公司一共订阅了三十几种杂志和报纸,他们尽可能地在人们都喜欢的杂志上面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像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都是他们经常关注的信息。在美国国内,索罗斯基金会与几百家公司保持着往来,那时的罗杰斯每天都要分析几十家公司的报表,用来分析找寻他们的投资目标。索罗斯和罗杰斯最经常关注的就是股市行情内在的变化,他们非常期待能够找到一些别人忽略的情况,他们把这称为“突变”。索罗斯经常说:“我们并不太关心公司能够赚取多少利润,而是更加关心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的因素将会给股市和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能够准确地预测到这些变化,再把它们运用到股市的投资当中,必然会使我们赚取更大的利润。”

很快,索罗斯就把他的“突变”理论成功运用到了投资中。1972年,索罗斯经过研究,预感到银行业将要迎来它的“突变”。在那一时期,银行在人们心中几乎没有信誉可言,银行业也不被人们看好,投资者更不可能去关注它们的股票。但索罗斯发现,银行的管理者们正在对自己的员工进行改制,将要聘用许多大学校园里毕业的学生。一些新兴的银行家开始努力地寻找银行业衰退的原因,并采取一些新的手段来管理。这让索罗斯强烈地预感到这一行业将来会发生很大变化。

正在索罗斯犹豫着是否应该把钱投资在银行业时,发生了一件让他感到十分恼火的事情。就在同一年,国民城市银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展览活动,邀请了许多有名的股市分析家并热情款待,但唯独少了索罗斯。就在宴会当天索罗斯决定大笔投资银行业,并写下一篇名为《发展银行之实》的文章。他在文章中重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建议投资者们都来购买银行的股票,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机会。果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银行的股票持续上涨,索罗斯也从中赚取了将近五倍的利润。

很快,银行业的变化给70年代的美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期,同时也使美国的很多公司加快了扩大和合并的速度。在这期间,索罗斯从自己的“反馈”理论中总结出繁荣正是繁荣和萧条循环链中的起点。

索罗斯在逐步发展美国业务的同时,也在大力开发国外的股票市场,期待从那里找到自己合适的投资对象。那时的索罗斯经常关注的问题就是哪个国家的投资市场对外国投资者打开,哪个国家的政策适合投资者的发展,而又有哪个国家的市场将会改革。

带着这些问题,他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规模效益。索罗斯和大部分投资者一样,希望能用最少的资金来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使他开始关注那些正处在不成熟阶段的市场,比如日本和法国。所以索罗斯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大量地购买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的股票。1971年,当时的索罗斯利用他全部资金的近25%开始在日本市场大规模地投资,这次投资使他的资本增加了一倍之多。

在这一时期,索罗斯和罗杰斯不但关注那些不成熟的国外市场,还利用一些国际形势和国家的政策来选择股票。在20世纪70年代这段时期,索罗斯和罗杰斯开始在华尔街发出耀眼的光芒。

1972年的索罗斯开始投资能源领域,当他得知美国经济的发展过度依赖于对国外的能源进口,他开始利用索罗斯基金会大量收购石油和煤炭相关的股票。一年后阿拉伯国家联合石油禁运,致使能源业股票大涨。而同一年的罗杰斯也因为预感到粮食危机的出现,购买了化肥、农场和食品加工业的股票,同样收获不菲。

在经历了一系列成功之后,索罗斯又把投资目光放在了战场上。1973年10月,“斋月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联合对抗以色列。在战争期间以色列连连失利,被其吹嘘为“不可逾越”的最现代化防御工事——“巴列夫防线”也被攻破,战争伤亡达到数千人,武器装备也损失巨大。这一切都说明了,以色列的军事技术已经过时,而以色列的武器装备几乎大部分都来自于美国的支援。在索罗斯看来,一旦美国的国防部意识到自己的武器装备需要更新换代,一定会加大经费进行改造,但当时的美国军工业十分不景气,在越南战争结束后就陷入委靡,不断亏损,逐渐成为投资领域的死角。

在1974年,已经对军工业关注很长一段时间的索罗斯,决定开始投资。他先让罗杰斯来到华盛顿,在国防部的官员之间周旋,然后又找到美国的武器制造商谈判。这一系列的动作使得两人更加坚信自己的判断,并先后购买了诺斯罗普、联合飞机、格拉曼以及面临倒闭的洛克洛德公司。到1974年中期,索罗斯基金通过投资军工业获得大笔利润。在1975年,索罗斯又加大对电子装备方面的投资,在他看来,现代战争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今后的战争一定取决于先进的技术对抗。索罗斯和罗杰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政治局势的敏锐判断,使他们能不断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也把索罗斯基金运作得更加顺利。一直到1978年,索罗斯与罗杰斯依然在美国的军工业不断投资,在1979年时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高科技股。

如此快速的增长,使得索罗斯基金的资产在1979年达到了3.8亿美元。但公司仍然一直维持着较小的规模,就算在最忙碌时,在公司工作的员工也没超过八人,索罗斯基金只属于索罗斯和罗杰斯。在整个70年代,他们一起携手,几乎未曾败绩,可以说,索罗斯基金是由索罗斯和罗杰斯一手建立起来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