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3583000000054

第54章 书刊媒介消费(5)

六、封面化消费

封面化消费,指消费者首先倾向于对期刊封面的阅读。研究发现,期刊读者的阅读习惯于一次注视两个页面,通常总是阅读封一和封二。

封面是期刊的面孔,是期刊身份和个性的表征,那些平庸、老化、单一的封面,一定不会吸引读者去注目,更不可能让读者去购买和阅读。今天的消费者,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对期刊的第一眼阅读,就是看该期刊的封面,看封面设计、画面与导读。

那些富于创造力的期刊,总是有一张美丽变化、个性鲜明、耐人寻味的"脸"。比如至今让人们称道的美国《天赋》期刊,它在1950年第2期的封面上,首次运用了浮雕和裂口技术,透过裂口所形成的洞,读者可以看到期刊封面的第二层内容,它给予读者的视觉以强有力的冲击,前所未有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美国期刊设计师布罗德维奇1940年为《时尚芭莎》设计的封面,堪称创意经典。他喜欢平淡的背景、大幅照片和不规则的字体,喜欢重复一个景象而采用不同的色彩,善于把静止和活泼的元素摆放在一起,从而赋予页面以深度、三维和节奏。这样的美学变化,自然吸引了众多的阅读者的眼球。

七、光盘化消费

光盘杂志,是融合声音、图像、文字和活动视频等多种信号的新型杂志。如今在消费者中得到广泛的认同。

八、免费化消费

城市杂志的免费化消费日益明显。这类杂志完全由广告主支持,免费赠送消费者阅读。如美国的一个小市明尼阿波利斯市就有3份免费杂志:《明尼阿波利斯天桥新闻》、《双城杂志》和《家庭时代》。

九、网络化消费

杂志的网络化在逐步升温,因而形成了人们所说的网络杂志,即在网络上阅读并互动的多媒体杂志。通常有3种,一是传统杂志的网上电子版;二是数字媒介的杂志形式,网站将一定方面的内容以杂志形式发布;三是全新的多媒体杂志,以Flash技术为基础,集声色图影于一体的互动杂志。

网络化消费的特征是,多媒介、互动式的消费,专业化的内容消费,浏览式、下载式、搜索式的视听消费。

1995年11月,美国电子商务顾问拉夫·威尔森创办了自己的免费半月刊杂志《今日网络营销》,很快用户达到10万户。1997年推出了收费杂志《今日电子商务》,当年实现了赢利。

国内的电子期刊传媒网站-龙源期刊网,有多家出版社签约,提供了网上期刊新领域,如今已经有上万读者进行网上阅读。截至2006年5月,全国400多家出版社开展网络出版。

十、自我出版式消费

既有内容的多样化,又有形式的多样化。这包括个人以网络形式将自己的著作、作品直接发表以及出版自己设计的杂志,这意味着不再需要一个组织或团体才能出版,它只需要一个个人网站以及主页。也就是说,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和传播者。正如比尔·盖茨所说:"进入互联网所需要的费用相当低廉,任何一个拥用PC,拥有相应软件的人都可以建立网站。那意味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出版家"。(35)

十一、衍生产品消费

期刊媒介的衍生产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期刊消费链中的重要部分。所谓衍生产品,指由杂志媒介开展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如排行榜、论坛等媒介活动。企业排行榜已经成为观察世界企业动向的风向标,富豪排行榜成为指点企业家成功、监督企业家行为与贡献的窗口。

1955年《财富》推出的"美国工业企业500强",后来演变为"全球企业500强",还有"最受称赞的公司"、"卓越雇主排行榜"、"美国十大最受尊敬公司"等。已经成为观察世界企业动向的风向标。

注释:

(1)巴比耶《书籍的历史》,第61页、7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巴比耶《书籍的历史》,第11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埃里加·麦克卢汉等编《麦克卢汉精粹》第36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巴比耶《书籍的历史》,第191-193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波兹曼《娱乐至死》,第4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麦奎尔《受众分析》,第4-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第2-3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谢灼华主编《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第67页、69页、81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谢灼华主编《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第328页、361页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引自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第20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1)引自陆小华《再造传媒》,第433页,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12)铃鹿叶子《2006年海外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引自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第45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256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北岛《时间的玫瑰》,第3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5)转引自林婷煜《读书》,第183页,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转引自林婷煜《读书》,第171页,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铃鹿叶子《2006年海外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引自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第45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秦朔《中美杂志比较研究》,引自新浪网编《总编理念和传媒精神》,第259-260页,线装书局2003年版

(19)萨梅尔·约翰逊和普里杰特尔《杂志产业》,第8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萨梅尔·约翰逊和普里杰特尔《杂志产业》,第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萨梅尔·约翰逊和普里杰特尔《杂志产业》,第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靳大成编《生机:新时期著名人文期刊素描》,第15页、124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23)萨梅尔·约翰逊和普里杰特尔《杂志产业》,第10-1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萨梅尔·约翰逊和普里杰特尔《杂志产业》,第6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萨梅尔·约翰逊和普里杰特尔《杂志产业》,第5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田隽主编《中国主流消费市场研究报告》,第188-190页,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27)萨梅尔·约翰逊和普里杰特尔《杂志产业》,第2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第9-1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第9-1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张志安、柳剑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第15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31)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第47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第18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赫尔《音像产业管理》,第11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张志安、柳剑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第103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35)雷键《网络新闻》,第86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