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母亲
亲爱的好母亲:
我希望你收到这几行字时身体很好,我非常焦虑地期待着你的消息。你的情况怎样?洛特怎么样?家里情况怎么样?——我近来好些了,我的眼睛完全好了。只是我脸上的麻痹症还在,但一点不庝了。——可惜我的妻子已经病了十天,直到此刻她才鼓起勇气出门。另外,这里非常冷,可怕的冷意还没有完全消逝。
我的生活很平静,谨慎,我满怀希望。谢天谢地!没有发生什么新鲜事儿——我已经属于那类事情原样不变就感到满意的人。对于任何变化和喧闹,我都感到厌恶,从这里你可看出,我已经老了。大约六个月了,我一直感到精神十分疲惫,正像百岁老人维罗尼卡所说:“……思想正在萎缩!”——不过,这是暂时现象,我心里清楚,这是极度激动的后果,因为这八年我都是在兴奋的情绪中度过的。
我的妻子品行很好。她是个正派、诚实的人,没有一点儿虚假和恶意。可惜她是个暴性子,情绪忽晴忽雨。她有时让我恼火,不利我的健康。——我始终从心底里喜欢她,她一直是我最深切的毕生之所需。——可是这种情况终究会结束,现在我怀着恐惧的心情看见这个时刻正在到来。到那时,我只会感到让人情绪压抑的重负,而不会感到使人轻松的同情。在另外一些时候,担心我死后妻子孤苦伶仃的恐惧心理折磨我,因为她像三岁孩子那样毫无涉世经验,一筹莫展。——亲爱的母亲,你看到,我的痛苦归根结底是些疑神疑鬼的怪想法,绝大部分是这种怪想法!——这个春天怎么过,我已作出决定,我要到巴黎近郊的农村去,而不去浴场。——虽然我的经济状况相当不错,但是到近郊农村比旅行对他们更为有益。比利牛斯之行及其随后的旅行把我搞垮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费了很大的劲才又稍稍缓过气来。
今天就写到这里,向小洛特和她的小鬼问好。我每天都和妻子谈论你们,她很想见你们大家。替我向新郎新娘致意,他们的婚礼定在什么时候?
我脖子上的发绳很合适,一点不让我觉得疼痛。
你顺从的儿子涅
1842年3月8日,巴黎
海涅小传
海涅(1797—1856),德国著名抒情持人,代表作有《青春的苦恼》、《还乡集》、《北海采》等组诗,出身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萨荪·海涅经营呢绒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母亲贝蒂·海涅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生性贤淑,富有教养,喜好文艺。在她的影响下,诗人早早地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十五岁还在念中学时就写了第一首诗,可是他却不得不遵从父命走上经商的道路,十八岁时去法兰克福的一家银行当见习生,第二年又转到他叔父所罗门·海涅在汉堡开的银行里继续实习。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仅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屈辱府邸》一诗便反映他当时的经历),更饱受恋爱和失恋的痛苦折磨,因为他竟不顾门第悬殊,痴心地爱上了堂妹阿玛莉——一位他在诗里形容“笑脸迎人,胸存诡诈”的娇小姐。
1819年秋,因为前一年在叔父资助下兴办的哈利·海涅纺织品公司经营失败,同时在杜塞尔多夫做生意的父亲也破了产。年轻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经商的兴趣和勇气,遂接受叔父的建议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准备将来做一名律师,然而从小爱好文艺的他无心研究法学,却常去听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的文学课。
施勒格尔是德国浪漫派的杰出理论家、语言学家和莎士比亚翻译家,海涅视他为自己“伟大的导师”,早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他的鼓励和指导。除此而外,从浪漫派诗人阿尔尼姆和勃伦塔诺整理出版的德国民歌集《男童的奇异号角》中,从乌兰特和威廉·米勒等浪漫派诗人的作品中,年轻的诗人获得了不少启迪,汲取了很多营养;他崇拜歌德,并遵照“导师”施勒格尔的建议老老实实地读了歌德的作品;他把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引为知己,不只把拜伦的诗歌翻译成德文,还模仿拜伦的衣着风度,在创作上接受拜伦的影响,以致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度被称做“德国的拜伦”。后来,1846年,在为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所做的序里,海涅总结自己与浪漫派的关系道:“……我曾在浪漫派之中度过我的最愉快的青年时代,最后却把我的老师痛击了一顿……”因为他在1833年写成的《论浪漫派》中,已对这个包括自己“导师”施勒格尔在内的派别做了严厉的批评。
1920年秋天,海涅转学到了哥廷根大学。跟在波恩时一样,他无心学业,却常参加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后因与一个同学决斗受到停学处分,不得已于第二年再转到柏林大学。在柏林期间,海涅不但有机会听黑格尔讲课,了解了当时哲学所关注的所有问题,对辩证法有了初步的掌握,还经常出入当地的一些文学沙龙,结识了法恩哈根·封·恩泽夫妇以及沙密索、福凯等不少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大大地开阔了眼界,为日后成为一个思想深邃、敏捷的评论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他还参加犹太人社团的文化和政治活动,表现出了对社会正义事业以及犹太人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1824年,诗人重返哥廷根大学,坚持学习到第二年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的学位。
随着阅历的增长,见识的提高,海涅的文学创作也开始走向成熟,不但题材和体裁变得丰富多彩了,思想也更加深刻。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海涅事实上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游记的写作上,在1821至1830年期间,海涅曾到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旅行。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次年又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他把早期抒情诗汇集在一起出版,题名《歌集》,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海涅这个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大多抒写他个人的经历、感受、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前往巴黎。在这儿他结识了大仲马、贝朗瑞、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并与空想主义者圣西门的信徒交往,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这时期他写了《论德国的宗教和历史》和《论浪漫派》两本著作。为了和激进派诗人内容空洞的“倾向诗”进行斗争,他写了长诗《阿塔·特罗尔,一个仲夏夜的梦》。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结识。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他发表了《新诗集》,其中包括一部分以《时代的诗》命名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1848年革命前夕时代的最强音。
海涅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忍受瘫痪的痛苦,在“床褥墓穴”用口授方式创作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包括《罗曼采罗》、《1853至1854年诗集》和一些遗诗。这些中虽有悲愤忧郁之作,但大多数仍充满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具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葬于蒙马特公墓。
妙对讥讽
一天晚上,一个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了他在环球旅行中所发现的一个小岛。
他对海涅揶揄地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什么现象?”海涅问道。
旅行家冷冷地笑了笑,恶意地讽刺说:“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是犹太人)!”
海涅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和你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了!”
海涅的墓志铭
诗人海涅死后葬于巴黎蒙马特尔公墓,在那儿,人们看到其墓碑上刻着的是海涅自己作于1835年的《何处》。
何处是疲倦的流浪者/最后的安息之地?是那南国的棕榈树下,还是莱茵河畔的菩提树底?我将在何处的沙漠中,由陌生人掩埋尸骨?还是在荒凉的海岸上,获得我最后的归宿?随它去吧!无论何处,主的蓝天永远把我环抱,那悬挂夜空的万点繁星,将永远在我坟头闪耀。
海涅作品精选
在我的泪水里面
在我的泪水里面,有许多鲜花怒放,而我的唉声叹气,变成夜莺的合唱。如果你爱我,姑娘,我把花全部奉赠,而且在你的窗前,发出夜莺的歌声。
五月已来到人间
五月已来到人间,花木都欣欣向荣,那蔷薇色的云彩/飘过蔚蓝的天空。从高枝茂叶丛中/传来夜莺的歌唱,在那绿苜蓿之中/跳着白色的羔羊。我不能唱,不能跳,病倒在芳草丛中;听到远处的音响,我做着莫名的梦。
我又走上从前的旧路
我又走上从前的旧路,那非常熟悉的胡同;我走过我恋人的家门,却已是人去楼空。街道尽是那样狭窄!石子路令人难忍!房子像倒到我的头上!我尽力拔足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