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和珅传
3576200000004

第4章 初蒙圣宠——天遂人愿多波折(1)

1.和的第一份差事:上虞备用处

当和还准备以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时,太岳父英廉的一席话让和幡然醒悟,英廉告诉和:“满洲人和汉人在做官上有很大的区别,汉人如果不通过科举考试,是当不了官的。而满洲人自古能骑善射,很多满族人都是以侍卫身份慢慢混上官职的。我在皇宫里给你找了一个差事,虽然职位不高,但可以经常看见皇上。你世袭的虽然是个武官,但如今皇上喜爱有才华的年轻人,你文武双全,只要有机会,应该很快被皇上重用。”和认为英廉分析得很有道理,于是先去宫中做了銮仪卫。在和二十三岁那年,和当上了三等侍卫,主要负责皇上的出行及仪仗等事宜。

满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受传统影响,清朝时期侍卫的社会地位和权势都很高,所以仕途相对比较平坦。正是因为这种尚武的风俗,宫中侍卫对文学修养的重要性也逐渐降低,再后来,迂腐的生活使他们在骑马射箭方面的才能也慢慢荒废下去,更不要说读书了。有些八旗子弟的侍卫甚至连满、蒙文字都有不知道的,见面的时候互相问好,竟然还有人不知道怎么以礼数回答,半天不出声音。偶尔能碰到个别能念几句小说、背两句诗词的人,就会被周围的人大为吹捧,觉得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更有极少数做事的人,连字都不认识,也不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关系才混进侍卫里面来。在这种情况下,和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并且他有着向上的心、进取的心,他坚信只要不松懈,总会遇到机会。

和具有非常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他坚信只要努力地锤炼自己,就总会有崭露头角的一天。并且,他充分地利用侍卫职务比较清闲的机会,努力地提高自己,从而积累了不少知识。和从来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梦想,随着他不断地积极努力,终于得到了皇上的赏识。

2.小心翼翼,和终于近身乾隆帝

和小心翼翼地伺候了皇帝三年,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二十六岁的和终于等到了在乾隆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

有一天,乾隆帝在外出行,一名侍卫请奏,乾隆看完后眉头紧缩,问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这到底是谁的原因?”周围所有人都一句话不说,唯恐一句话不合适惹来杀身之祸。而和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正是让皇上正视自己的机会,只要说一句话,不惹得皇上生气,就会得到皇上的抬举,于是朗声道:“看守者与保管者难逃其责。”乾隆没想到竟然有人能正确回答,对和大感兴趣,问道:“你一个小小的侍卫,也读过《论语》?”和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曾经在咸安宫官学求学,皇帝就更加感兴趣了,他见这个年轻人风度不凡,于是决定试探一下和,就问道:“《季氏将伐颛臾》是什么意思?”这正是和所擅长的,他苦读十余年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完完整整地翻译了讲给乾隆听。乾隆听后大为喜悦,说想不到如此才华横溢之人竟在我手下当一个区区侍卫,真是埋没人才,由此和开始得到重用。

3.圣上恩宠,飞黄腾达的升迁之路

和在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和认可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就如同那展翅翱翔的雄鹰一样直冲云霄。

地位的不断攀升让和还没适应,乾隆皇帝又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五月下旨,令和同英廉、梁国治、刘墉等人一起修改《明史》,特别是《本纪》,凡是带“明”字的书籍一律修改。

一个月后,乾隆任命和为吏部左侍郎兼右侍郎,负责官员的使用、调度、任命、检查、考核等。到了十月份,又任命和兼九门提督。在幸运光环的笼罩下,和出了一些差错,乾隆帝也不放在心上,他看准了和是可重用之人。即便个别官员抓到把柄来状告和,乾隆帝也基本都给搪塞过去了事,最多表示性地让和官降两级,用不了多久,就又提拔上去。

此后,和又被委任兼崇文门税务监督,这是一个肥缺。当时的崇文门是四大税官之一,等于是一个钱仓,以前这个职位基本都是交由一些王公贵族或者有很大功勋的人来做,现在却放心交给了和,这更加说明了乾隆帝对和的喜爱。当时只要不是愚蠢的人都看出了皇帝对和的宠信,也就都对和避让三分,这也使和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随后,和又兼任镶蓝旗的满洲都统。同一年的六月份,再次被追任正白旗都统以及领侍卫内大臣。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和被委任御前大臣见习。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被正式提为御前大臣、户部尚书。同年十月份被任命为《四库全书》总裁,全权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和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和再次被授予轻车都尉世职,并正式担任吏部尚书,还监管户部的一些事务。同一年九月,乾隆帝授和为一等男爵。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和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和被封为三等忠襄伯爵。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兼任殿试读卷官,同一年五月,担任教习庶吉士,也叫做领教习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又被乾隆帝任命为篆刻“石经”的总负责人。

这一个个的官职,也使得和的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朝堂上,和的地位仅次于军机大臣、内阁首辅、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阿桂是阿克敦唯一的儿子,出生在满洲的一个贵族世家,乾隆四年(1738年)中举后开始踏入仕途,他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阿桂虽然为朝中第一人,但是会经常奉旨执行外出巡查、办案等公务,这期间朝中的事务就都交给了和来处理,军机处也是和管辖。阿桂只是有一个名义上的权力,实际的负责人已经换成和了。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被任命为翰林院学士。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又被任命监管御药房与太医院。至此,吏部、户部、侍卫、都统等职务和没有一个不涉及到。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把皇位让给了琰,继位后的嘉庆帝并没有获得多少实权,大权仍然掌握在乾隆的手中。因此嘉庆面前的和还是可以依仗太上皇的旗号兴风作浪,威风不减。嘉庆元年(1796年),和被任命正黄旗侍卫内大臣,随后兼任镶黄旗满洲都统。这时候,朝中大臣阿桂已经年过八十,体弱多病的阿桂请求离开宫廷,回家安享晚年,得到了乾隆帝批准。不久后阿桂去世,这时候的和,才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群臣之首。嘉庆二年(1797年),和又被任命监管刑部。嘉庆三年(1798年)和奉命出任参赞机政,并同时监管各部,还被追封为一等嘉勇公。至此,朝中的大权几乎全部握在和一个人手中,一直到乾隆去世,和的官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和为官期间,担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其中兼任大学士、步军统领、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多个重要职务也长达十五年,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在和不断晋升的同时,他的社会地位也水涨船高,从一个小小的三等轻车都尉最后晋封为一等嘉勇公。他的影响力遍及朝廷内外,权力几乎覆盖天下,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总之,和的发迹是通过他自身不断努力再加上对机遇的把握而逐渐得来的。他在乾隆身边时,与乾隆接触的机会很多,这是他与别人相比最大的优势,并且他才华横溢、能力出众,更是让乾隆刮目相看。和办事机灵、善于察言观色,因此很得乾隆皇帝的青睐。

和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被乾隆发现、赏识后,就成为了乾隆身边贴身随从,经常陪伴在乾隆左右。和除了精心地侍奉皇帝外,更是注意皇帝的饮食起居,并小心翼翼地揣摩乾隆皇帝的心理,这样长久下去终于了解了皇帝的脾气与性格。乾隆皇帝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和基本上都能知道,以至于许多事情还未等乾隆开口,和已经操办妥当了,并且做得干净利索、漂漂亮亮。由于和把乾隆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因此乾隆对他更是宠爱有加。

4.揣测上意,扳倒李侍尧

我们知道乾隆皇帝从开始知道和就非常看重他,觉得他是个可用之才。不过看好归看好,如果就这么提拔和,不找出点理由,很难让群臣接受,只会认为和是凭借皇帝的宠幸才得以做官,并无半点才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乾隆皇帝很快就给和找了块非常好的跳板,只要和能把握住,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拔他。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新任命的沈阳奉天府尹海宁来向乾隆述职,趁机上奏李侍尧在云南贪污受贿,并且还拿出了李侍尧受贿的记录和证据。和也在一旁煽风点火,乾隆帝龙颜大怒,于是马上派和前去云南查办李侍尧贪污一案。

李侍尧的祖籍在辽东铁岭,原来是汉军正蓝旗人,后来转至汉军镶黄旗。明朝末年,李侍尧的四世祖李永芳负责镇守抚顺,后来努尔哈赤率兵攻打抚顺时归降于努尔哈赤,他是第一个投降的明朝看守边关的将领。努尔哈赤授予他三等总兵官一职,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李永芳。此后李永芳在攻打辽阳、沈阳、清河时均有立功表现,一直到李侍尧的父亲李元亮,更是做到了户部尚书这一官职。综上可以看出,李侍尧也是名将之后。

据史书上记载,李侍尧并不高大,却非常精明,过目成篇,识人才能也异常精准,往往通过几句对话,就能看清这个人的才干。乾隆帝还是非常器重他的,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先后委任多项官职。而李侍尧也是聪明人,他在二十年间累计进贡一百多次,乾隆帝对他也是非常喜欢。久而久之,李侍尧觉得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自己在两广的根基也稳固了,周围的官员几乎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没什么好担忧的,便逐渐染上了恶习,对地位比他低下的人不放在眼里,在朝中当然也没给过和什么好脸色,这却被和记在了心上。

和等人赶到云南昆明府后向李侍尧公布了圣旨,依旨将他停职查办,随后就去游览云南的美景了。并不是和贪恋美景,而是他深知这是在李侍尧的管辖区内,几乎遍地都是他的耳目,而且李侍尧在当地的地位很高,没有足够的证据,是扳不倒他的。所以和把自己一行装成软弱无能,贪图享乐之辈四处游山玩水。李侍尧信以为真逐渐放松了警惕,而和派人暗中查访,果然找到了李侍尧的罪证。

和认为要想彻底扳倒李侍尧,证据不充足是没什么作用的,只有从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那里打开突破口,才会有大的收获。赵一恒身为大管家,对所有财物的来龙去脉自然非常清楚。于是和派人把赵一恒绑了过来,连夜严刑逼供。赵一恒开始还死命抵抗,拒不承认,后来实在受不了刑罚的折磨,把李侍尧的贪污过程一五一十地招了出来。

和得到了足够的证据,心里就踏实多了,他命人把李侍尧手下的那些官员全都召集起来,并且把赵一恒的供述念给他们听。那些原来效忠李侍尧的官员遇到这种情况,知道大局已定,不如临阵倒戈,也好保全自己。于是纷纷澄清自己,将李侍尧的各种罪行一一交代,并称李侍尧权力重大,各自也是被逼无奈,将全部责任都推到李侍尧一个人头上。和掌握了足够的证据以后,才开始审问李侍尧。在声势浩大的公堂前,开始李侍尧还胸有成竹地大声狡辩,在和把各种证据拿出来后,李侍尧再也无力回天,最后放弃了抵抗,一一招认。

李侍尧在职期间单贪污纹银就三万余两,乾隆收到和的奏折后,大发雷霆,命令把李侍尧押回京城治罪。和把李侍尧押回京城后,上奏乾隆帝建议对李侍尧“斩立决”。乾隆念及旧情,说:“李侍尧在职期间也算是立下不少战功,才华横溢,虽然贪污受贿,倒也忠心耿耿,罪不致死,定罪之事你们再商量商量。”和也知道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也受到进贡制度的影响,所贪污的钱财最后大部分都到了乾隆的手中,而且此人确实有真才实学,皇帝还是很惋惜他的。既然皇帝的言下之意要放过李侍尧,那这个事情就不能判罚得太过严重,但又要起到警示百官、杀一儆百的作用。三思之后,和与懂得乾隆心思的其他几名官员上奏为李侍尧求情,乾隆帝最后定李侍尧“斩监候”。

“斩监候”和现在的“死刑缓期执行”差不多,可以通过“秋审”或“朝审”赦免其死刑。李侍尧后来就被“朝审”所赦免,并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被任命为陕甘总督镇压回民,协助阿桂处理各项事务。重获新生的李侍尧感慨万千,他认为这一切都源自于皇恩浩荡,对乾隆帝更加忠心耿耿,任劳任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李侍尧被转任闽浙总督,并且参与了镇压林爽文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主要负责粮草以及各种军需品的供给。一心报主隆恩的李侍尧精明能干、处事游刃有余,很快得到了乾隆帝的嘉奖,恢复了其原来的伯爵爵位。战事结束以后,李侍尧被列为二十功臣之一,并将他的画像悬挂在紫光阁。之后没过多长时间李侍尧患病,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