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山西面制品加工技术
3628600000034

第34章 高粱面制品加工技术(1)

高粱,禾本科,高粱属1年生草本。秆实心,中心有髓。分蘖或分枝。叶片似玉米叶,厚而窄,被蜡粉,平滑,中脉呈白色。圆锥花序,穗形有带状和锤状两类。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等色。种子卵圆形,微扁,质黏或不黏。性喜温暖,抗旱、耐涝。高粱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食用高粱的籽粒可供食用、酿酒(高粱酒)或制饴糖。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叶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饲料;颖果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

高粱在我国栽培较广,山西是高粱主要产区之一,忻州盆地的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又是全国高粱生产较集中的地方,素称“高粱之乡”。忻州高粱的特点是粒大、颗匀、皮薄、口感好、着壳率低、营养价值高,据化验分析,含蛋白质10%以上,均优于一般高粱。

高粱籽粒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据分析,籽粒中干物质占总量的85.6%~89.2%,其中淀粉含量65.9%~77.4%,蛋白质含量8.26%~14.45%,粗脂肪2.39%~5.47%。每100g高粱米释放的热量为360kJ,仅次于玉米(362kJ),高于其他禾谷类作物。高粱作为食物历史久远,东北地区习惯将高粱籽粒碾磨去皮加工成高粱米食用,一般做成高粱米干饭或稀粥,或与豆类混合做成高粱米豆干饭或豆粥;而山西地区则习惯于将高粱籽粒加工成粉,做成花样繁多的食品,颇受群众喜爱。

一、握溜溜

握溜溜是晋中平遥、文水等地家常面食。

【原料与配方】

主料:高粱面500g。

配料:面粉500g,水600g。

【工艺流程】

和面→成型→煮制→成品

【操作要点】

①和面将面粉与高粱面同时放入盆内,用温水600g和成面团,再用手蘸水将面搅匀扎光备用。

②成型、煮制锅上火加水烧开,右手将面团撕下一块握在手中,母指折回四指缓缓回握,使面团从四个指缝中挤溜出来,呈前端稍圆,后端稍尖的条状,长1.5~7cm,流入开水锅中,挤完为止,煮熟捞出晾冷,防止粘连。

单一使用高粱面也可制作。但须加适量榆皮面或粘谷草面,制法相同。食时将握溜溜配以肉丝、葱花、蒜泥,放锅内炒制而食。亦可煮食汤面,或浇配各种荤素浇头。

【产品特点】

产品筋滑味浓,别具风味,省工省事,食用方便。

二、握片片

握片片,为晋中平遥县民间制法。制法独特,别具风味。握片片和握溜溜制法有相同之处,但形状并不相同。其关健在于4个指缝的宽度和角度要掌握适当,须有一定经验和技巧。

【原料与配方】

主料:高粱面500g。

配料:面粉(或荞麦面300g),水600g。

【工艺流程】

和面→成型→煮制→成品

【操作要点】

①和面将两种粉掺匀放入盆内,加温水和成面团,揉匀揉光,稍饧。

②成型、煮制取1/2面团,搓成直径约为4cm的圆柱型,左手执面柱上端,右手握捏下端反复握挤面团,使面从手指中缝挤出成宽约4cm的薄片状流入锅内,煮熟即成。此面宜作汤面,特别是和干饭更好,一般不作“捞面”。

【产品特点】

产品制作简易,口感软嫩。

三、铲面片

铲面片又名“铲片片”、“铲鱼鱼”,是晋中、平遥、汾阳等地的民间家常面食,制法独特,有较高的技巧性,乡土风味浓厚。

【原料与配方】

主料:红面(高粱面)350g。

配料:豆面(或荞面)150g,清水300g。

【工艺流程】

和面→成型→煮制→成品

【操作要点】

①和面将红面和豆面放入盆内,加入温水300g和成面团,揉匀揉光,盖湿洁布稍饧,然后再揉光。

②成型、煮制将面团拍成约3cm厚的大片块,贴在瓷盆边(内边)上。右手执小铁铲从上面往下铲面,每铲厚1mm左右(铲面要有一定技术),左手迅速将面片拨入开水锅内,这样逐片将面团铲完,煮熟捞出即成。

【产品特点】

产品形如柳叶,食感软韧。

四、擦片

擦片,适宜用红面、玉米面等粮食混合面制作,食时浇配荤素浇头即可。擦片床是晋中平遥,介休等地的一种特制炊具,木架中嵌有凸形铁皮,铁皮上布满约1.5cm宽的扁长孔,面擦入锅内呈小长片状。

【原料与配方】

主料:红面(高粱面)350g。

配料:白面(面粉)100g,豆面50g,温水300g。

【工艺流程】

和面→成型→煮制→成品

【操作要点】

①和面将三种面粉同时放入盆内调匀,加入温水,和成面团,揉匀揉光,盖湿洁布稍饧。

②成型、煮制将擦片床平放在开水锅沿上,左手把稳床架,右手揪拳头大一块面团放在擦床上用力反复向前推擦,将面擦入锅内,煮熟即成。

【产品特点】

产品润滑可口。

五、包皮面

包皮面,乡间亦称金裹银,在晋中吕梁、忻州等地区普遍食用。但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所用的面种和吃法也不大相同,在晋中地区的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祁县一带常吃“红面包皮”;阳泉市、盂县、平定(县)一带常吃“玉米面包皮”;而忻州市、原平县一带历来喜吃“荞面包皮”。

包皮面一般浇配各种荤素浇头食用,也可配以各种荤素配料,炒制而食,如以肉蒜炒制的“包皮面”,是原平县的传统风味小吃,味感独特,十分可口,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

【原料与配方】

主料:红面(高粱面)500g。

配料:面粉500g,水250g。

【工艺流程】

和面→成型→煮制→成品

【操作要点】

①和面将面粉放入盆内加水250g和成面团,揉匀揉光。红面另放一盆,将开水500g泼入盆内,用筷子搅匀、揉光,软硬程度要与白面团相适宜。

②成型、煮制将白面团上案揉匀按扁,包入红面团成圆球型,再按扁,用擀面杖擀成约04cm厚的大片,再用刀划成16cm宽的长条,切成约04cm宽的竹帘棍粗细,投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

【产品特点】

产品红白相映,润滑可口。

六、煮鱼鱼(煮面鱼)

煮鱼鱼是晋中、忻州粮食产区的一种民间食法,又名煮圪斗,乡土风味浓厚食时浇以各种荤素菜浇头,亦可焖、炒而食。

【原料与配方】

主料:红面(高粱面)300g。

配料:荞麦面200g,水300g。

【工艺流程】

和面→成型→煮制→成品

【操作要点】

①和面将两种面放入盆内搅匀,加入温水300g,和成面团,揉匀后饧15min,然后再揉匀揉光。

②成型、煮制揪一块面团搓成细长条,右手掐一小剂(约2g)在案上控成5cm的小圆条(或用双手手心搓压),再按扁成柳叶状两头尖的小面鱼,直至将面团搓完。下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

【产品特点】

产品筋、滑、利口。

七、腾圪斗

腾圪斗,是晋中、平遥、介休一带的民间家常食品。

【原料与配方】

主料:高粱面500g。

配料:水5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