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传
3576200000002

第2章 好事多磨——自古成功多蹉跎(1)

1.逆境求学,八旗子弟独翘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和和琳在自家的私塾学习了一年后,一起被选入咸安宫官学学习。咸安宫官学位于西华门内,与武英殿相邻,是京城最好的学校。想要进入咸安宫官学并不容易,必须是八旗子弟中优秀的人才,而且必须才貌双全。不过,即使具备这些条件,也不一定能够进入咸安宫官学,因为咸安宫每年只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学生中选取八十名左右的学生入学,也就是八旗子弟中每一旗各选十名左右。咸安宫官学设有管理大臣、协理事务大臣,另外还有满汉总裁。总裁必须是翰林,教师也多是翰林,翰林在清代都是从进士中选拔而出的,这也说明咸安宫的师资教育水平以及挑选条件都是很严格的。咸安宫官学不仅开设了一般学校都有的经、史、子、集课,而且还开设了蒙、藏、满、汉等多种语言课,学科种类在当时非常全面。另外还教授骑马、射箭以及火器的使用等课程。当时的咸安宫官学,具备了培养文武全才的卓越条件,是为皇宫培养服务人才的重要枢纽。

咸安宫官学虽为贵族学院,却不收取任何费用,只需学生负责个人日常的生活费用就可以。凭借着常保的俸禄,刚开始时和与和琳也不必为生活犯愁。不过世事难料,和的父亲在他们兄弟二人进入咸安宫官学不久就离开了他们,和、和琳两兄弟的生活也开始捉襟见肘。刚开始的时候,和的叔叔继续供养兄弟二人上学,但是时间一长,和的叔叔对这件事情也不怎么关注了,和兄弟的日子也日渐艰难起来。和的同学非但看不起和家贫寒的兄弟二人,还经常捉弄他们。和的同学都是些达官贵族的子弟,在贵族子弟眼里,没落的和家族是不值得一提的。但和对这些看得很平淡,如果和就这样屈服于逆境的话,那么就再也没有清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和大学士”了。虽然生活异常艰难,但是和从来没有屈服,在咸安宫官学学习期间,他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

和天资聪明,博闻强识,有一种过目不忘的本领,再加上生活的痛苦与折磨,更加激发了他奋勇向上的精神与勇气。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时,他非常用功,因此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与称赞。求学期间,和不仅把传统国学典籍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还精通满汉文字。除此之外,他还掌握了蒙古文以及藏文,他的诗词书画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如饥似渴地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也比其他在学校读书的学生更加努力,因此使得他在同学之中脱颖而出。

清朝中期,由于清朝统治已经处于安定期,全国在乾隆的统治之下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的景象,因此那些八旗子弟再也没有刚入关时的勤奋与谨慎。这些八旗子弟大多已经堕落腐化,整天沉浸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环境之中,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每天不是进戏院就是去烟花之地,并且还以此为乐,彻底沦为了纨绔子弟。与这些终日无所事事的八旗子弟相比,和独善其身,在老师眼中,他更是一个勤奋上进、出类拔萃的学生。

和在咸安宫官学求学期间,不仅掌握了各种技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收获,他结识了一批有背景的名人子弟,这些都是他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人为和今后能够得到皇上的重视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他们算得上是和仕途开始的敲门砖。正是由于和在咸安宫官学系统、全面地接受和积累了各种知识,才为他今后为官打下了稳定、牢固的基础。

2.无奈之举,变卖祖业为求学

和的父亲常保去世以后,家境迅速衰败下来。没有了经济来源,在咸安宫官学上学还需要生活费,在这种“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情况下,和还是坚持要把书读下去。年幼的和坚定信心:无论怎么样,一定要将书读下去,不仅自己要读,弟弟和琳也不能放弃,在咸安宫官学的求学之路绝对不能停止。

为了凑够上学期间兄弟二人的生活费用,和只得拉下脸面,看着别人的脸色向其低头借钱。他向父亲生前的亲朋好友借钱,虽然他们是常保的朋友,但是现在常保已经不在了,况且和又是个小孩子,因此极少有人会愿意借钱给他。和去亲戚长辈那里借钱,亲戚家也是房门紧闭,没有人愿意长期照顾一个没有父母、没有收入、无利可图的孩子。

苦闷的现实让和不得不再次想办法,他终于想起自己的祖父曾经留下十五顷官封地,这些地在河北保定一带,和于是决定前往保定。

和的父亲常保有一个部下名叫赖五,常保生前非常信任赖五,一直把自己家里十五顷的官封地交给赖五来经营。常保在福建当差,也无心过问,赖五趁机捞了不少油水。常保在世时,和家衣食无忧,当然也不在意。可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和连生活都快维持不下去了,赖五却把那十五顷地当成自己家的一样,上交给和家的银两一年比一年少。和在穷困之际,只能叫上仆人刘全一起去一趟保定,想问赖五借一些银两救急。赖五看到和带着仆人找到他家里,当然知道和是要账来了,于是置办了一桌酒席,并且以礼相待,就好像多年不见的亲戚,非常热情。和知道赖五以前是跟随父亲的部下,也对他谦让有加。饭后和和气地说:“我父亲当年还在世的时候,对你一直不错。现在家父去世,家业没落,我与兄弟和琳生活拮据,上学的生活费用都成问题,所以过来想向你要些银两,看在家父当年的情面上,提给我一百两银子,帮助我兄弟二人渡过难关。”赖五以前跟随常保多年,贪污的银子肯定不只这些,这一点和心里清楚。不过他知道赖五是一个不爽快的人,就也没敢要多少,打算能先解决目前上学的问题就行了。不料赖五是一个无耻之人,他看和小小年纪,心想不给你又奈我何?于是就搪塞说:“这几年保定天气不好,再加上洪涝等各种灾害,基本没什么收成。前几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又南巡,百姓的银子都用来纳税,基本也就断了收入了,租金都收不上来,哪里还有什么钱啊?如果少主人这次你来取个十两八两的,我赖五还可以帮你想想办法,全家生活紧张点,东凑西借也差不多能凑齐。现在你要一百两,我上哪里找去?实在是没有办法啊!”

和心想你果然跟我来这一套,于是很不客气地对赖五说:“我家土地这么多年来都一直是你在管理,每一年上交的钱物都会少上三四成,父亲去世以后更是不到五成。你追随家父多年,我念你年龄比我大,尊敬你,这些事情过去也就过去了,从没追究过。没想到现如今我兄弟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你还要抵赖推托。”赖五一听和把话说到这分儿上了,也毫不客气地说:“这几年不是旱灾就是涝灾,天不成全美事,种地的又都是些刁民,租金能拖就拖,能赖就赖,有各种理由不交租金,一个个狡猾得很。我只是一个管事的,又能拿他们怎么样?要不然你把地卖了换钱去念书吧,我这里是没有办法了,别说一百两银子,十两也不成。”

和一听这个道理是没法说了,这个赖五根本就不是讲理的人,钱是要不到了,反正地契还在我手上,有理衙门上说去,于是便把赖五告上了保定府。可让和心灰意冷的是,保定府早就收了赖五的好处,与赖五狼狈为奸,串通好了一切,一口咬定和无理取闹、要挟赖五。与和一起去的刘全怒气冲天,却也拿赖五没什么办法。然而和这时候却冷静了下来,知道以卵击石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既然这样,也就不再与赖五纠缠了,于是带着刘全离开了保定府。

走在回家的路上,和想到弟弟和琳还在等着自己拿钱回去上学,现在又能怎么办呢?周围的亲戚都等着看自己笑话,自己却又身无分文。难道真的要卖地吗?卖地在古代可不是小事情,只有败家子才这么做。当官的或有钱人家境富裕了有多余的钱财就会买地,作为自己的家业。而那些家业没落的,只要还有办法,通常不会去变卖土地。总而言之,在古代卖房子、卖地就是败家子的表现,是被人唾弃的。而和现在的这些地,还是祖上传下来的官封地,这怎么能卖呢?但是不卖,自己和弟弟的书肯定是不能继续读了,虽然靠着这些地,还能有一些地租勉强维持生活,但就这样生活一辈子吗?那样自己的前途基本是没了,弟弟和琳的前途也没了,还是会被人瞧不起;把地卖掉,至少解决了当务之急,能把书读完,可那样亲戚们又会怎么看?

此时,年少的和感到如此的孤立无助,他多么希望有人能出来帮他一把,或者给个建议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