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要赢
3584200000007

第7章 赢,也要付出代价(4)

那么,怎样才能逐渐做到适应环境呢?

首先,冷静面对,随机应变。新老板上任最担心的事情,就是管不好下属,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甚至是被下属彻底架空。所以有讲究权力之道的老板,到新部门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和整顿。一个有“道”的老板上任,常常会把之前平静的团体搅乱,彻底搅浑,让所有的下属都人人自危,感到恐惧。只有在混乱中,才需要管理;也只有人们感到恐惧时,才是新老板施政的最佳时机。所以当你看到因为一个新老板的到来,立刻引发职场的骚动,甚至是人人自危的时候,千万别以为是老板不适应职场,恰恰相反,这是老板的用权之道。而这个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冷静应对,随机应变,任何的抱怨、自危、恐惧都不可取。应当去适应新老板所带来的改变,改变自己以适应新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职场地震中得以更好地存活。

其次,在特定的条件下,宁做“小人”,不做君子。很多人觉得身正则影不斜,只要行得正,在职场上就能吃得开。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正确,职场上利益交织,有时候如果能把握好时机,学学“小人”的所为,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新老板初来乍到,最先提拔最亲近的人,如那些往往喜欢打小报告,动不动就拍老板马屁的人。一个刚上任的领导,最需要的不是做好工作,也不是能干的下属,而是听话的“自己人”。在一个部门里,没有自己人的话,老板是没办法掌控全局的。所以他们只有先找到自己人,通过这些人摸清情况,站稳脚跟,这才可能开始工作。而什么样的人算自己人呢?老板是全新的,他对新环境不熟悉,所有人在他的眼里都是陌生人,要找自己人,当然不可能随便揪一个出来。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专程凑上来,给老板讲讲单位的情况,职员的问题,说一点儿私下里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大家所谓的“打小报告”。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老板信任,并迅速地引为自己人。所以,当看到这样的人容易上位时,很可能实情并非是这些人有多坏,其实在于老板需要他们。

在新老板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小人最能钻空子,迅速上位的时候,而从前能干的人却被排挤了。能干是需要时间证明的,而要成为老板的自己人,却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

因此,在新老板上任之时,不是清高地等着新老板发现自己的能力,而是试着去迎合新老板需求自己人的心理,宁做“小人”,不做君子,这同样是职场的适应原则。

再其次,时常把自己扮演成职场上的新人。新人不适应新老板,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在旧老板的管理下,很多事情都磨合得很好,下属们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工作能力,一切都成了习惯。而新老板来后,习惯被打破,人事关系进行重组,以前深受信任的会做事的人被排挤,不会做事的小人反而上位。

老板是不会去适应团体的,他只会用权力改变;老板更加不会来适应你,因为他有权力,你却没有。任何当权者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的权力是用来享受的,而享受的一部分内容就是自己无须改变,却可以令别人改变。如果你为老板改变,他就奖励;如果你不改变,他就惩罚。拥有这种权柄的他,又为什么要来迎合你呢?

事实上,难以适应职场震荡这样的错误,新人往往不会犯,倒是老职员们倚老卖老,容易得罪新老板。所以新老板的出现,对新人是喜讯,对老人是灾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常提醒自己:我是职场新人,我需要小心谨慎,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新老板,适应职场的千变万化。

最后,不要做守旧之臣,要做辅佐之臣。在职场中,有的人不管换到哪个部门都能迅速适应,而有的人稍有改变就生不如死。这和职场的变化没有关系,和老板的做事风格更没有关系,唯一的原因存在于自身。

以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作比,在职场中有两类人,一类叫守旧之臣。他们是遵守规则的,按照制度和约定俗成办事,长期用同一种模式来处理人际关系,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他们被习惯俘虏,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最专业的,是正确的,而正确的事情就无须改变。另一类可称为辅佐之臣。他们非常滑头,也有自己的办事准则,可当外部环境变化时,这些人会像变色龙那样改变。所以,无论来了新老板,还是去了新部门,他们都能非常快地适应。

守旧之臣是为自己活着的人,辅佐之臣是为老板活着的人。在生活里,也许辅佐之臣是悲哀的,但在职场中,守旧之臣是失败的。这再一次证明,职场跟生活是不同的。在职场中,要遵循适应原则,就应该去做辅佐之臣,去适应新老板,适应新部门,这样才能在职场这样深的水中工作得更加得心应手。

赢,让你四面树敌

与世无争的人,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处处想赢的人,到处都不受欢迎,甚至四面树敌,轻则闹点矛盾,关系不和;重则伤及身体,甚至损失惨重。

有一次,中兴大学和海洋学院的学生们在成功岭联合组织军事训练,两所大学的同学坐在同一桌。有一位海洋学院的同学,外表壮硕,人高马大,吃早餐时,也不顾及同桌的人还没吃,一口气就把菜都夹到自己碗里,大家同时来受训,他就显得特别贪心。

一位中兴大学的同学劝他不要这样,他仗恃自己长得高大,非但不听,还语带狂妄地说:“你算老几啊?”中兴大学的同学就把他叫出来,二话不说,给了他一拳,结果,他牙齿掉了两颗,血流如注。为了多吃几颗花生、几块豆腐,却损失了两颗牙,真是不划算。

由此可见,处处想赢的人,大家都讨厌。

低调做人,大智若愚。哪怕自认为经纶满腹和才华横溢,目标比别人高,眼界比别人开阔,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内敛,善于藏锋,需要低调做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争风吃醋,争强好胜树敌必多,还不如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宁静而以致远。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生苦短,锋芒毕露败而无疑,还不如韬光养晦,会泽百家于斯者必盛,至公天下则其乐无穷。

温州人精明,也没有逃出“赢”的代价:

有人形容说“温州人的头发芯都是空的”,意指温州人做生意特别精明。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温州商人,二十多年来到处“打市场”,从省内打到省外,再从境内打到境外,几乎是无往不胜。然而,过度追求一切都要赢反而害了自己。

西班牙埃尔切市鞋业协会会长安东尼奥先生,曾经千里迢迢专程来到温州访问考察,并与温州市鞋业协会签署了一份主题为“竞合”的《温州宣言》,宣布今后双方将既竞争又合作,更注重于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而之前的“火烧温州鞋”事件,正发生在埃尔切市。当时,该市近千名鞋商和制鞋工人涌进温州鞋商聚集的“中国鞋城”游行示威,抗议温州鞋砸了他们的饭碗,一些不法分子焚烧了16个集装箱价值800万元的温州鞋。

温州商人似乎四处树敌已久。在国内,温州“炒房团”、“炒油团”、“炒煤团”和“炒棉团”早已声名远扬;在国外,温州鞋先惹“西火”,再招“俄警”,而温州生产的打火机、眼镜等出口产品,也不断引发国际间的贸易冲突。

过去一直崇尚“赢才是硬道理”,以“特别能抢占”自豪的温州人在反思:这种“市场霸权主义”或许就是他们四处树敌的关键根源。经过反省后,几位温州民营企业家发出“重新回归‘有钱大家赚’经营理念”的倡议,很快就在同乡圈子里激起强烈反响和呼应。

这也是一次经营理念的大转折。中国皮鞋出口大户温州东艺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荣说,温州鞋融入国际经济圈,“价廉物美”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后,就会腹背受敌;好胜好赢的经商理念到了国外就有可能“水土不服”,“量大面广、铺天盖地”的出口强势无限膨胀,就有可能导致成祸成灾。

温州市鞋业协会秘书长说,过去温州人在西班牙直销温州鞋,从国内发货、国外进单、市场批发、门市零售一条龙自我“包干”到底,出口商、进口商、经销商、营业员全由温州人包揽,所有环节的利润“独吞独占”。温州人自己原以为这是好事,但没想到引发出一系列连锁反应,就连当地的企业和工人都要与中国鞋商“拼命”,所以要好好反思。他呼吁温州商人认识这种过度竞争的危害,把兼顾他人利益的“有钱大家赚”理念再“请”回来。

现在,西班牙华商圈中的许多温州企业已经调整了经营模式,注意尊重当地社会的文化和习俗,兼顾当地商人、工人的利益。比如不再搞低价攀比竞争,尽可能聘请当地人当店员等,不再干过去那种“独吞独占”、“吃干榨尽”的事了。

温州两家鞋业公司分别在非洲尼日利亚的“经济首都”拉加斯投资创办了皮鞋厂,雇用当地工人,在销出鞋后又为当地政府增加了税收。结果,两家温州企业生产的鞋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一致欢迎,成了该国的“第一品牌”。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扩展投资、开拓市场。但是很多企业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抱成团地拼命“炒”买“炒”卖,而是开始注重体现“有钱大家赚”原则,更多地和当地合作、合资办企业,一起把事业做大。

由处处想赢、凡事争先,到仁义礼让、不争不抢,温州人虽然看似没有以前“赢”得痛快了,但是他们却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这就是“不要赢”的妙用所在。

凡事处处争赢,必然激起公愤,四面树敌,尤其是在现在复杂的社会,更要懂得低调做人、谦卑行事、合作共赢,方能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