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自觉成就一切
361500000023

第23章 拒绝拖延,学会高效复命 (2)

对于及时复命,刘光起在《A管理模式》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四小时复命制:对任何命令,不管完成与否,受令人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下令人复命;完成任务后,受令人要及时向下令人复命。如果受令人在执行任务时发现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或阻力,无法按时、按标准完成规定的任务,那么他也要立即向下令者复命,并讲明不能完成任务的原因。下令人根据情况撤销原命令或更改命令的内容,复命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四小时。

四小时复命制符合了古语“今日事,今日毕”,就是一件事不能无限制地拖延。四小时复命制并不是指四小时内完成任务,而是当领导布置一项工作时,下属若不提出异议,那么他就要按时完成,并在完成工作的四小时内给予领导答复。若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那么下属应在四小时内汇报;若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那么下属也应在四小时内向上级汇报,以便领导及时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协助下属克服困难,从而使工作顺利完成,不能在没按时完成工作时再提出种种理由,否则就违背了四小时复命制。

四小时复命制,反映的是一个职业化员工的修养,它是提高落实责任的能力的一种有效工具。

接到新的工作任务,我们先要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然后马上行动,高效复命。拥有强烈的复命意识和行动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职场中,处处都有成功的机会,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时时坚守四小时复命制,让高效复命意识牵引我们的行为,并全力以赴去实现我们心中的梦,那么我们就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最佳的工作完成期是昨天

工作时,对目标的坚持、时间的控制等做得不到位,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如果拖延已开始影响工作的质量,那么它就会蜕变成一种自我耽误的形式。当你肆意拖延某个项目,你就为自我耽误打下了基础。找再多的巧妙借口,或故意去忙些不重要的杂事来逃避某项任务,只能让你在这种坏习惯中愈陷愈深。

今日不把工作任务完成,任务就会积累起来,而积累就会拖延,拖延必然会导致堕落、颓废。

在工作中,我们应当为每件任务设定最后期限。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限定,就如同开了一张空头支票,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把它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只有懂得用时间来给自己施加压力,我们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一个追求高效能的人,会为自己制定每日的工作时间进度表,把每件事情都记下来,分清轻重缓急,定下最后的完成期限。这样做了以后,每天他都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努力执行,他就一定会出结果。

在这方面,海尔公司“日日清”的目标管理实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海尔在实践中,建立了一个每人每天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清理、检查的日日清控制系统。案头文件,急办的、缓办的、一般性材料,都摆放得有条有理、井然有序,而且下班后,椅子都放得整整齐齐的。

海尔的日日清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日事日毕”,即对于当天发生的各种问题(异常现象),要在当天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问题积累,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如工人使用的“3E”卡,就是用来记录每个人每天对每件事的日清过程和结果的;二是“日清日高”,即要不断改善、不断提高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求员工“坚持每天提高1%”,这样,70后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高一倍。

对海尔的客服人员来说,客户对任何员工提出的任何要求,无论是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作责任人都必须在客户提出的当天给予答复,与客户就工作细节协商一致,然后毫不走样地按照协商的具体要求办理,办好后必须及时反馈给客户。如果遇到客户抱怨、投诉时,工作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加以解决,当自己不能解决时要及时汇报。

对于一个高效能人士来说,最佳的工作完成期永远是昨天。比尔·盖茨说过这样的话:“过去,只有适者能够生存;今天,只有最快处理完事务的人能够生存。”

只有做事高效的人能挤出时间来完成更多的事,这也是帕金森定律所揭示的内容之一。帕金森定律认为,低效的工作会占满所有的时间。

避免帕金森定律产生作用的办法似乎很明显:为某一工作定出较短的时间,也就是说,不要把工作战线拉得太长,而要尽快完成各项任务——当然,必须保证工作质量。如果不这样做,那么你在对待那些困难的或者轻松的工作时就会产生惰性,因为没有期限或者期限较长。如果你只是从工作而不是从可用的时间上去想,那么你就会陷入一种过度追求完美的困境之中。你会巨细不分,而且还安慰自己说你已经把某项(实际上是次要的)工作做得很完美了,这样,结果只能是主要的目标落空了。

某公司老板要赴国外公干,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说。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忙得头晕眼花,要把他所需要的各种物件都准备妥当,包括演讲稿在内。

在老板出国的那天早晨,各部门主管都来送机。有人问其中一个部门主管:“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对方睁着惺忪的睡眼,道:“今早只睡4小时,实在熬不住就睡了。反正我负责的文件是用英文撰写的,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也不可能复读一遍。等他上飞机后,我回公司去把文件打好,然后再用电子邮件传去就可以了。”

谁知,老板驾到后,第一件事就问这位主管:“你负责预备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呢?”

这位主管按他的想法回答了老板。老板闻言,脸色大变:“怎么会这样?我已计划好利用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别白白白浪费坐飞机的时间。”闻言,这位主管的脸色一片惨白。

一个高效能人士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自作聪明地设计工作期限,不会把工作的完成期限按照自己的计划往后延,他会牢记工作期限,并清晰地明白,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是昨天。

在竞争激烈的公司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奉行“把工作完成在昨天”的工作理念。一个总能在昨天完成工作的人,永远是一个高效能的工作者。

高效者极少是不准时的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准时更能节省你和他人的时间。许多人因为不准时,失去了很多赚钱的机会。

博恩·崔西博士曾说,一个人有两个要素,那就是能力和准时,前者往往是后者所结的果实。真正的高效者,极少是不准时的。事事准时者,不仅能增加自身的可信赖感,而且在无形中还增多了自己的时间。

文森是一家电脑科技公司的业务员。有一次,在他的再三努力下,一家高科技公司的主管终于给了他回音,让他在某天上午10点钟到他办公室里去,与他面谈公司装修的项目。

但文森在那天去见该主管时,比约定的时间晚了20分钟。等他到时,该主管已离开办公室,去出席一个会议了。过了几天,文森再去见该主管。该主管问他那天为什么失约,文森回答道:“呀,约翰先生,那天我在10点20分来的呢!”

“但是约定的时间是10点钟啊!”该主管提醒他。

文森辩解道:“我知道的,但是我以为迟了一二十分钟,是无关紧要的。”

该主管很严肃地说:“谁说不要紧?你要知道,准时赴约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在这件事上,你已经失去了你所向往的那笔业务,因为在当天下午,公司接洽了另一个人。你不能认为我的时间不值钱,以为等一二十分钟是不要紧的。老实告诉你,在那一二十分钟里,我还预约好两个重要的约会呢!”

文森的做法很糟糕,因为他浪费的时间太多,因为他缺乏准时做事的品德,从而失去了已经落入手中的赚钱机会。

生活好像一盘棋赛,坐在你对面的就是时间。时间抓得起来就会是金子,抓不住就会成为流水。时间给浪费者留下的是遗憾,给准时做事的人献上的是成功机。如果你一再拖延,不准时做事,大量如金子般珍贵的时间就会从你的手中白白溜掉,原本应该属于你的金钱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你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一无所获。相反,如果你说做就做,那么你就有获胜的可能。

如果你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人,那么就应当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准时完成自己的工作。正如维京公司的总裁布尼斯先生所言:“没有什么比守时更能激起一位商人的信任感,也没有哪种习惯比总是拖延更能削弱自己的声誉。”

喊多次不如自觉落实

在我们的工作中,工厂的车间、办公室的墙壁上,随处都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口号,但是,又有多少口号落实到了实际工作中呢?

喊口号与抓落实,作为做好工作的两个方面,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要想开展好一项工作,完成好一项任务,应当说,喊口号与抓落实是一个不能少的。一项新的工作开始了,张贴一些口号,悬挂一些宣传横幅,提出一些希望要求,通过一些简明扼要、富有新意、提纲挈领式的口号可以舆论引导,对人们做好工作并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解疑释惑、凝聚力量、鼓舞干劲的作用。这样的宣传口号是必要的、正当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喊好口号、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实。因为无论多么科学的决策、多么宏伟的蓝图、多么超前的战略、多么美好的设想、多么健全的制度,如果只是喊些口号,不落实到行动上,那么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只能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永远不会实现。对于喊口号与抓落实,我们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只做其一,不做其二。

有些人在安排工作时,由于急于出成绩,或急于树形象,或心情浮躁,或好大喜功等,往往只注重喊一些激动人心的口号,做一些引人注目的宣传,发一些空洞无物的指示,而对于工作落实的具体方法、关键措施、意见建设,却很少花心思、动脑筋、费精力。在口号上雷声大,在落实上雨点小,必然导致结果上的不尽如人意,以致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

有一次,希望集团总裁刘永行去一家韩国面粉企业参观。然而就是这次普通的参观,给他了很大的刺激,回国后好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眠。

这家面粉厂属于西杰集团,每天处理小麦的能力是1500吨,却只有66名雇员。一个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厂,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刘永行惊叹不已。在国内,相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日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而员工人数却高达上百人。

刘永行与这家工厂的管理层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到他们也在中国投资办过厂。当时的日处理能力为250吨,员工人数却高达155人。同样的投资人,设在中国的工厂与韩国本土生产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遥,效益自然也不会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将工厂关闭了。

两家工厂的效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刘永行特意请教这位厂长:“为什么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管理,设在中国的工厂却需要雇佣那么多员工呢?”

那位厂长回答道:“也许是因为中国人做事总是习惯说得很漂亮,落实的时候却不到位吧。”而正是这么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却让刘永行回国后彻夜难眠。他知道,当着一群中国企业家的面,那位厂长的话已经是十分客气了。

光喊口号,说漂亮话,结果生产效率却十分低下,这样的话,口号喊得响亮,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