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乔布斯传
3575600000024

第24章 王者归来,重启苹果的辉煌时代(7)

iPhone+iTunes+网络内容供应商(如Google、Facebook、twitter等)的模式正在形成,这一新商业模式蕴藏着无限商机,但正因如此,也使得争夺变得越来越激烈,这种争夺既有联盟内的,也有来自另一阵营的。2007年,与苹果的iTunes合作的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环球公司宣布与苹果的谈判破裂,该公司发言人说:“我们将不再与苹果续约,停止在iTunes音乐商店销售其电视节目。”与环球公司谈判的破裂是对苹果计算机公司的一次重大打击,因为该公司的唱片销量占美国唱片市场的三分之一,而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维亚康姆与迪斯尼等娱乐产业的巨头们对这一事件极为关注,他们密切注视着事情的进展,如果时机成熟,他们可能会采取与环球公司类似的做法,这些娱乐业巨头认为:“乔布斯与他们谈判的姿态过高,苹果与一般渠道商并无差异,却要求特别定价、特别拆账。”谈判的破裂成为苹果降价的导火线,乔布斯企图通过进一步壮大iPhone的用户规模,在与这些内容提供商们谈判时获得足够优势,甚至是取得定价权。而与此同时,来自同盟外的威胁也日益紧逼。2007年,亚马逊与美国四大音乐公司(美国环球唱片公司、索尼、华纳音乐公司以及EMI公司)就音乐许可权问题进行的谈判进展顺利,并在当年夏天推出数字音乐服务,同时,亚马逊还在考虑提供音乐订阅服务,包括提供印有其品牌标志的打折便携式音乐播放器。而Napster也在近期推出了Napster to go服务,该服务直指苹果iTunes网络音乐下载市场,Napster to go是一种可以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的便携数字音乐订购服务,与苹果的每次付费下载模式不同的是,使用该服务时,用户可以从Napster上给自己的MP3无限制下载歌曲。同时,Napster还与包括创新公司、戴尔、三星及iriver等数字音乐播放器生产商建立了战略联盟。可见,苹果计算机公司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个不同的联盟的竞争,是不同的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这使得孤军作战的苹果面临着扑朔迷离的市场局面。

不过,乔布斯已经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在iPhone问世之初,苹果计算机公司不允许第三方开发的软件在其手机上运行,iPhone的所有应用程序都只能由苹果计算机公司预装,这一点广受外界诟病,人们批评苹果计算机公司想垄断手机软件市场,但现在,乔布斯决定开放iPhone智能手机的应用开发接口,所有第三方软件公司都可以为iPhone开发应用软件。可以看出,乔布斯已经吸取了此前苹果计算机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的教训——因为没有开放软硬件技术标准,许多软件公司不能够为苹果计算机开发应用软件,这大大限制了苹果计算机产品的功能,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转而投向了PC阵营,这使苹果公司错失了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的先机。这次,乔布斯决定主动放开自己的技术标准,吸引第三方软件公司为其iPhone智能手机开发应用软件,越来越丰富的功能显然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选择iPhone,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这将大大有利于苹果计算机公司在这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领域取得技术标准主动权。一旦成为事实上的技术标准,那么苹果就会在软硬件竞争中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一旦自己牢牢控制住终端,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在渠道上取得优势地位,到那时候,内容提供商就得看苹果的脸色行事了。

同时,乔布斯还在影视内容服务上采取了与此前不同的策略。此前,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用户都是通过从iTunes上购买内容服务,但乔布斯认为,影视与歌曲有着根本的不同,歌曲可以反复听,因而用户愿意购买歌曲,但是没有人愿意翻来覆去地看电影或电视剧,再加上影视过高的售价,使用户更倾向于租赁。乔布斯判断,影视租赁市场将会逐步发展起来,于是,他决定在影视内容服务上采取租赁的方式。但是有些电影公司担心一旦人们能够廉价租赁电影了,就会对电影在电影院和DVD市场上的发行造成冲击,因而外界纷纷猜测乔布斯不太可能说服主要的电影公司与其合作推出电影租赁业务。出人意料的是,乔布斯很快就宣布与主要的好莱坞电影公司达成了协议,包括福克斯、迪斯尼、派拉蒙、华纳兄弟和米高梅等。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乔布斯与这些电影公司的合作方式是:在DVD上市30天后,人们才能在iTunes上租到电影,租赁时间限制在24小时。一部新片的定价是3.99美元,旧片则是2.99美元。很快,迪斯尼的旧电影就开始在iTunes上出租了,看到这些陈年旧货都能拿出来赚钱,许多电影公司纷纷跟进。

不仅如此,乔布斯作为迪斯尼的最大个人股东,使得苹果在与迪斯尼进行合作时有着更多优势。乔布斯早已着手与迪斯尼进行这方面的合作谈判了,他们的合作设想很多,如迪斯尼向苹果的网上商店iTunes提供其旗下公司ABC的热门剧集《疯狂主妇》,或者Net—only电视节目,iPhone用户甚至可以观赏NBA比赛中湖人队球星科比·布莱恩特的视频内容,这些图像均由迪斯尼所属的ESPN公司负责传输。乔布斯对采访他的媒体说:“我们的谈话涉及很多领域,展望未来五到十年,我们将共同迎来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精彩世界。”

乔布斯现在对促成企业间的合作已显得游刃有余,他往往能出其不意地与其他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这使得苹果在日益复杂的技术竞争背景下能够得到更多同盟者的支持,这正是当年微软称雄软件市场的一大缘由。

为了使苹果计算机公司的新产品能够得到足够多潜在消费者的认可,乔布斯独辟蹊径,开始在世界各地设计苹果专卖店,这些专卖店大都开设于世界各大城市的繁华地段,如芝加哥的“华丽一英里”长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以及北京的长安街等等。乔布斯为这些专卖店定下的“使命”是“顾客体验”、“市场监测站”、“监控产品供需”、“企业形象营销”,其中最重要的或许就是满足顾客体验了,人们可以走进这些专卖店,随意试用井然有序地陈列在枫木桌子上的苹果产品,比如你可以用iPod从网络商店iTunes上下载最新的摇滚歌曲试听,还可以用iPhone与朋友视频对话,或是使用iPhone上的地图功能确定到某地的最短路径等等。而专卖店的员工则随时可以为你解答各种有关苹果产品的问题,这一模式使得顾客可以免费体验最新潮流的科技产品,而体验过程往往能打动消费者的心,使他们对体验中的兴奋念念不忘,最终被苹果充满诱惑的产品所俘虏。

乔布斯凭借着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策略创新,大大增强了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创新正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凭借着创新带来的力量,苹果不断在新的领域展露锋芒,不断改变着相关市场的竞争格局。凡是苹果计算机公司进入的领域,如计算机市场、数字音乐播放器和内容服务市场、智能手机市场、零售业等,所到之处可谓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竞争已然超越了产业界限,不再局限于传统产业之内,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现在面临着来自另一个领域的强者突然介入的威胁,没有人能阻挡这种趋势,而只有那些有着超前创新意识和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才可以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并用革命性的产品推翻其他领域内的既有竞争格局,为自身开辟新的利润空间。任何一个产业的企业都可能面临着企业丛林中强者的挑战,出现强者通吃的竞争局面,这也警示中国企业该奋起直追了,不然未来就不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新的商业模式的生命力表明产业与产业的合作正方兴未艾,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市场战略促使苹果计算机公司通过与不同产业的公司合作来为用户提供全面、丰富的服务,这一策略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用户的要求,也使得处于这一合作中的企业联盟展现出难以撼动的强大竞争优势,任何单一的企业都难以轻易战胜它,创新的商业模式将在未来逐渐打破处于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固有障碍,使得企业能够联合起来,产生更大的力量来共同改变商业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而苹果计算机公司正是很好地借助了这一模式使得自己占得先机,开始在移动通信(融合了互联网)领域建立起自己的产业标准,日后的苹果将在其全新开拓的领域再次成为霸主。

通过创新,乔布斯巧妙地将此前苹果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苹果因同时开发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产品,使得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当产品滞销时,巨大的开支立刻使公司陷入困境,而如今,乔布斯则利用自己在计算机这个数字时代的产业制高点中同时拥有的软硬件实力向消费类电子产品进军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而在这一完美转化中,基于用户的体验创新是最为关键的催化剂。

6.作为营销天才的乔布斯

乔布斯和他的苹果计算机公司如今已经成为各大媒体追逐的焦点,这使苹果计算机公司不用花多少广告费就能将自己的产品、品牌在全世界广而告之。乔布斯成就了一个营销奇迹。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独辟蹊径是乔布斯成功的关键,他从不按常理出牌,在营销上更是如此。有着无限创意的乔布斯在营销上将他的创意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似乎成了他的拿手好戏。他喜欢成为焦点,而他又总能通过自己的手段完美地达到这个目的。

乔布斯的第一个营销绝招就是保密。一般人为了让自己公司的产品尽可能得到媒体的广泛宣传,总是主动向媒体提供产品的信息,甚至不惜拿出大把钞票来让媒体报道自己,而怪才乔布斯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对公司正在研发的产品采取了保密措施,千方百计地防止有关这些项目的信息泄露,在产品正式发布前几乎没人能够得知苹果推出的产品究竟是什么。为了尽可能做好保密工作,乔布斯可谓费尽心机。

2006年,苹果计算机公司将两家网站告上法庭,这一事件立刻被媒体关注,并被广泛报道。原来,这两家网站将苹果计算机公司正在研发的新产品信息发布在网上,说苹果计算机公司为这一新产品开发项目取代号为“小行星”。苹果计算机公司状告这两家网站擅自发布“小行星”项目信息,侵犯了苹果计算机公司的商业秘密,并要求其提供泄密者的姓名,但法院并没有支持苹果计算机公司的诉讼请求,判决苹果计算机公司败诉并向这两家网站赔付80万美元诉讼费。

本来这一事件将就此结束,但一位曾在苹果计算机公司任职的高层职员主动接受了美国IT业知名杂志《连线》的采访,据他透露“小行星”项目并非真的存在,它只是乔布斯设计的一个诱饵。他说,为了做好苹果内部的信息保密工作,乔布斯在苹果计算机公司里实行了一个“金丝鸟笼”的计划,他向组织内的每一个人传达不同的信息,最后根据泄露的信息来确定泄密者,这其实是反间谍工作的常用方法,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找到潜藏的泄密者。而“小行星”项目也不过是乔布斯抛出的一个诱饵,但乔布斯显然没有达到抓住泄密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