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3583000000056

第56章 广播媒介消费(2)

音乐节目消费

1916年,当美国费城管弦乐团上演马勒的第八号交响曲的时候,已经取得无线电专利和制造权的沙尔诺夫向马可尼公司提交了一个备忘录。他写道,"我脑子里有个计划正在成形。这会让无线电和钢琴、留声机一样具有家庭用途。这个想法就是让音乐随着无线电传送到家庭。"因此有了美国国家广播(NBC,最早开播于1920年)。

就在同时,美国最大的音乐会经纪公司掌门人贾迪森面对晶体收音机这一新的发明,意识到了无线电传播音乐的潜力,1927年他创办的哥伦比亚广播网正式广播(CBS),首先空中播放的是歌剧和音乐。(10)

可见,引发广播媒介出现的最早动机是传播音乐。以服务人们听觉为目的的音乐节目,从此成为广播中最特色、最恒久的内容。

音乐节目占美国广播节目内容的70%。据1996年美国听众调查资料显示,在12-65岁的7个年龄段之间,音乐消费节目听众占到总听众的37%-51%,高居听众榜首。主要音乐节目有都市(黑人音乐)、流行金曲、现代摇滚、唱片摇滚、轻音乐、70年代音乐、传统摇滚乐、乡村音乐、新生代/爵士乐、古典音乐、公路/大型爵士乐团等类型。(11)

类型化节目消费

消费者的类型日趋分化,因而广播的窄播成为自然选择。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广播电台中,综合性电台逐步退出了市场,形成以专业台为主导、近40种播出模式的态势。仅音乐台就分为10多种,以适应不同音乐爱好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古典音乐台、乡村音乐台、流行金曲台、美国黑人台、爵士音乐台、途中音乐台、动感摇滚音乐台、怀旧金曲台等。

谈话节目消费

谈话节目是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在美国称为脱口秀,即主持人一般不事先准备稿件,脱口而出。最早在1921年从马诺诸塞州WBZ电台播出。这种节目已经进入互联网进行有声传播和电视形象传播。

美国广播谈话主持人拉什·林堡认为,谈话节目受欢迎的原因有三,一是能与听众构成一种亲密的关系;二是听众参与与感情投入,从而产生共鸣;三是广播节目独特的一面,是每个人都只是表现为一种声音,从而形成平等感,形象和声望的信息基本上被排除了,这是一种空中的论坛。(12)

听众对谈话节目的消费有一定的好奇、娱乐目的,有一定的观点认同或分析。据199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拉什·林堡在600家电台播放的辛迪加谈话节目的民意测验,有28%的听众是为娱乐,10%的听众是倾听各种观点,1%的听众是为获取讯息。(13)

辛迪加节目消费

这是对节目主持人个人专有节目的消费。以节目主持人为主制作的个人节目,可以在一定时段在多家电台播出。1985年拉什林堡的节目在650家电台联播,吸引了1700万听众,其每秒的广告费达1.4万美元。

交通节目消费

是一种功能性广播消费,即以专门服务于某顶功能的频率广播。在发展中国家,交通节目广受青睐。由于汽车的日益增长、道路设施的滞后,人们迫切需要路况信息,了解路况阻塞程度和畅通情况播报。

据对2005年北京地区主要电台的统计,交通广播的平均占有率和收听率位列第一。北京交通台以22.2%的市场份额高出位居第二的北京电台——文艺广播3.8个百分点,赢得了"动众"市场。(14)

二、广播媒介消费者

广播媒介消费是一种大众消费。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有广泛的听众。美国有一份调查表明,平均约有83%的美国人经常性地收听广播。

从年龄分,广播听众的主要构成是年轻人。美国1997年的调查,18-24岁的听众收听比例为91.52%;25-34岁的收听比例为90.65%;45-54岁的听众为80.50%;55-64岁的听众为77.94%;超过65岁的听众为56.89%。

从性别上分,男性广播听众比女性听众稍少一些。美国听众中,男性收听比例为88.66%,女性收听比例为80.94%。

从职业上分,全职工作者的收听比例最高。美国全职工作者90%以上收听广播;兼职工作者为86%;没有工作人群(包括退休人员和学生)为70%左右。

从文化程度上分,文化程度越高,收听比例越高。美国大学毕业者收听比例为87.96%;大学生为88.15%;高中学历的收听比例为82.27%;高中以下的为70%左右。

从收入分,高收入人群广播听众比例较高。美国年收入在1-1.9万美元的人,收听比例为70.96%;2-2.9万美元的人,收听比例为79.18%;3-3.49万美元的人,收听比例为90.5%;3.5-3.9万美元的人,收听比例为85.55%;4-4.9万美元的人,收听比例为87.98%;5万美元以上的人,收听比例为90.1%。(15)

三、广播媒介消费指标

广播收听率

指特定电台的听众与市场中总人数的比率。阿比特朗公司确认的听众人数是能在1刻钟内收听5分钟的人。

听众份额

指特定电台的听众与市场中所有广播听众总人数的比率。

人均收听时间

人均收听时间,是衡量广播媒介能否吸引听众的主要标志。据统计,2005年美国人均每天听广播的时间为3小时,芬兰为3.7小时,中国20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是人均每天听广播58分钟。

第四节广播媒介消费趋势

广播媒介在消费中呈现出自身的劣势。比如广播媒介的转瞬即逝、不便保存,消费难以重复等等。广播媒介有以下消费趋势。

一、移动性消费

正当电视对广播强力冲击之时,轿车的大众化,使广播专有频道交通台大放异彩。人们对广播中的路况讯息、音乐节目倍加青睐。美国是汽车王国,据2002年的统计,有60%的美国人,一天中的第一条新闻是从广播里得到的,这些人中有83%是从汽车里收听到的。(16)

二、个人化消费。

广播在电视出现以后、已经转换为一日之间不同时候的、各种不同的个人需求服务,各式各样的个人收音机随之出现。甚至在目前的美国,已有了个人化的节目制作方式。如果有专用的传输设备,并联结在新闻交互式数字电话线上,就可以向买下时段的电台出售自己的产品。只有2500美元的设备,实现了在全美任何地方个人都可以制作直播节目并进行电话参与和即时回答。(17)

三、唱片化消费

广播早已与唱片结合在一起,人们听广播更多地在听音乐唱片。如今这种分类更加地细化和深入。

四、数字化消费

数字广播作为第三代广播技术,已在欧美计划播出。它的特点是广播范围覆盖广阔,节省频道资源,可以替代短波广播,声音接收不受各种杂讯干扰,具有双声道或多声道效果。同时可以传送数据和图文。

五、网络化消费

网络广播,指广播在网络上的播出。它的特长在于,克服空中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跨越时空限制地随时接收自己喜欢的任何电台节目,并能够收听、观看、阅读、评论、下载、转发等等。

在人们的眼球注意力饱和的情况下,网络广播开拓了人们的听觉注意力,有替代和解放眼球的作用。

网络广播有2类。一是广播在网络上的转播,把已经广播的节目同时在网络上广播。二是广播在网络上直播,制作广播节目。

1994年美国之音第一个上网,在因特网设立了网站。

1995年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在网页上提供音频点播服务。美国ABC广播网在网上全球播音。随后世界主要国际广播电台纷纷进入网络。2001年,全球网上广播电台超过了5000家。

199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第一家在中国内地上网播出。200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开始播出多个语种的网上节目,听众可以选择实时收听,或者点击收听已广播内容,日均听众最高达到66万人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银河网络电台",其技术平台实行固话网、移动网、广播网的"三网合一",听众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两种方式收听广播。

六、"我的广播"消费

进入21世纪,播客广播出现在人们面前。播客(Podcasting),是广播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品牌ipod的组合。是网上播放音频的方式,它将制作好的节目挂到网上,听众可以在线或下载收听。

这种新的广播方式最早源于美国,亚当·科利通过自己开发的ipodder软件,将音频文件下载到音频播放器,从而实现了广播管理和订阅,由此衍生了播客这一传播方式。2004年播客在美国出现,2005年4月,美国Viacom公司的无线电台部Infinty创办了世界首家播客无线广播电台。随后在全世界风行。

播客广播使"人人皆为播者"成为可能。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个人的"广播秀"节目,并上传到因特网进行网络发布;同时,每个人可以订制自己喜欢的"广播秀"节目,并同步下载到MP3等"随身播"接收设备上,从而实现了广播制作、传播、接收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内容"的理想。

相比传统广播,播客的进入门槛非常低,只需要一个麦克风、一个电脑联网即可;传播速度很快,通过网络,世界各地可以即时到达;它的接收器是MP3之类的数字接收设备,具有与"收音机"相似的特点,便于携带,可以移动接收。(18)

而播客内容,可以是人们要表达、想象的任何内容,既有个人制作的脱口秀,又有专业电台的节目。播客,是个人听觉产品的一次自主解放。人们将它称之为个人媒介,是由于个人参与、掌控了听觉生产、传播、消费的全过程。

播客的声音,是即时的、高清晰度,又是自主的、交互式的。是传受互动的、"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它有别于传统广播的"一对多"方式,是"去广播节目表"的消费方式。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传播者,可以与他人共享对音乐、新闻及其它任何话题的感受,构筑了一个"民主平台"。

七、手机化消费

是一种类似播客的服务,听众用手机接受图像数据、交互式服务的同时,收听FM节目。首先在芬兰出现。

2005年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网络电台——银河台,手机用户可以在网上、手机上同时收听、收看广播。同月,上海文广集团的"SMG手机电台"开播。手机广播用户可以实时收听4个频率的广播节目,也可以点播收听18套广播节目。

注释:

(1)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第191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埃里加·麦克卢汉等编《麦克卢汉精粹》第43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程予诚《新媒介科技论》,第23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引自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第48-58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第197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6)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第110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引自支庭荣、邱一江主编《外国新闻传播史》,第215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372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第13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莱布雷希特《谁杀了古典音乐》,第102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版

(11)韦伯斯特等《视听率分析》,第48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2)斯克特《脱口秀》,第169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3)贾米森和坎贝尔《影响力的互动》,第31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4)欧阳友权等主编《2006中国文化品牌报告》,第127页,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15)格雷柯《媒体与娱乐产业》,第133-13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巴伦《大众传播概论》(第三版),第23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斯克特《脱口秀》,第131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8)引自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第310-3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