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懂戏的不只有我:中国人都必须知道的中国戏曲史
3584700000015

第15章 南戏北曲演义的戏曲前奏(12)

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创造出了一种富有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如《窦娥冤》中这段普通的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些朴素无华的说白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形象生动,我们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的屈辱地位与悲惨命运揭示得淋漓尽致。

关汉卿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无艰深晦涩,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且在词曲的念白上也安排得恰到好处,自然熨帖,曲白相生,不愧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被称为当时戏曲家中的“总编修师首”。

4.关汉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他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表现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斗争。他从不写神仙道化与隐居乐道题材的作品,其严肃的创作态度与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称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他的喜剧风趣、轻松、幽默,为后代喜剧创作所学习;他的杂剧在艺术构思、人物塑造、戏剧冲突、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了许多为后世学习的宝贵艺术经验,其中许多剧作经改编后一直在舞台上演,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被人民所喜爱。

但是,在元明清时期,大多评论家都不能正确评价关汉卿。如朱权说“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站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将其影响贬低了;明代有些封建文人还把《窦娥冤》改成了一部“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的庸俗喜剧《金锁记》,将原作反抗的棱角磨平。但这些反面的评价根本无法撼动关汉卿的历史地位,无法磨灭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的作品还搭建起了促进中外交流的桥梁,他的《窦娥冤》等作品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被翻译介绍到欧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关汉卿的研究工作,出版了他的戏曲全集。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关汉卿为“世界文化名人”,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纪念大会,他的作品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5.千古绝唱《窦娥冤》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传统故事中,而是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他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代表了元代被压迫、被损害、被剥削的妇女,成为了元代社会底层善良而坚强,最后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从而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秀才窦天章流落楚州,因无力偿还当地蔡婆婆本利四十两银子,只得将七岁的独生女儿端云(后改名窦娥)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且得到蔡婆婆十两银子作路费,遂赴京赶考。十三年后,蔡婆婆迁居山阳县,窦娥的丈夫在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只有婆媳两人相依为命。某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被其骗到郊外,赛卢医欲将蔡婆婆勒死。此时,流氓无赖张驴儿和他的父亲恰巧遇见,并将其救下,在得知蔡婆婆家只有婆媳两个寡妇后,就强迫两人嫁给他们父子。蔡婆婆无奈中把父子两人带到家中,张驴儿逼迫窦娥成婚,窦娥坚决不从。

一日,蔡婆婆生病,张驴儿趁机向赛卢医讨来毒药,暗中放在窦娥做的羊肚儿汤中,想毒死蔡婆婆,逼窦娥允婚。谁知蔡婆婆呕吐,把汤让予张父,致其一命呜呼。于是,张驴儿借机逼婚,见逼婚不成,便告到官府。贪官楚州太守桃杌根本不听窦娥的申诉,直接重刑加身,窦娥怕婆婆也遭酷刑,就担负了“药死公公”的罪名,当即被判死刑。窦娥有冤难诉,押上刑场后愤怒得指天骂地,并且许下三桩誓愿:一要斩后血溅三尺白练,半滴不落尘埃;二要六月飞雪,将尸骨掩埋;三要楚州大旱三年,以示惩罚。谁知斩后三桩誓愿一一实现,证实了窦娥的冤枉。在窦娥死后三年,寻找女儿多年的窦天章以提刑肃政廉访司的职务,来到楚州视察刑狱,检查案卷,审理贪官污吏。此时,窦娥的冤魂出现,将冤情禀明父亲,窦天章遂将张驴儿、赛卢医、桃杌等人捉拿归案,终于使窦娥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窦娥冤》中,以窦娥年轻的生命,使人们认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个千真万确的真理!这是对千百年封建吏治的深刻总结,充分揭露了元代司法制度的黑暗和残忍。而张驴儿父子的逼婚、霸产、谋杀、诬告又是元代社会流氓残害百姓,邪恶势力恣意横行的真实写照。《窦娥冤》的基本情节,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黑暗腐败的政治必然包庇黑暗的社会势力,它充分地暴露了元代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另外,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在元代达到了高峰,窦娥的遭遇也正是高利贷剥削的产物。《窦娥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通过塑造窦娥这一典型人物,用她的屈死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的屈死冤狱,她的悲惨遭遇更是劳苦大众的集中反映,而她的抗争也集中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和反抗精神。总之,关汉卿在《窦娥冤》中,以惊人的艺术捕捉力,和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将元代社会的黑暗从各个侧面为我们揭示出来,告诫人们窦娥的冤屈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窦娥冤》的第三折是曲嘹亮的战歌,它集中展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在这折的开头,窦娥就已清醒地认识到了官府的腐败与黑暗,开头的两曲便是她觉醒后的呼喊:“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端正好”一曲用“没来由”和“不提防”,清楚地表明了窦娥彻底否定了自己之前对官府“高抬明镜”,“替小妇人做主”的幻想。随着幻想的破灭,她便“叫声屈动地惊天”,希望天地作证,洗净冤屈,但社会的暗无天日使得天地鬼神和官吏们一样清浊不分,贤愚不辨,使得窦娥的死无可挽回,于是,她便怒声咒骂皇天后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呼天抢地的控诉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愤怒声讨和强烈责骂,标志着窦娥的思想性格起了显著的变化,她以生命换来了清醒的认识,她的思想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这时的窦娥的眼中,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天地鬼神再不是不可侵犯,窦娥的反抗之心出现了飞跃,她对天地的神圣和公正提出了强烈的怀疑和否定,其气概和认识可谓非同一般,其反抗精神更是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但是,关汉卿并没让窦娥停留在痛斥天地鬼神的阶段,窦娥以进攻的姿态,开始了对黑暗势力的挑战,她开斩前发下的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严厉,她的反抗精神也在百折不回中步步升华,这正是窦娥反抗斗争和剧本气氛达到了顶点的部分,将窦娥的反抗精神提升到了感天动地的高度,成为了支配天地的力量。

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第二桩誓愿是“六月飞雪”:

【二熬】“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

【一熬】“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其中,第一桩誓愿表现了她对昏官枉判死刑造成冤案的反抗,为了辩白自己无罪,她要把冤屈显示给人民看,她要向人民申冤,证明自己含冤而死,她要分清是非黑白,表示自己对误杀的反抗。第二桩誓愿用洁白的大雪覆盖尸骨来表现她纯洁、高尚的品德,带有含冤反抗的意味,体现了她与官府的直接斗争。

三桩誓愿让人深感悲壮之美,激扬人们向上。它们是窦娥对不幸命运的抗议,是窦娥对天地的命令,充分表现了窦娥相信自己、相信真理的精神。“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一句直接抨击了统治者的罪恶,说出了人民的心声,激发了人民心中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昂扬斗志。

在窦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关汉卿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念,以及与黑暗势力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关汉卿在这里高举着人道主义精神旗帜,肯定了一个普通妇女的生存权力,有力地说明了冤杀一个普通妇女必将导致天怒人怨。因此,王季思赞叹《窦娥冤》第三折时称其为“千古绝唱”,实为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