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一堂业绩课
361300000002

第2章 1月:业绩才是硬道理 (1)

第1周:盘点阻碍良好业绩的“拦路虎”

盲:忙忙碌碌,不见成果

【课堂导读】

安妮是广告公司企划部的员工,她是公司里最忙碌的一个,却只领着勉强维持温饱的工资。

一次,公司接受了一个价值千万的大项目,顾客的要求很高。公司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决定这个项目主要由企划部负责,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文案和整体创意。

企划部分解了一下任务,把相对简单的文案起草工作交给安妮。当企划部其他员工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安妮的企划稿却仍没有开头。她解释说,自己在构思一个绝好的创意,但公司没有时间再给安妮了,客户已经催了好几次,如果3天内还拿不出方案,将终止双方的合作。

情况紧急,公司老板让企划经理亲自起草企划稿,紧赶慢赶,终于在客户要求的期限内完成了一切前期准备工作。

后来,项目顺利完成,其他员工都高高兴兴地领到了奖金,只有安妮一人被扣发了当月工资。安妮可能还不知道,她已经上了公司下个季度的裁员名单。

【课堂精讲】

安妮行动缓慢、效率低下,当其他同事都准备就绪时,她还迟迟没有开始。她总是慢人家一拍,这不仅影响自己的业绩和职场前途,也给公司带来了不良后果。

在职场中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多员工认为只要自己是忙碌的,在老板眼里就是优秀的。于是他们每天都把自己弄得很忙、很紧张。但是,他们很少冷静地思考:企业需要的真的是忙碌吗?忙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吗?

没有业绩的忙碌都是“无用功”,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一种无谓浪费。如今企业老板提倡最优化原理,就是以最少的消耗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最优秀的业绩。优秀的职业人士都想尽办法为公司创造利润,因为这样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好处,更提升了自身的价值。所以,职场中的瞎忙族应该认真把工作安排细化,把关注形式转变到关注结果和过程上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任务,这样才能真正有成效,出业绩。

【课后总结】

努力不等于成功,忙碌不等于效率,只有冷静思考、认真计划、忙到点子上,才能忙出效率,忙出业绩。

躁:做事焦躁,不脚踏实地

【课堂导读】

麦克是一家快速消费品公司的员工,他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两年了,工作条件虽不算很好,但能学到一些东西。他每天按时上班,按部就班地工作,倒也轻松自在。

一次他参加同学聚会,发现大家发展得都比自己要好一点,于是,他开始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了,考虑要向老板要求加薪,否则就找机会跳槽。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一个机会向老板提出了加薪的要求。老板只是笑笑,没有理会他。

从那以后,麦克再也打不起精神工作了,他开始敷衍工作,业绩越来越差劲。一个月后,老板把他的工作转交给了其他员工去做,大有“清理门户”的意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麦克还是不能脚踏实地地工作,业绩也是一路下滑,最终被老板解聘。

【课堂精讲】

通过麦克的例子,可以看出浮躁情绪是创造业绩的大敌。浮躁的人在工作上眼高手低,不勤奋,不刻苦,不投入,看什么都简单,不屑于认真做;做事急功近利,追求表面文章和短期效应;无责任感,无使命感,对一切无所谓。这类人很难让自己保持理智,也很难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对员工来说,要想获得良好的业绩,必须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务实是成就一切伟大事业的前提,现在的很多优秀企业都以务实作为评估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在英特尔公司,员工的晋升和学历没有太多关系,而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有的硕士生不够务实,那么他的工资待遇就会降下来,而一些本科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么他就会很快得到晋升。

每一个职场人士都应该针对自身情况,分析现状,找出浮躁的根源,努力充实提升自己,从务实发展、务实做事、务实做人几个方面鞭策自己、要求自己,不断努力,使自身不断得到发展。

【课后总结】

业绩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对于一名想取得业绩的员工来说,脚踏实地地工作才是最佳途径。

找:借口多多,不直面难题

【课堂导读】

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在制造著名的V-8汽车时,明确指出要造一个内附8个汽缸的引擎,并指示手下的工程师们马上着手设计。

但其中一个工程师认为,要在一个引擎中装设8个汽缸是本不可能。他对福特说:“天啊,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以我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我愿意和您打赌,如果谁能设计出来,我宁愿放弃一年的薪水。”

福特先生笑着答应了他的赌约。他坚信自己的设想:“尽管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种车,但无论如何,只要多搜集一些资讯,并把它们的长处广泛地加以分析和改进,是完全可以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后来,其他工程师通过对全世界范围的汽车引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精心设计,不但成功设计出8个汽缸的引擎,而且还正式生产出来了。

【课堂精讲】

一个人如果像那名工程师一样,仅仅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就妄下结论,而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广泛搜集相关资讯,就很容易与成功失之交臂。只找借口不找方法的人是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

一个人总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失误找借口,慢慢地就会对工作疏于努力,不想办法争取成功,最终一事无成。

善于找借口的员工会因为糊弄工作而糊弄了自己。IBM总裁老托马斯·沃森说:“人们如此善于找借口,却无法将工作做好,的确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如果那些一天到晚想着如何欺瞒的人,能将这些精力及创意的一半用到正途上,他们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真正优秀和伟大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找任何借口,而积极寻找问题补救方法的人。

【课后总结】

借口使人不敢直面问题,遇到问题不应找借口,而应该积极寻找突破之策,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2周:树立结果思维,让业绩说话

结果心态误区之一:结果=薪水

【课堂导读】

凯琳应聘一家做出口玩具生意的公司,上班后便迅速投入工作。凯琳起初表现得很不错,但两星期后,凯琳的工作热情渐渐衰减,因为她发现,企业里她学历最高,工资却是最低,心里感觉很不平衡。老板发现凯琳情绪低落,马上找她谈话,告诉她只要她工作做得好,公司绝对不会亏待她。谈话时,凯琳没说什么。但第二天凯琳找到老板,要求老板要么提高她的月薪,要么就当月给她拿提成。而老板认为,凯琳的薪酬是经过测算的,不是随便给的。而且凯琳是新人,好多地方需要老员工指导,在凯琳没给企业创造出效益之前,不能提高薪酬。凯琳当时表示理解,之后却并没因此努力工作,她每天除完成其部门经理分派的任务外,其他什么事情也不做。在进公司一个月后,老板将她解雇了。

【课堂精讲】

那些把结果等同于薪水而敷衍工作的人,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老板的期待。在他们看来,员工为公司干活,公司付员工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对于薪水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员工在工作中,不是先去计较工资,计较名利,而应该先工作,后谈工资。当你为公司创造了业绩,公司自然会付给你优厚的报酬,你个人的发展平台也会越来越大。不论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应该讲贡献,讲创造,让业绩来说话。

【课后总结】

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为企业创造业绩。

结果心态误区之二:结果=完成任务

【课堂导读】

有一次,某外贸公司的员工小安被主管告知老板想要知道一件项目计划,请小安写一份报告。小安觉得十分紧张,因为是要直接给老板看的,所以小安全力以赴,洋洋洒洒写了30多页。主管看了之后,却被吓了一大跳,说:“老板是个大忙人,根本没有时间看你这种长篇大论的报告,报告浓缩成一两页做到简洁明了就可以了。”

【课堂精讲】

小安看上去是完成了任务,实际上却没有产生有效的结果,这也是结果误区的一种体现。

工作中,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只要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务,就是创造了业绩,得到了结果,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工作不只是“做”,还要“做对”、“做好”、“做成”。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员工很难取得好的业绩。员工不要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还要不断追求做得更好,这样才能创造突出的业绩。

【课后总结】

完成任务不等于得到结果,只有对工作精益求精,认真积极地把工作做到最好才能带来好业绩。

结果思维之行动:行动才能有结果

【课堂导读】

当丽萨把改进公司生产的传统袍子的想法告诉同事们时,几乎人人都惊讶地连连摇头:“难道你不知道在阿拉伯各大旅馆、服装店和旅游中心陈列着成千上万件袍子吗?”然而,丽萨不这么想,她决心试一试。丽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公司老板,并立即得到了老板的支持。她亲自负责选购布料和为上门的顾客测量尺寸大小,然后将布料交给其他同事去裁剪和缝制。

就这样,这家生产传统袍子的公司开始生产漂亮又适合人们身材的新式袍子,公司的生意红火起来。丽萨凭着“只要想做,就立即去做”的行为准则,赢得了老板的青睐,而且也从一个普通制衣工被提拔为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课堂精讲】

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面对工作,要抓住其实质,当机立断,立即行动,只有这样,成功才会最大限度地垂青于你。

行动能将我们导向成功。著名作家奥狄·曼格诺说过:“一张地图,无论多精细,都不可能使你在地面上移动一步。我们的计划再科学,还需要我们毫不迟疑坚定地执行才可奏效。”只有我们勇于行动、不断实践,成功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行动,立即行动!在工作中要做到积极行动,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果断的行动中创造完美的业绩。

【课后总结】

业绩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更要落到实处。任何计划、任务、措施只有付诸行动才能产生结果。

结果思维之方法:方法决定业绩

【课堂导读】

1956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金龟车进入美国市场已经10年了,却仍被消费者冷落。因为它的马力小,结构简单,档次低,形状也古怪得像一只甲壳虫,既没有劳斯莱斯的豪华气派,也没有马自达的优越性能,更没有尼桑的美观时髦。金龟车无法打开美国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的心理障碍——这种汽车曾经被希特勒当做**时代的辉煌象征之一而大加鼓吹——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浩劫的人们,自然从心理上排斥它。

美国“广告创意革命”大师伯恩巴克接下了金龟车的广告业务。他与广告主一起投入了艰难的思索,发掘出了金龟车独特的优点:“价格便宜,马力小,耗油低,是一种可靠的车子——结构简单而实用,质检严格而性能可靠。”

随即他推出了一系列广告,其中一个广告的画面上有大片空白,左上角有个小小的金龟车图案,广告标题是《想想小的好处》。正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