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3676400000014

第14章 演讲(1)

1.我们时代的思想责任与尊严———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2008级研究生入学发言

我不知道你们来自哪里,但我知道你们是怀着各种梦想来到了这所美丽的大学,它带给你们内心无比的荣耀和喜悦。也许几年以后,我不知道你们将到哪里去,但我相信你们将把这份荣耀和光荣带到很遥远的地方,多年以后我们之间在内心深处便孕育了一对很温暖的词汇:母校和校友。《新约全书·约翰福音》中,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掉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我很欣赏这个比喻。同样,思想如果不能传播开来,就如同种子不死。

1.1 生活: 自立的表达

生活是一个被严重误读的词汇,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称拥有生活的。我们可以把生活拆分为两部分,即生与活。所谓的生,仅指维持个体生命的简单再生产(包括满足最低要求的生存条件),而活是要讲究品位的(如名牌、格调、时尚、优雅等),市面上所谓的“小资情调”等就是活的一种方式和姿态,也是活的一种标度。在研究生期间,我们只能维持在生的阶段上,而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投向活的部分。德国哲学家舍勒曾说,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只有两个:爱和恨。这可以看作是宏观层面上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那么从某个具体生命的微观层面来讲,它的动力机制就是追求由生到活的转变,最后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今天,我们应该在研究生期间尝试或者体验生的艰难与伟大,以便我们时刻在内心中对生存保持虔诚的尊重。诗人荷尔德林在一首诗歌中写道:“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人把劳绩和栖居联系起来,恰恰暗示在把人拉向大地的过程中,劳绩让人的本质得以呈现或敞开,由此我们才有资格谈诗意栖居的生活。

1.2 学问: 自信的实现

学问也是一个很模糊的词汇,它以名词的形式存在。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学问,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吗?显然不完全是这样的。其实,这是过程省略的结果。什么叫作有学问?记得一首英文老歌中曾经唱道:“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叫男人?”我很喜欢这个句式,那么我们把关键词替换一下:一个人要读多少书才能被称作有学问?其实,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在我看来,学问是一种努力固态化的结果。用经济学上的术语讲就是边际收益为零的状态,即不需要再学习或者无力再学习时的一种状态。它最初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动词形式的“问学”,即边问边学。经过多年的修炼以后,突然有一天人们会说,这个人真有学问。至于要等多久,没有人会知道。这要看个人的努力、天赋以及机遇。今天你们有幸来读研究生,那么就要踏踏实实地边问边学,这是千百年的经验。否则我们来学校干什么,还不如在家自学。在经由“问学”到“学问”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艰辛还能体味到一种愉悦,这不是一般的快乐可以比较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2500年前的孔子曾形象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由学问带来的愉悦是多么地强烈。另外,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也是这个意思。同时,学问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南宋文天祥曾说“辛苦遭逢起一经”,我是深有同感的。那么如何通达学问呢?一个具体建议是:首先,多读书,做成计划每天读20页书,假如每本书按300页计算,一年下来就有24本书,那么两年下来就有50本书,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读到100本专业书就可以成为专业人员;其次,读经典,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既可以节省选择的时间,又可以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功力,谁读谁知道;第三,写感想,把每一次阅读中灵光闪现的思路记录下来,然后整理、分析,坚持下来就会有所收获。为了做到这三点,能够给大家的建议就是:男人(女人)要对自己狠一点。

1.3 理想: 自尊的敞开

今天谈到理想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它经常被人们视作高不可攀,或者不食人间烟火。实际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怎么可以没有想法呢?在我看来,所谓的理想就是指合理的想法。人的想法有很多,如梦想、幻想、妄想等,人们为什么把这其中的很多想法排除掉了呢?因为它们不切合实际,只有那些合理的想法才被我们保留,这些想法就是所谓的理想。理想的存在关乎自尊的敞开,而自尊与自我实现有直接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可以说自己有了自我实现的体验。理想(idealism)在英文中与唯心论是同一个词汇,可知理想是发自内心的。理想具有乌托邦的作用,而乌托邦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超越是可能的,否则,谈什么超越。

生活、学问、理想,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理想为我们设定了一个前进的高度和目标,它也是自尊的敞开(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非常尊重有理想的人);由问学到学问的转变,恰恰是在理想的界限之内实现的,这个阶段的完成,让我们有机会在个体层面实现由生的阶段向活的阶段的转变,最后达到享受生活。在研究生期间,如果我们能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那将来肯定会在社会中谋得一个不错的位置,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体面的、有品位、有目标的人。那么是否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呢?显然是不够的,前三条仅仅保证了个体目标的实现,而没有彰显出作为人文学者对人类做出贡献的意向,这是不圆满的。因此,我们中有一些人会在这个基础上主动上升到对思想的追求,思想是稀缺的,也是昂贵的。

1.4 我们时代的思想责任与尊严

很多文科研究生毕业时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研究生期间没有学到什么,相对其他学科的学生来说,感觉有些不自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我看来,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学会思想。没有思想就导致所学的东西总是浮在表面,与我们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无法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血脉。文科的境界就是学会思想,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不会思想。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说过一句让所有中国人感到汗颜的话:“所有精神的东西,都与中国人无关。”虽然我不愿意接受这个判词,但它是真实的写照。之所以如此,可能原因众多,但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能够思想。那么什么是思想呢?思想就是去蔽并发现存在的本质的过程。人作为被抛入这个世界中的存在者,以此在的方式在时间性中生存。然而这种生存是被社会、文化等因素严重污染的,按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处于一种不可认识的被遮蔽状态。思想的作用就是拨开这些遮蔽,使此在的存在变为一种澄明状态。也许人都愿意思想,其实却不能思想。惟当我们喜欢那个本身有待思虑的东西时,我们才能够思想。学习思想,我们的做法就是去关注有待思虑的东西。

之所以强调思想的重要性,是因为思想是使我们的精神达到一个高度的保证,它带来的荣誉为我们开启了一种活的深度。同时,它也是一种拯救,即让本质呈现。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没有鲁迅,我们民族的思想高度还有多高?这种高度给我们每个中国人带来了无比的荣誉,而鲁迅的存在,让我们有了衡量思想深度的坐标。再举一个例子,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暗示了什么?在我看来至少暗示了两种意思:其一,我们要审视生活中的什么因素?换言之,什么是生活中值得我们去审视的?回到前面的分析,我们应该审视的东西其实集中在活的部分,而不是生的部分,因为在生的层面,人与动物的需求没有什么分别,而恰恰是活的部分,蕴涵了理性、真理、审美、公平、正义等有关存在与秩序的因素,这才是我们审视生活的深层原因所在。其二,通过审视,我们能够发现已经被我们丢失的活的意义。

康德在18世纪末曾说:“这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之所以需要启蒙,是因为通过批判,我们才能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从而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那么该如何界定我们的时代?我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无思的喧嚣时代,在杂音环绕中,我们丢失了生活的意义和秩序,我们被迫习惯了胸大无脑的时尚,也习惯了脑萎缩后的麻木与冷漠,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这些人文学者去重新发现与找回的。不要小瞧这种努力,即便最微小的思想也是思想,或许它只是暗夜里的一点烛光,但那也是启明,当所有这些微弱的烛光汇聚起来的时候,就点亮了我们的命运,还有孤独的国家。只有经过无数思想铁锤敲打过的社会才是值得向往的。我不喜欢猪的哲学,我更喜欢那些去刺痛懒惰水牛的牛虻哲学。也许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守护与捍卫的———我们时代的思想责任和尊严。

通过接下来几年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思想,并能够有效地思想,真正担负起思想的责任与尊严,把思想的利器打磨得锋利无比,到那时母校将与你们共享这份荣耀。记住: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在这个悖论中,我们一次次在思想中飞翔!

最后,祝大家好运!谢谢!

(20080901)

2.饯行:理想主义终结年代的“七种兵器”———行政学院200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

如果天空不死,六月是一个燃烧着欲望并渴望远行的季节,我们渴望用残存的理想,去丈量脚下贫瘠而瘦弱的大地。同时,六月的校园也是一个伤感的地方,而所谓的伤感在我看来更应该是感伤,感到内心的伤痛。此痛何来呢?缘于告别。其实告别是一种内伤,坦率地说,我不习惯告别,而我们又不得不每天都面临着告别。这是存在者注定的命运。此刻,我不想过多地纠缠于那种“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的氛围,我想与大家谈一点远方的话题。远方不仅是空间的概念,更是一种时间的概念。从空间角度来说,远方代表了未曾经历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异域,异域满足了我们对未知充满的天生好奇。从时间角度来说,我们不熟悉时间,我们对时间无法形成概念,而所有无法形成概念的事物总是让人着迷的,比如美就是一个无法概念化的事物,所以我们对美总是喋喋不休。而时间是比美更神秘的事物,所以对远方的渴望其实就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们对未来有一种宗教般的虔信,这是人这种动物所独有的一种心理预设。所以,我今天的饯行辞与未来有关。为了让未来变得稍微可以把握一些,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而这些准备就是我这里所说的兵器。中国古时候,徒弟学成武艺准备下山之前,师傅总是要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宝刀或者盔甲赠予徒弟,希望徒弟们能够光大师门,匡扶正义,那是一种嘱托。怀着同样的心情,今天我送给你们七种兵器(兵器有很多,这七种足矣),希望你们也能够取得成功并为母校的未来增光。

第一种兵器:真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力量是永恒的,那就是真理,它与存在本身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的本质与人的自由有关。我们的文化对真理是陌生的,因此,我没有权利要求大家捍卫真理,但至少我们应该热爱真理。刚刚去世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曾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建议大家从网上看看哈佛大学的校训,它的主题词就是“真理”,从中不难发现中外大学存在差距的真实原因。

第二种兵器:爱与自信。所谓爱,按照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说法,就是与喜欢的事物相结合。之所以强调爱,是因为我们不习惯或者不会爱,舍勒曾说,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有两种———爱与恨,而人类出于本能更习惯去恨,这是一种否定性的力量,这恰恰是文明试图加以克服的,也是我们受教育的深层原因。在自然界中,水是最柔软的,但也是最有力量的。真正的力量都是缓慢而持久的。在人类生活中,爱是最温暖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最有力量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爱。爱使我们变得宽厚与平和,拥有这种心态的人是幸福的。所谓自信是你与世界对视时的眼光与角度,目光的漂移与躲避,以及仰视与俯视都是不自信的表现,我们需要的是平视与平静。唐朝诗人李白有一句诗写得非常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就是自信,我非常喜欢老李同志笑傲江湖的一襟豪情。但是自信与自负是有区别的,自信的基础就是有真才实学,所以大家不要忘了李白还有如下两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自信是有条件的。

第三种兵器:遵守诺言。在康德那里,禁止假承诺是对他人的完全义务,这是没有任何活动空间的。之所以把遵守诺言当作一种兵器,是由于它是一个人行走江湖的名片,也是铁打的招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遵守诺言的行为降低了交易成本与监督成本,从而使理性人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它是符合理性人的经济原则的。

以上三种武器都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修为,而私人领域与个体的劳动有关,它的厚重与否直接决定了你的品位与风格。我们所谓的气质,只是这些内涵的少量外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