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3583800000038

第38章 五行八作与电影(9)

在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电影史上,类似的影片还有一些,典型如:《女理发师》、《小小得月楼》、《雅马哈鱼档》、《珍珍的发屋》、《二子开店》、《顽主》、《茶馆》、《大鸿米店》和《夜店》等,这些作品在主题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把某个行当或店铺作为透视社会问题的“窗口”,通过它让我们看到了时代风云的沉浮变幻,如:《夜店》、《雅马哈鱼档》等;另一类则聚焦于人的情感、性格和命运之变化,如:《珍珍的发屋》、《小小得月楼》、《二子开店》和《大鸿米店》等。但这两类影片有个共同点,均具有很强的“辐射性”。这是因为,五行八作都是属于服务行业的“经济实体”(规模不同而已),因此,无论它们在电影创作中是被用于“写人”还是被用来“说事”,都会关联到社会的很多方面,从而让影片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厚实、立体的风貌。

本章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确认:对于电影创作来说,无论是刻画人物形象、渲染空间环境,还是追寻历史足迹、展示地域文化,抑或凸现时代氛围、把握社会脉搏,“五行八作”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素材或载体。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志于探索“民族风格”的电影编导而言,自觉地去关注五行八作,并尽可能有机地运用到艺术创作之中,无疑应该成为一个颇有价值的努力方向。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所有影片都必须仰赖五行八作。在中外电影史上确有一些人物职业背景十分模糊,或者基本不表现人物职业的影片存在,其目的在于尽量去除“枝蔓”,将有限的电影时空或者集中于某种先锋性的艺术探索,或者聚焦于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或者只是把人物的活动作为一个“引子”,而将影片的重心放在某种思想理念、艺术旨趣甚至商业诉求的表达上。例如:影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就是一部重在探索“意识流”银幕表现可能性的佳作;而影片《广岛之恋》侧重于展示战争给人造成的心理阴影与创痛。再如:我国的《庐山恋》也基本没有涉及男女主人公的职业,而是集中演绎了华侨之女与大陆“落难公子”在庐山上的邂逅激情。尽管这几部作品几乎都没怎么表现人物的职业,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另类经典。

仔细盘点那些在剧情乃至环境空间中回避或忽略了五行八作的影片,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形态上大都是些“非现实”、“非生活化”或“非日常化”的作品,这些影片在世界电影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只能算是一些“异数”。那些远离“红尘”的影片,大都会让观众兴趣索然,而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赢得观众的认同与支持。尽管《庐山恋》确曾创下相当惊人的观影纪录,但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得益于“时代机遇”的特例。试想,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时代或国度里,仅靠浪漫爱情加旖旎风光,恐怕很难引发全国性的观影狂潮。[29]

事实上,绝大多数影片都离不开五行八作和三教九流的支撑,我们在本章第一节中曾讨论过五行八作的“内涵与外延”,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四处流浪的“乞丐”,那也是一种社会“职业”,不仅有其行业特征与色彩,而且也同样能够反映不少社会问题。典型如:《乞丐千金》、《三毛流浪记》和《武状元苏乞儿》等影片。

毋庸置疑,作为一种电影创作和研究的资源,五行八作拥有难以穷尽的开发潜力,这既体现在新作品的创作中,也反映在对已有影片的研究上。尽管我们在本章花费大量篇幅对不少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剖析,但这对于百余年来中国电影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而言,也仅是浮光掠影而已。为帮助读者进一步研究、揣摩这个专题,我们特意梳理出一批民国年间较有影响的影片,并将其所涉及的“职业/行当”逐一标出,然后按出品的年代顺序罗列如下,以便大家查考:

1916年:《黑籍冤魂》涉及鸦片烟馆、黄包车夫等行当。

1921年:《阎瑞生》涉及妓院、妓女等行当。

1922年:《劳工之爱情》涉及木匠、水果摊贩、中医诊所、茶铺、夜总会等行当。

1930年:《歌女红牡丹》涉及戏班、戏子、赌徒、监狱等行当。

1931年:《女镖师》系列涉及镖局等行当。

1932年:《三个摩登女性》涉及电影演员、电话局、交际花、剧场、舞厅、赌场、夜总会、码头、工厂等行当或职业。

1933年:《春蚕》涉及蚕桑、典当等行业;《小玩意》涉及玩具制售等行当。

1934年:《桃李劫》涉及教师、学生、轮船运输、建筑、造船、典当和育婴堂等职业或行当;《渔光曲》和《中国海的怒潮》涉及渔民和渔业;《上海24小时》涉及小贩、沙厂、电影院、跑狗场、舞场等;《神女》涉及妓女/嫖客、地痞、警察、黄包车、当铺、算命、赌场、职业介绍所、学校、法庭、监狱等;《王先生》涉及电影院、理发店、舞场等;《展览会》涉及商业店铺等。

1935年:《都市风光》涉及茶行、小押店(小当铺)、服装店、旧货店、舞厅等行当或职业;《王先生过年》涉及商店、当铺、房屋出租等行当。

1936年:《长恨歌》涉及茶叶贸易、橡胶业、播音台、舞女、歌女等;《新旧上海》涉及二房东、丝厂、木器店、舞厅、汽车司机、当铺、钱庄等。

1937年:《富贵荣华》涉及当铺、江湖相士、彩票店、小客栈等;《马路天使》涉及吹鼓手、歌女、琴师、剃头匠、暗娼、报贩、律师、警察、流氓地痞、茶楼、理发店、饭店等;《王先生生财有道》涉及咖啡店等。

1938年:《六十年后上海滩》涉及理发店、鲜果店、婚姻所等;《乞丐千金》涉及丐帮;《日出》涉及交际花、银行家;《胭脂泪》涉及妓女、流氓、学校、校长等。

1939年:《金银世界》涉及小学教师、政客、交际花、银行家、贸易公司、金矿等;《王先生与二房东》和《王先生与三房客》,涉及房东、房客、舞女、妓女、公务员、警察等;《新地狱》涉及二房东、临时演员、江湖卖艺者、车夫、菜贩、算命先生、当铺、电台、戏院等。

1940年:《赛金华》涉及妓女等职业;《玉蜻蜓》涉及尼姑、尼姑庵、豆腐店等。

1941年:《荡妇》涉及交际花等职业;《孤岛春秋》涉及医生、理发师/理发店、裁缝/时装公司、店员/脂粉公司等;《夜深沉》涉及车夫、鞋匠、电工、歌女、经理等。

1942年:《欢喜冤家》涉及汽车公司经理、工程师、推销员等;《一夜销魂》涉及绅士、大资本家/房地产公司、房屋拆造、黑社会/斧头帮、妓女、夜总会、大饭店等。

1943年:《日本间谍》涉及间谍、赌场、专利公司、妓院、毒品店等。

1944年:《气壮山河》涉及乡村保长等职业。

1945年:《还我故乡》涉及劣绅、财主、商会会长、木器行、煤炭行、法院等;《警魂歌》涉及警察、商贾等。

1946年:《圣城记》涉及传教士、神父、华侨、教堂、小学等;《莺飞人间》涉及歌唱家、音乐家、戏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