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3675700000036

第36章 海上传奇(3)

在此之前,贾樟柯已经拍摄完久负盛名的老城厢和豫园、湖心亭。十六铺老城厢一线,作为上海最老的城区,还保留有上海开埠之初的历史印记。从老城厢到十六铺沿江,正是上海城的发祥地,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古迹遗存。贾樟柯单拍当年杜月笙在黄浦江的仓库就拍了三天之久。

豫园和湖心亭这两个地方是包括当年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在内的导演拍摄上海的必去之处。贾樟柯说:“1972年,安东尼奥尼的《中国》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豫园的茶楼,气氛非常好。从吃能小窥城市的文化。”他希望能够将当代的湖心亭与197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湖心亭剪辑在一起,接下来贾樟柯带领摄制组进驻苏州河沿岸和杨浦区的工厂。长兴岛、江南造船厂、金山石化,这些地方都是拍摄地点。“还有上海天厨味精,这家老字号于1926年、1930年、1933年三次获得世博会大奖,更重要的是,天厨味精见证了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崛起,记录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样的拍摄对象,我们是不会错过的。”贾樟柯说。“我们还会去新疆、西安拍摄‘上海知青’。”“上海无处不在,我们会寻找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上海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贾樟柯有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上海在我的眼里变成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空间:不仅是浦江两岸的这块土地,应该说有上海人的地方就是上海。”于是贾樟柯和《上海传奇》剧组去了香港、台北,这样三个城市的上海人共同讲述了剧变时代的城市命运。在港台采访中,最后被采访人都会提到世博会。无论是曾经“聂家花园”里面的小姐,还是政治家的后代,就连普通的台湾老兵都表示2010年世博会要回去看看,世博会已经形成一种凝聚力,它将是一个仪式,一个代表上海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会的命名礼。

《上海传奇》首次采用最新数码机器Red One与传统胶片结合的方法,以呈现出上海的最佳质感。据摄影师余力为介绍:“《上海传奇》用三机拍摄,力求完美呈现出上海的空间气氛与建筑特点,我们到秋季和来年年初还会再次来到上海,重复拍摄同样的场景,以呈现出季节差异下的上海之美。”

04 访到上海大亨杜月笙长女杜美如

历时七个月之久,贾樟柯的史诗巨片《上海传奇》剧组已纵横上海、香港、台北三地,访问了60多位不同年龄层的上海人,这当中不仅有94岁的长者,更有年轻的一代;有四大家族、三大文人、上海解放前夕最后一任代理市长的后人,以及解放上海的功臣(如“战上海”的老营长、播出“上海解放”第一声的老播音员)乃至劳动模范,他们首次在大银幕上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记忆中蕴含了奇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神奇的上海。”贾樟柯说。

到2010年2月,剧组重新回到上海,贾樟柯将镜头对准了苦寻而得的上海大亨杜月笙的长女杜美如。

爱说爱笑的杜美如出生于1930年,是杜月笙与京剧名伶姚玉兰所生,她与父亲相处的主要时光是在抗战期间及杜月笙于1949客居香港之后。在采访中,她首先表示父亲的声名是“时势造英雄”,并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杜月笙故事。2009年9月,贾樟柯就拜托港台朋友寻找杜美如,得知杜女士客居中东安曼,剧组还委托外事部门办理了去约旦的手续,想拉队去中东拍摄,最终因为手续问题未能成行。贾樟柯也想找半岛电视台的朋友代为访问,但采访只能用英文或阿拉伯文完成,最后商定待杜美如2010年返沪过春节时再进行拍摄。2月上旬,剧组收到消息,杜美如女士已经抵达上海,于是《上海传奇》剧组紧急集结。

贾樟柯表示,杜月笙与上海密不可分,有关他的种种传闻不绝于耳。这几年随着国内环境的开放,杜月笙抗战期间的作为和1949年前后的选择,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他称,非常感谢杜美如女士愿意亲自出镜为我们讲述她眼中的父亲,这有助于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杜月笙自20世纪20年代成为青帮重要人物,40年代时投身抗战地下工作,抗战胜利后又晋升为政治人物。虽然杜月笙并未受过严谨的教育,却在十里洋场里创造了人生奇迹。从传统帮会组织向现代金融系统转型,到抗战时出钱出力,杜月笙的人生过程代表了整个旧上海的生死沉浮,如果《上海传奇》中没有他的段落,很难令人信服。“非常感谢杜美如女士愿意亲自出镜为我们讲述她眼中的父亲,这有助于我们还原真实的历史。”

而杜美如也在拍摄完毕后,连声惊叹贾樟柯对杜月笙的了解和对上海掌故的熟知。问及影片进度,贾樟柯表示《上海传奇》投资金额充足,每当有新的人物线索或重要的突发事件出现,都能够有足够的财力奔赴两岸三地进行拍摄,这让他有非常大的责任感。至于影片的特点他不愿多透露,只说影片一改其以往长镜头的风格,将展现出爱森斯坦电影的美学,而这种气质跟上海这座城市所具有的创伤与历史感能够契合。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雍和为这次见面穿针引线,他的“快门快语”直击了贾樟柯采访杜美如的特殊情形:

上周五晚,有个陌生电话来,说是上影集团的。贾樟柯拍《上海传奇》,要拍杜月笙千金杜美如,但无法找到她,对方很急:“贾导还记得是你拍的冯小刚与杜美如见面的照片。听说杜回沪了,拜托你找到她,千万千万帮忙!”

我打电话,杜女士那头呱啦生脆:“闲话一句!但我礼拜一就到台湾去,礼拜天好?”想让杜女士改日再走,但行程已定。贾樟柯当机立断,第二天一早从北京飞来,助手、摄影、录音、灯光、场记、剧务等一大帮人,一天内在上海集结而成。

拍摄,选在新锦江对门一家小饭店内,堂口不大,但居高临下,窗口可见街景。贾导腼腆,显得恭恭敬敬,而杜女士是性情中人,风风火火:“我平常不看电影,不晓得你这么有名,年纪轻轻就在全世界得大奖,为中国人争光,真了不起!”

稍后,上影的人请我到新锦江喝咖啡,这意思是要请我走。贾导忙挡:“没关系!别串镜头,手机开震动就行。”这句话,杜女士听到了,对我眨了眨眼睛。实拍开始,贾导胸有成竹,盯着监视器,偶尔发出“卡”等指令,威势十足。我也识相,只在空当中咔嚓,绝不在忙中添乱。听杜月笙千金讲上海滩过去的事情,看贾樟柯拍《上海传奇》电影,真的很过瘾。

临走,贾导帮杜女士套上大衣,护送出门,分手时还特地向我致谢,并送我书和DVD,签上大名。

路上,杜女士对我轻轻一语:“侬差点就喝了一个下午的咖啡,哈哈!贾樟柯有情有义,有本事没脾气,是个做大事体的人……”【注:雍和:《贾樟柯与杜月笙的女儿》,2010年2月5日《新民晚报》。】

下面是贾樟柯采访杜美如的实录:

贾樟柯: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些年国内开放了很多,也比较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您的父亲杜月笙。有关您父亲的传记也出版了很多种,我们特别希望您能为我们谈谈您眼中的杜先生。

杜美如:我父亲出生在浦东高桥,家里很穷很穷,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六岁的时候他母亲为他生了个妹妹,产后就死了,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他们用席子把她卷起来,拿烂泥土把她埋一埋,后来这里长了一棵树。那棵树整个把那个席子连人都包起来了,所以风水先生说,这个风水好啊。他成了孤儿,万墨林的爸爸带他。他真是调皮,也不听话,常惹事惹祸,也不好好念书,出去跟那些小孩一块玩,他就说:这些孩子都是他的喽啰们。他说:我做瘪三也要做瘪三头。有一天,不知道他闯了什么祸,万墨林的爸爸把他绑到树上打他,后来万墨林的爸爸就走了,他那些喽啰们都来了,把他从树上放下来,放下来之后,他就逃到浦西去了,开始了流浪的生涯。

他走的时候跟自己的喽啰们说:我不好,就不回来。后来他好了回去,带了好多东西要给万墨林的爸爸,万墨林的爸爸躲起来,怕死他了,以为他要去跟他算老账呢。结果他就把他请出来,他说我要给你磕个头,他说你不打我,我不会有今天,大家就很开心。

贾樟柯:我们知道,您父亲和戴笠非常要好,您小时候见过他吗?

杜美如:我知道的戴伯伯,戴老板,是在抗战胜利以后,他偶尔来看我父亲。哎呦,一个电话打来了,所有的人都得关起门来,他见我父亲,我们都得呆在屋里,不能出来的。有一天他问:你的女儿怎么样?我父亲把我叫出去了。我看见他,我真是抖啊,他那两个眼睛,眼珠子都是黑的,像水一样的,好像一看就看到后脑勺,很害怕的。他杀气好重。后来,我叫他一声戴伯伯。他说你好吗,你在哪念书呀?他就问这些话。然后,我说了一声“我很好”就赶紧跑开了。

他要来看我父亲,旁边不能有一个佣人,都得走开。他来如果正好赶上我父亲抽鸦片烟,他穿袍子,大家就要帮他闻袖子,有没有烟味,让我们给他喷香水。佣人把鸦片烟具搁到床底下藏起来,躲进屋里。我父亲用湿毛巾擦脸,擦到没有鸦片烟味道。因为戴伯伯要管他的,他会说:你怎么又抽烟啦?

他也怕我父亲,我父亲也怕他。很奇怪的两个人,他的个性太强了。

等到他过世,我父亲听到这个消息,精神分裂症了,一下子不认识人了。我们住七层楼,他拉开窗子就往下跳。他很伤心,他说:完了,完了,完了!

那个时候大家决定走了,要撤退了,要撤到香港。我父亲是5月27号坐“海燕”号轮船走的,从上海往吴淞口外开,他看见岸上的申星纱厂,他说:想都没想得到,我杜月笙今天会离开上海?

他说他母亲在申星纱厂里头当过女工,一个月就赚两毛钱。船离上海越来越远,四周白茫茫一片,一路上他再也没有说话了。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是万众瞩目的盛会,成为世界聚焦的中心。我们的主人公贾樟柯是这样寄语世博会的:

奥运会的竞技性、戏剧性形成了公众的吸引力,但世博会向人们提供想象和展望的无限空间,带领人们走向未来。对于一个导演而言,世博会发挥的空间更大、更自由,《上海传奇》不仅讲述历史,更重要的也是为了指向未来。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所呈现的将是人类科技,万国智慧。世博会描绘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它是指向未来的。我们的电影《上海传奇》是指向过去的。很久以来,国人的注意力都聚焦眼前的现实,追逐现实的际遇,不顾及过去也不展望未来。上海世博会将给我们这样的机遇,在此全球瞩目的时刻,我们将变为一个珍惜过去、抓紧现在、放眼未来的民族,这不仅是上海的魔术,更是中国的奇迹。世博会已经形成一种凝聚力,它将是一个仪式,一个代表上海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会的命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