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雪球专刊第018期:影视梦工厂
3614900000007

第7章 吐槽《半泽直树》聊银行

Mario,赛富投资基金金融行业分析师,发布于2013/10/6

昨天连续看完了10集最近最火的《半泽直树》,看得好累。对中间的具体技术问题就不吐槽了,说说一些感想吧。

1)大多数银行都是在做晴天打伞,雨天收伞的事。其实这个也无可厚非,毕竟资本是趋利避害的,把钱借给有钱人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是很多企业出事都是在晴天下打的大伞,下雨来不及收才反映出来的。所以,比起只会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滞后的财报给大企业放贷,能够感知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业务的熟悉才是贷款质量的有力保证。像古里代理那样坐在低柜上随便拒绝田宫电机的贷款实在很二。

2)做银行职员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看清一个人的眼光。当然这话更多应该是对对公贷款部门、投行部门或者高层说的。格罗斯老爷子也有同样的经历。1975年,巴菲特和芒格找他借1000万美元,山姆·沃尔顿也跑来向他借钱,格罗斯看了下报表,觉得不行,都拒绝了。后来有家报表看着非常不错的公司叫作Itel,老爷子贷给他们500万元,然后半年后破产了……不但损失了钱,也没巴结上日后的两位首富。

3)数据与模拟之争。福山次长整天拿着个Pad以数据流自居装X,毫无悬念地被主角面骂完爆了。那位哥们显然是走错部门了,总行直属大企业部还是做对公生意的,数据的作用当然比不上跑一线的客户经理。大数据是产品非常标准化的部门最需要的,但是无法形成商业逻辑,对公贷款还是必须靠线下对业务和人的了解。

4)假账的问题。剧中出现的那几家企业(除了裁量临店里的),只要有财报的基本都是假账。所以这个因素更加使得大数据的可靠性薄弱。在贷款是买方市场下,企业没有太多动力配合银行把账做实。在贷款是卖方市场,就像国内这样,银行其实倒是有议价能力要求企业按照银行要求把账做规范。银行直接给企业做财务管家可能是个好生意。

5)风险意识的问题。这部剧里的各个角色好像胆子都特别特别大,风险意识几乎就没有,为了面子啥都干得出。通常干金融的人胆子会越干越小,因为见识的事件或事故越来越多。感觉挺奇怪,许多都是即使有风险的或者是会留下追索证据的事也敢做。

6)贷款风控流程的薄弱。5亿元骗贷案里,现场尽调都没做,只有支行信贷部员工网络搜索的资料,假财报,加上总部评审就通过了,这风控流程实在弱爆了,能跟2000年之前的中国银行业有一拼。现在国内的银行早就不可能这样单线操作了,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是两个部门的,都要现场尽调。风险经理得为坏账负责,哪会这么不要命地随便放款。

7)客户集中度的问题。5亿元骗贷案,对大阪西支行的影响可以大到够换支行长,对西大阪钢铁的上下游就直接破产了。同一条产业链上核心客户的风险太集中,没有一定的分散就会出现整条产业链一起倒闭。说的还就是钢铁和钢贸,呵呵。

8)贷款指标的压力。大阪西支行还差5亿元贷款任务,也是为了市场占有率,要突击放款;京桥支行因为总行要接受金融厅检查而停贷。确实这种考评非常SB,但是基本上国内银行也是这么干的。所有以规模为指标,而不是以风险调整后利润这类指标为KPI的公司都是管理层导向而非股东导向的。

9)部下的功劳被上司占有,上司的失败是部下的责任。基本上哪里都是这样的,这个是人性,改变人性是没啥戏的,所以需要有更合理的流程。随着工作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业务操作情况的如实记录也越来越好,很多内部操作都在网上完成了,省去一些线下那些讲不清楚的麻烦。

10)黑田非要整半泽,这个有点难以理解。再怎么个人怨恨,要用公开的手段整,中间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法解释。国税局与银行对债务的追偿顺序,东田企业破产与个人破产的资产边界,金融厅对不良贷款的认定规则,对银行坏账准备金计提的规则,等等。

11)在银行,人事就是一切。其实大企业很多都是这样吧。人事可以量化,又不能全部量化。呆板的量化会出现像灌水论文那样的问题,银行业要造出财报利润来还是不太难的。靠人事部门的提拔又有内部营销和派别争斗的空间。这个其实还是激励约束机制。大企业部、投行部这类员工占主要地位的部门,激励约束机制是整个公司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怎么样是好的机制?能有效激励员工为公司创造长期经济利润,同时约束员工不做损害公司实质利益的事。不同公司的机制可能不同,只要有这个效果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