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忠诚创造卓越
360500000018

第18章 落实忠诚,让自己不可替代 (1)

没有业绩,忠诚便是空谈

既能跟老板同舟共济,又业绩斐然的员工才是最令老板倾心的员工。如果你在工作的每一阶段,总能找出更有效率、更经济的办事方法,你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你将会被提拔,会被委以重任。

很多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在公司这么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怎么这么久还没有被提拔,薪水没有得到提升呢?”

古往今来,没有老板会喜欢一个有异心的员工。一个精明干练的员工,一旦生有异心,他的能力发挥得越充分,可能对老板和公司的利益损害就越大。更多时候,老板需要并提拔那些具有忠诚品质的员工,对三朝两日就喊着另寻高枝的员工,则会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

但是,如果说企业对忠诚的员工便可能赏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你只需朝“忠诚”这一个方向努力呢?

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忠诚是根本,但不是全部。根本与全部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做好了基本的事情并不等于一定就能达到最好。

就像枝与叶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叶,枝干可能会变得丑陋乃至死亡——你在努力做企业的忠诚员工的同时,还必须拥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

有位哲学家乘船出海,一路上风光迷人,他和船夫聊起天来。

他问船夫:“你懂哲学吗?”

船夫说:“我不懂。”

哲学家就用轻蔑的口吻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

之后,哲学家又问:“你懂数学吗?”

船夫说:“不懂。”

哲学家又遗憾地说:“那你又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船夫选择沉默。

过了一会儿,海上突然起了大风,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掉进了水中。

看着哲学家在水中死命挣扎,船夫问道:“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惊恐地喊道:“不会!”

船夫平静地说:“那你就失去了整个生命。”

不会游泳,你就没有抵抗风雨的能力,没有业绩,你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资本,因为业绩承载着你的命运之舟,它决定着你的航道和飘向哪里。

效忠公司乃是员工必须做的事,但并不意味着那就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所谓“在商言商”,公司不是慈善机构,老板也不是具有菩萨心肠的慈善家,他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赢利,使生意越做越大,这是根本。老板雇佣你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这一目的,但要达到这一目的,除忠诚以外,更大程度上还需要你做好业务,对公司的发展有价值。

对员工而言,通过一系列财务数据反映出来的工作业绩,最能证明你的工作能力,显示你过人的魄力,体现你个人的价值。

事实表明,既能跟老板同舟共济,又业绩斐然的员工才是最令老板倾心的员工。因为出色的业绩已使你变成一位不可取代的重要人物。如果你仅仅忠诚,毫无业绩可言,尽忠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起色,老板想重用也会犹豫,因为他不放心。更进一步讲,受利润的驱使,再有耐心的老板,也绝难容忍一个长期无业绩的员工。所以,抱有“我尽忠职守,不浪费公司资源”观念的员工,是最愚蠢不过的了。届时,即使你忠贞不贰,永不变心,老板也会变心,甘愿舍弃有忠诚无业绩的你,留下忠心且业绩突出的员工。

你千万不要因此而责怪老板薄情寡义。一个企业要想长期发展,仅仅依靠员工的忠诚是不够的。一个成功的老板背后,必有一群能力卓越、忠心耿耿且业绩突出的员工。没有这些员工,老板的辉煌事业将无法继续下去。所以,老板看重忠诚,更看重业绩。

有一位管理咨询专家曾聘用两名年轻女孩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信件,发放薪水等相同的工作。两个女孩均忠心耿耿,但其中一个虽忠心有余,却粗心、懒惰,能力不足,就连分内之事也常不能做好,结果遭解雇。

另外一个女孩却常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分内的工作——譬如,替老板给客户回信等。她认真研究管理咨询顾问的语言风格,以至于这些回信和老板自己写的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坚持这样做,并不在意老板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一天,管理咨询专家的秘书因故辞职,在挑选合适人选时,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女孩。

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位女孩能力如此优秀,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其他公司纷纷提供更好的职位邀请她加盟。为了挽留她,这位管理咨询专家多次提高她的薪水,与最初当一名普通助手时相比,已经高出了4倍。尽管如此,做老板的仍深感“物有所值”,其出色的业绩远非提高4倍的薪水所能匹配的。

总之,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了忠诚,获得了老板的认可,就有理由保证自己不被列入裁员的名单中。仅靠忠诚获得老板的欢心,只能是短暂的。只有忠诚和出色的业绩,对老板才最具诱惑力,才是你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王牌。

业绩是检验忠诚的标准

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维持发展,而要发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的战场,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你没有做出业绩,你迟早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证明自己的唯一法则就是业绩。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首先要考虑的是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高帽子戴着再舒服也比不上公司利润的增长,因此,老板心中分数最高的职员,一定是那些业绩斐然的员工。

对于员工而言,创造出良好的业绩,是证明自己忠诚于企业的最好方式。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若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一批能创造出优秀业绩的忠诚员工。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首先要考虑的是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顺耳的话听得再多也比不上公司利润的突飞猛进,因此,老板心中分数最高的员工,一定是那些业绩斐然的员工。

史莱克是一家纺织公司的销售代表,他对自己的销售纪录引以为豪。曾有一次,他向老板表白,自己是如何卖力工作,如何劝说服装制造商向公司订货,可是,老板听后只是点点头,淡淡地表示认可。

史莱克鼓足勇气:“我们的业务是销售纺织品,对不对?难道您不喜欢我的客户?”

“史莱克,你把精力放在一个小小的制造商身上,值得吗?请把注意力盯在一次可订3000码货物的大客户身上!”老板直视着他,说道。

史莱克明白了老板的意图——老板要的是为公司赚到大钱。于是杰克把手中较小的客户交给另一位经纪人,自己努力去找大客户——为公司带来巨大利润的客户。最后他做到了,为公司赚回了比原来多几十倍的利润。

对于老板来说,他们需要忠诚的员工,更需要这些忠诚的员工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因为没有业绩,公司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因此,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员工更应该拿出自己的行动来,真正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业绩,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忠心。

有人说过:“只要目标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去实现。”这话说起来有点偏激,员工当然不能用违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没有业绩是万万不能让老板接受的。因此,员工不能总是强调自己的忠心,更应该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为自己的忠心增加砝码,要知道,业绩是忠诚最好的证明!

小智和小柏来自于同一所高校,在学校他们是同一届的优秀毕业生,很受老师器重。毕业后他们一起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

但是他们的薪水却大不相同,小智的月薪为5000元,但小柏的月薪只有2000元,相差悬殊。

有一天,他们的中学老师来看望他们,得知他们薪水的差距之后,老师就去问总经理:“在学校,他们的成绩都差不多呀,为什么毕业一年就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总经理听完老师的话,笑着对老师说:“在学校他们是学习书本知识,但在公司里,却是要行动,要结果。公司与学校的要求不同,员工表现也与学校的考试成绩不同,薪水作为衡量的标准,就自然不同呀!”

现代社会,企业越来越注重结果了,因此,如果你爱企业,就必须为企业创造业绩。怎样才能为企业创造业绩呢?第一,员工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以求达到个人价值取向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境界;第二,要树立与企业共存亡的价值观,只有企业发展了,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才会拓宽。职业生涯起伏不定,难以捉摸,唯有调动自己的全部才智,以出色的业绩证明自己对工作的忠诚,才能吸引老板的注意力,才能站稳脚跟得到上级的认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员工的业绩是支撑一个企业正常运转的支点。只有员工创造出良好的业绩,企业才能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如果一个员工对自己的企业足够忠诚,那么他就会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业绩。

做一名忠实的“消防员”

每个公司都会有一些无人负责的事情,这时就需要员工有—种补位意识,多做一些事情,做的事情越多,你的地位越重要,掌握的个人资源和工作资源也就越多,情形对自己就越有利。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总是被公司当做替补队员,哪儿缺人手就被调到哪儿,自己的能力无法正常发挥。他沮丧地向他的同学、现在已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诉苦道:“这样值得继续干下去吗?我觉得自己的专长无法发挥出来。”同学很认真地告诉他:“你经常被调到不同岗位磨炼,是辛苦的,但只要你努力学,应该也能胜任,否则你的公司不会做这样的调度。现在,你在工作中的表现第一是努力,第二是努力,第三还是努力,那么过不了多久,公司员工之中磨炼最多的是你,能为公司贡献才智的也是你,你应该有这种认识。”最后,同学又口授他一条成功秘诀:肯干就是成功,患得患失,拈轻怕重,就会失去成长的机会。受苦是成功与快乐的必经历程。这个年轻人干下去了,他干得很起劲,一年后,他终于成为公司中最耀眼的新星。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职责都能够清楚明确地划分出来,敬业的员工会在工作需要的时候,及时地补充到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去,保证整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老板最欣赏那些具有实干敬业精神的员工,所以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的工作,将敬业精神彻底融入工作中,你才能得到老板的重用,赢得未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你尽心尽力去做,最终一定会成功。

张宏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平时的工作只是收发、传送领导文件。当公司出现一些无人料理的事情时,别的同事都推来推去,而张宏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赶快补上,不久一份工作就漂亮地完成了。从此“小张你见一下那个客户”,“小张你去做那件事情”这样的指派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