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〇年
3月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主持回国留学生工作的领导小组;教育部部长蒋南翔任组长、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任副组长;该机构主要负责研究、安排和协调与休假和回国相关的事务性工作。
10月25日,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该领导小组请示的两个事项:第一,将在外留学生每两年回国一次调整为每年回国一次参加政治学习。第二,将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更名为留学生部,并把预备出国和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全部管理起来,即增加了对回国休假留学生进行集训工作的职能;该机构利用留学生回国在国内休假的机会,先后组织了数千名留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和国情教育。
9月13日—21日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和外交部党委联合召开第二次留学生工作会议。
12月30日,三部委根据会议内容上报《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留学生工作的意见》。
12月***在莫斯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看望中国留学生、实习生。
一九六一年
1月23日中共中央批复并转发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和外交部党委《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留学生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后派遣留学生采取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方针”。
3月31日国家科委、教育部和外交部印发《关于今后留学生工作分工问题的通知》,详细规定3个部委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领导归口问题”。
4月1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1961年选拔(300名)留学研究生、进修教师工作的通知》。
一九六二年
6月26日根据周恩来总理1962年5月16日“专管其事”、“宜集中不宜分散”的批示精神,教育部将附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归国留学生办公室”并入“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
8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1962年选拔(120名)留学研究生、进修教师工作的通知(不含实习生名额)》。
10月21日周恩来总理对国家科委提交的1963年留学生选派计划进行批示: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派,国内学校已能解决的也不派,研究生应在工作中表现出成绩的人员中选派,总名额只许减少不许超过。
一九六三年
6月2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1963年选拔(140名)留学生工作的通知》。
一九六四年
3月5日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和高教部提交《关于解决当前外语干部严重不足问题的应急措施的报告》。
该《报告》提出,根据国际形势发展很快的形势,对外事翻译干部需求急剧增加的矛盾尖锐,必须采取一些常规办法以外的紧急措施,其中之一是“大量派遣留学生”。
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同意高教部关于1964~1966年派遣留学生的3年计划。计划在3年内共派出1750名留学生,其中大学生1550人,进修生200人,培养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等10余个语种的高级外语师资和翻译;包括派遣高中毕业生到资本主义国家留学。
3月9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由高教部和外交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往国外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草案)》和附件《留学生守则》。
3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1964年选拔(625名)留学生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规定,“除了可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派出外,还开辟了向英、法、瑞典、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的途径,对一些目前尚未和我建交的日本、西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今后也有派出的可能性。”
3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和高教部党组《关于解决当前外语干部严重不足问题的应急措施的报告》。
该《报告》称,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到1966年初时,中国在外留学生总数为1221人,分布在36个国家和地区,学习34种外国语言,只有少数是学习科学技术学科的留学生。
11月1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
该《纲要》中“派遣留学生”的事业发展指标确定为:1964~1966年计划派出外语留学生1926人,其中大学生1547人,进修生379人;其中法语留学生的计划最多为470人,其次为西班牙语272人,葡萄牙语103人,阿拉伯语99人,朝鲜语95人,英语90人。
1964~1965年先后按计划派出两批共计1000余名留学生。
由于1966年中国开展“文化大革命”,致使第三批外语类出国留学生未能如期派出。
11月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在中国驻苏大使馆会见在莫斯科的全体中国留学生。
截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等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和留学人员先后回国工作。
一九六五年
1月31日高教部印发《关于1965年选拔(340名)自然科学留学生工作的通知》,其中含少量社会科学留学生。
2月25日国务院批准《高教部关于1965年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自然科学留学生问题的请示报告》。
该《报告》提出,1965年拟选拔50名自然科学学科的留学生,派赴法国、英国、北欧的建交国家以及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学习自然科学。
由于1966年中国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上述派遣计划未能实施。
3月25日周恩来总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会见全体中国留学生并发表讲话。周总理提出“又红又专”;“在国外学习要站稳立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要打破洋框框,做到学以致用,为祖国建设服务。年轻人要牢记革命的过去,从革命传统中受到教育。”
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签订《关于互派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协定》。
1950~1965年出国留学活动主要统计数据:
据教育部门统计,1950~1965年,经教育部和高教部选派,中国共向苏联、东欧、朝鲜、古巴等29个国家派遣留学生、进修生等10698人;同期回国8013人。其中派出大学生、即留学本科生6834人,占63.88%;派出研究生2526人,占23.61%;派出进修生1116人,占10.43%;派出教学实习生和翻译222人,占2.08%。其中向苏联派遣留学生8320人,约占派出留学生总数的78%。
据教育部门统计,从1955年第一批103名留苏人员回国到1965年10年间,先后有7317名留苏人员回国,而1958~1962年间先后有6100人回国,其中1959~1961年平均每年回国约有1000人,1960年多达2700人。至1966年中国停止派遣留学人员时,大多数留苏学生均已学成归来,回国率高达87%。
据教育部门统计,1957~1965年,中国还向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家共派出200余名留学生,大部分为学习外语留学人员,其中自然科学留学生仅21名。
如将截至1958年前后因与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相关联而派出的约6000多名技术性实习人员(技术实习生)和军事留学生一并计算在内的话,中国于1950~1965年期间共派出留学人员约1.6万多人。在此期间内陆续完成学习计划后先后回国的上述各类留学人员超过1.5万人。
据教育部门统计,1957~1963年期间,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进修生2261人,其中研究生1055人,占46.66%。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相比较,留学研究生所占比例显著提高。但这一时期出国留学生总量已明显少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其中本科留学生仅为303人,占这一时期派出留学生总数的13.40%。1961~1963年期间,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影响,中国进一步缩减派遣出国留学生数量。如1961年实际派出了124人,1962年实际派出114人,1963年只派出了62人;3年共计派遣300人,其中研究生为102人,占34%。1964年后,根据国内缺门专业、语言专业和薄弱学科的需求,仍派遣高中毕业生或大学在校低年级学生出国留学。1965年和1966年实际上共派出留学生1104人,其中本科留学生为786人;本科留学生派出比例又回升到71.20%,是1957~1963年期间13.40%的5.31倍。1957~1965年期间,中国实际派出本科留学生的比例为32.36%,约为上一阶段(1950~1956)72.88%的2/5。
据2007年的一项统计显示,留学苏联和东欧的各类人员中先后有200多人成为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担任了重要的技术职务,成为诸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学者,有的则成为知名艺术家。同时,在赴苏联和东欧留学人员中产生一批相继担任中国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负责人的领导群体:一名国家主席、一名国务院总理、多名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200多位正、副部长及省部级官员、100多位将军和军队领导;还有很多人走上省部级以下各级领导岗位。
一九六六年
4月15日—5月5日高教部召开第三次出国留学生管理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如何进一步贯彻留学生工作方针并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了选拔派遣、业务学习和生活管理方面的问题,检查和修订了在外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
根据会前教育部门的统计,到1966年初时,中国在外留学生总数为1221人,分布在36个国家和地区,学习34种外国语言,只有少数是学习科学技术学科的留学生。
6月30日高教部印发《关于推迟选拔、派遣留学生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规定:因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决定将正在进行的选拔和派遣出国留学生事务推迟半年执行。从该《通知》发布起直到1972年的6年期间内,中国停止了一切有关出国留学政策的执行,不再选派出国留学生,原定执行6个月的“停选停派政策”实际上持续6年。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2年9月,出国留学派遣工作陷入瘫痪和停滞状态。
9月20日中国留苏人员开始停课,并于10~15天内陆续回国。
一九六七年
1月18日教育部、外交部联合向中国驻外使领馆印发《关于(在)国外留学生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
该《通知》要求,在国外的留学生除科技进修生有特殊需要或个别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可以在国外继续学习外,都要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1965年出国的留学生,应向校方交涉休学半年;1964年出国的留学生,一般应提前毕业,即在2月10日前回国;回国后不再出去。
1967年11月前后,所有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的出国留学生,均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主管部门未再安排留学人员返回国外高校继续学习。
一九六八年—一九六九年
未查询到有关出国留学活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