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
3582200000011

第11章 新闻传播伦理的起源与发展(3)

1841年,美国报人霍拉斯·格卫利(Horace Greeley)创办《纽约论坛报》(The New York Tribune ),并在该报的创刊词中宣称:它将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和促进他们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权舆。它将摒弃许多著名便士报上的不道德的、下流的警察局新闻、广告和一些其他材料,尽心尽力地把报纸办成赢得善良的、有教养的人们嘉许的、受欢迎的家庭常客。1855年,英国报人斯莱(Colonel Sleigh)创办《每日电讯信使报》,在其创刊号上发表的社论宣布,其办报宗旨是将该报办成一张价格低廉而质量优良的日报,保卫国家,提高道德并促进民主福利。1868年,美国报人达纳(Charles Dana)接办《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为该报馆制定了13条规约,其中包括新闻与广告分开,不得用谩骂讥笑的文字发表言论、未经采访对象许可不得发表有关该采访对象的报道,转载各种材料必须注明材料来源等规定。

19世纪末美国“黄色新闻”泛滥成灾,更凸显了新闻的道德问题。西方传媒界有社会责任感和远见卓识的人士,认识到新闻自律的必要性,感到传媒业在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时,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意识,做到不滥用新闻自由,方能真正维护新闻自由。1896年,《纽约时报》发行人奥克斯(Adolph S.Ochs)在其报眼上宣称“本报所有新闻都是值得刊登的”,这既是声明该报的新闻都是真实可靠而有价值的,又表达了反对虚假报道和诲淫诲盗的“黄色新闻”的态度。1904年,普利策《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其中有内容涉及新闻自律,他强调指出:“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新闻事业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谋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利益。”

普利策的自律思想中已包含新闻业的道德责任,新闻传播从业者应不屈从于商业利益、忠诚于公众利益、不谋私利等重要概念。

1922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通过《新闻准则》(Canons Journalism ,有的书中译为《报业信条》、《新闻界信条》),其主要内容涵盖7点,即:责任(Responsibility),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独立性(Independence),真诚、真实、准确(Sincerity,Truthfulness,Accuracy),公正不偏(Impartiality),公平从事(Fair play),庄重(Decency)。

早期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成效不大,传统的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下养成的放任自流传统仍然根深蒂固。从早期的简单的新闻自律观点和社会责任观点出发的早期的新闻自律实践,尚不足以同自由放任的传统相抗衡。这一局面随着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才被打破。

截至1960年,世界上大约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大体均有这样一些内容:记者应该对自己所负的社会责任有清醒的认识,要“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热爱国家”和促进“国际友谊”;新闻要真实、正确、客观,评论要公正;不得中伤、诽谤、侵犯个人隐私;不许抄袭剽窃;保持职业廉洁,不许接受贿赂而发表某种新闻或扣压、删除某些新闻事实;为秘密新闻来源保密;不许细致地描写淫乱、色情等有伤风化的情节和抢劫、凶杀等犯罪案件,等等。我们看到,经过长期的新闻实践,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伦理倡导者在促进新闻传播活动伦理规范建设方面积累和总结了一些经验,他们的一些做法反映了职业特点和普遍规律的共同要求,不少方面值得借鉴。

四、新中国新闻传播伦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新闻界的伦理建设总体水平较解放前大为提高。五六十年代,新闻伦理建设基本是按照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来进行,新闻事业与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此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伦理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媒在伦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相继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法规和条例。198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和中央新闻单位商拟了一个《记者守则》(草案),在内部发到各新闻单位试行。《守则》共十条,从各方面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1991年1月,中国记协第四届一次理事会正式通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后来又根据《准则》实行的情况和会员的意见,于1994年6月和1997年1月两次进行修订。1999年公布了《中国报业自律公约》,2001年公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其中第31条讲到,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开展舆论监督等等)。具体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的伦理建设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闻界以维护新闻真实性为主要内容的活动。1984年6月26日至7月1日,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在山西太原举行。1987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记协等部门出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草案)。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正式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个准则共有八方面的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遵守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提倡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同各国新闻界的友谊与合作。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以反对有偿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活动。90年代初,有偿新闻成为新闻界乃至整个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1993年4月23日,纽约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发表新闻报道,以“大陆记者生财有道”谈到大陆记者“拿新闻换钱”;1993年5月10日,香港也有报刊刊出“记者不耐清贫,金元新闻风行大陆”的文章。为了制止新闻传播伦理滑坡的局面,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并随即在国内掀起了一场禁止有偿新闻的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此的态度。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新闻传媒伦理建设呈现一个全新发展的态势。2001年10月24日中国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六部分对于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大众传媒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在对利益关系的认识、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媒体舆论引导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媒体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力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关于媒体的道德思考理应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并逐步形成一定的理论气候,以保证媒体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不致“脱轨”。随着一些市场化媒体的成熟运作,政府有关媒介主管部门开始越来越重视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社会公众也越来越关注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业内人士亦越来越自觉地用严格的职业规范与社会责任约束自己。这一切都对构建新型的新闻传播伦理和社会道德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思考题:

1、人类早期有关信息传播活动的伦理规范是什么?

2、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提倡在宣传活动中应该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中国近代报人对新闻传播伦理的认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简述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伦理思想。

5、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的伦理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