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3583000000047

第47章 报纸媒介消费(1)

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

——(德)卡尔·马克思

报纸,是现代媒介中最早出现的媒介之一。当代报纸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消费品。

学者们对报纸媒介的研究有数十年的历史了,但从消费者视角出发研究报纸的消费并不多,这方面的资料让人意想不到的匮乏。

下面,将以现有资料对报纸媒介的消费诸方面予以考察。

第一节报纸媒介消费历史

报纸媒介消费,通常是指对每日或近日连续出版的以新闻为主的纸质媒介的消费。

一、报纸媒介消费变迁

报纸作为前工业时代的消费产物,真正成为大众媒介是在电报和轮转印刷机出现之后。

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后,欧洲有了最早的报纸,德国的《法兰克福新闻》、英国的《肯特以外的新闻》、荷兰的《新消息》等报纸相继诞生。它的消费者,主要是上层人士、商人、政治活动家和其它市民阶级。

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始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法国巴黎《新闻报》等一批"便士报"(售价低廉,零售每份1美分或1便士)的问世,报纸真正走向了普通大众。

大众报纸的出现,有几个必备的条件。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多米尼克认为有三个主要条件可以催生报纸:即必须发明能够迅速、便宜地印刷报纸的印刷机,而在1830年,美国R·休公司就制造了每小时能印4000份报纸的蒸汽印刷机;必须有足够的人能够阅读以便支持这样一份报纸,在当时欧美范围的公立学校体系的建立,识字率的提高,使许多中等或低等经济群体的人获得了阅读技能;必须存在一个大众读者群。这表现在当时的城市中产阶级的形成,商业与政治民主化的趋势促成了大众读者群的产生。(1)

"便士报"后来的的营运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折,即从售价、捐助的困境中走出,开始以广告获得价值补偿,从而保证报纸低价发行。这一转变使报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也使市民阶层跨进消费者行列。正如《太阳报》创办者本杰明·戴在创刊号上宣称的:"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能买得起的报纸,为大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这三句话,今天仍然是报业界的三大原则。从这时,报纸从观点纸转向新闻纸,由贵族报转向大众报。"这种转变也意味着新闻更多地成为一种商品,一种具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像许多商品一样,新鲜的新闻比陈腐的新闻更有价值。"(2)

西方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不断给报纸带来了新的变化:

1814年滚筒式蒸汽动力印刷机出现,每小时印报速度从250份提高到1100份。1845年轮转印刷机的出现、1885年莱诺浇铸排字机诞生、1889年双面印刷并自动折叠印刷机出现,进一步加速了报纸生产流程。

1845年电报新闻、1870年打字机、1875年电话新闻的应用,改进了新闻采集方式与速度;众多通讯社、驻外记者站成为报纸重要的消息来源地和新闻成品供应地。

在莫尔斯公开演示电报功效不久,美国的《巴尔的摩爱国者报》就利用电报传递了第一条电报新闻。这条报道众议院对俄勒冈事件采取行动新闻的最后结束语说:"我们为读者提供的是截止到两点钟的来自华盛顿的消息。空间的隔阂已被彻底消除。"这说明,当时的报纸非常敏感地、快捷地利用了电报作为新闻的采集和传递方式,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的新闻品种——"昨日新闻",同时报纸也意识到了报纸重大变革时代的来临。

1870年木纸浆技术的应用、新闻纸的发明,降低了印刷成本和提高了报纸质量;铁路网加速了报纸投递与流通。同时,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工作的需求,对报纸的消费支出大大增加。

1890年代,照相凸版制版法在印刷中运用;1900年以后,报纸彩印出现;1905年,胶版印刷技术运用;1925年,文字传真和照片传真开始在新闻业务中使用;1950年有了无线电传真报纸;1955年以后电子打字机、静电印刷复印机广泛使用;1960年代,计算机排字系统技术的推广,使报纸印刷揖别了"铅与火"时期。

1970年代,开始了报纸采编与印刷的划时代革命,电脑编辑与排字系统、数字化版面设计系统与激光印刷机的运用,更让报纸告别了"纸与笔"的时代;进入1990年代,数字摄影以及图像加工渗入报纸,同时网络报纸出现。

二、国外报纸消费

尽管早在1615年,德国的爱格诺尔佛·莫尔创办了真正意义上的报纸《法兰克福新闻》,但现代报纸的出现是在19世纪上半期。

自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城市化的形成、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大众)诞生。这就导致了大众化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适应潜在读者市场的强大需求。

1830年,在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26个城镇中,日报已经达到了65家,周报达到了350家。而在1833年本杰明·戴在纽约第一个创办售价一分钱(一便士)的《太阳报》之后,报纸消费者日益增长,1850年代日报发展到400家、周报3000多家。(3)1860年日报357种,销量148万份;1880年日报909种,销量356万份;1890年日报2190种,销量1510万份。

报纸的发展,开始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重要的必需品。1870年至1900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2倍,报纸销售量增加6倍,报纸品种从489种发展到1967种,发行总量从260万份上升到1500万份。"报纸工业"已经形成,报纸媒介成为人们的重要精神生活消费品。(4)

在英国,1821年有报纸267家,1861年为1102家。1880年,仅伦敦就有日报18家,英格兰日报96家,全英宗教、体育、时装类专业报纸达到157家。第一份廉价报《每日电讯报》1856年销量为2.7万份,1888年达到了30万份。

在法国,1848年出现售价1苏(5生丁)的《自由报》,销量超过10万份。1863年《小新闻报》创刊,2年后销量达到20万份,1880年达到60万份,1890年飙升为100万份。到19世纪末期,法国报纸达到6000多家。

从1920年代起,在适应市场偏好的品牌报纸出现的同时,报业兼并现象开始。1910年,美国有2433家日报,1930年只有1942家,报纸减少了,但发行量增加了1倍,广告收入增加了3倍。

英国1900年有2234家报纸,到1937年晨报数量减少了25%,总销量增加了3倍,70个城市中有49个城市只有一家日报,基本形成了一城一报的格局。

日本1924年报纸发行量达到625万份,平均9.28人1份;1934年达到1080万份,平均6.16人1份。

1991年美国报纸2487种,年总发行12275.4万份;1995年2435种,11942.2万份;2000年,2410种,11519.4万份;2001年2393种,11466.9万份;2002年2382种,11396.9万份;2003年2384种,11368万份。(5)在美国最大的50个市场区域里,有53.5%的成年人阅读报纸。

1997年,美国千人日报拥有量为228份,日本576份,英国351份,法国237份,德国317份。仅美国当年报社达到1520家,总发行量5700万份,同时有周报7214种,总发行量7043万份。(6)

三、国内报纸消费

1822年,第一份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创刊于澳门。

1861年,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上海新报》创刊,初为周报,1872年改为日报。由上等白纸印刷,每份售价铜钱30文。1865年,首家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中外新闻七日录》,由英国传教士湛约翰创办于广州。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等人在上海创办《申报》,先后由华人蒋芷湘、钱昕伯等主政,由廉价毛太纸印刷,每份售价铜钱8文。1905年发行量达到了1万多份。

1873年,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昭文新报》,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1874年,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1893年,英国商人丹福士等人在上海创办商报《新闻报》,1899年由美国商人福开森接管,汪汉溪任总经理,主持办报,读者对象为工商人士。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中外纪闻》,1896年创办《强学报》。1895年,梁启超开始主持《中外公报》,木版雕印,一天一张,主要供各大官邸消费。1896年,梁启超、黄遵宪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向海外发行,最高发行量1.7万份。

据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四年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达到112种,80%由中国人自己创办。(7)1911年,民国成立后,全国报纸达到了500多家,总销数量达到4200万份。

1902年,英敛之创办《大公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继刊。1936年发行量达到3万份。1937年《大公报》汉口版出刊,第二年发行量达到5万份。194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优异贡献奖。1945年上海《大公报》复刊,1947年发行量达到15万份。1949年,《大公报》形成了6馆10报规模。1912年,史量才收购《申报》并改版,当年发行量7000份,1916年达到1.4万份,1922年达到5万份。

1914年,《新闻报》首次购进了波特式轮转机,每小时印报7000份。1924年报纸发行量突破10万份,1929年15万份,1945年20万份,在全国拥有广泛的读者。

1935年,成舍我在上海创办小型日报《立报》,提出报纸大众化、携带方便等口号,半年销量达到10万份,最高时达到20万份。1938年,新的《文汇报》在沦陷区上海创刊,五个月后销量达到5万多份。1944年,国统区报纸达到1000多家。

1948年,《人民日报》在河北创刊。1949年,《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创刊,《文汇报》、《新民报》复刊。

1987年,《经济日报》第一家在国内实现计算机激光照排,开始了报纸印刷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时代。

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中国报纸有186种,1983年792种,1985年达到1445种,平均每期印数1.91亿份;1995年2089种,平均每期印数1.76亿份;1999年2038种,平均每期印数1.86亿份;2001年2111种。(8)2004年,出版日报约1000种,日报占报纸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20%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全国日报平均期印数达9860·39万份,比上年增长6.6%。日报出版规模连续第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日报出版大国。

第二节报纸消费的目的

说到报纸,我们自然想到媒介学者的评论。麦克卢汉说,"现代报纸像气象专家一样,是一种神奇的制度。编写报纸的目的,是释放感情,使我们始终维持激动的情绪。不是要提供消化报纸新闻的图式或模型。报纸从来不提供洞悉事件的眼光,它仅仅提供事件的令人激动的情绪"。而它的形式是以马赛克形态,将所有的信息排列在同一张纸上,是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群体参与的机会。(9)

那么,报纸消费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开阔视野

报纸可以把东京、伦敦等等世界各地的新闻并置在一起,从而使空间和时间差异消失,一切成为此刻、现在。于是每天都有一个全球的横断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成为地球村的公民,熟知村中的每一件事情,我们的视野无形中放大了。

两个极地的空中征服者,海军中校理查德。伯德在今天

早晨1时10分飞进了营地。他一共飞行了18个小时

零59分钟,期间花了1个小时在山上的基地加油。

……浓云时时在他们周围如漩涡转动,雾气里的尘埃有

如冰川泻下;飘流物在他们下面疾驰;对于一架被围困

在两边都有塔式尖顶的悬崖中的飞机来说,这真是一个

凶险的地方。

在1930年美国普利策报道奖得主拉塞尔·欧文的笔下,《伯德成功飞越了南极》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首次壮举和空中下南极的面孔。

二、满足好奇心

人们对身外的世界总是存在着好奇,目前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好奇心的责任便放在了媒介身上。从报纸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激发自己好奇心的事件与人物,特别是对未来世界、未知世界和科学知识的好奇心的满足。

三、了解新闻

了解最新的事实的报道,是人们读报的第一需要。据美国西北大学媒介管理中心读者研究所调查,美国青年接触新闻报道的媒介情况为:81.2%的人阅读报纸新闻,65.5%的人收看当地电视新闻节目,49.5%的人收看全国电视新闻节目,21.3%的人阅读新闻类杂志,16.0%的人点击报纸网站,9.2%的人点击电视新闻网站,9.8%的人点击杂志网站。这其中一些人是交叉消费新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