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3677300000020

第20章 大明天下——与西方平起平坐(1)

1.“乞丐皇帝”

朱元璋在南征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1368年年初,朱元璋于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同年夏,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宣告了元朝的终结。汤和率领的南征军将福建、两广尽入版图,四川、云南、山西、陕西以及东北相继平定,全国实现统一。

经元末战乱,明初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生产亟待恢复。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深切地懂得农民遭受灾荒时的痛苦,他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使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得到保障。坚持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在元朝的残酷统治和元末长期的战争以后,适当减轻人民的负担,让人民在比较安定的条件下进行生产,成功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消极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特色。

朱元璋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为了惩治不忠顺的官员,有时就在廷上施以杖刑,叫做廷杖;廷杖由锦衣卫派人执行,不少朝廷大臣在朝廷上被毒打至死;同时使用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厉行整顿有一定效果,但因此滥杀了不少无辜。

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结束了自秦汉以来存在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改监察机构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改变了原行中书省长官独揽地方大权的局面,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财政、刑法、军事,直属中央。为充实官僚机构,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同时,朱元璋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制定了《大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为了掌握臣下的情况,派出一批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命他们在暗中监视和察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

军事制度上,创立卫所制度,军事重地设卫,一般地方设所,统于各地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中央的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卫所还实行屯田,耕战结合,对明初生产力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各自掌管军籍和军政,皇帝亲自遴选军官,战后军回卫所,避免了大将拥兵自重。为了强化皇权,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朝中旧臣一空。

总体上而言,明朝初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强盛的时期,这与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是密不可分的。

2.“靖难之役”

朱元璋吸取历史上异姓王叛乱的教训,封自己的子孙为王,派驻边关重镇,以加强皇室对地方的控制,其中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燕王兵力尤为雄厚,导致明成祖朱棣因此夺得建文帝的皇位,这是朱元璋所始料未及的。

靖难之役是一场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义举兵,至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结束,历时4年。

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大臣叶伯巨指出,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藩王势力削弱不了,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囚死狱中。

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先削掉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向朱棣动手,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朱元璋当政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朱棣指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耿炳文军败后,又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对燕军作战。

朱棣带领燕军内外夹攻李景隆,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改任盛庸大将军。燕军因为屡胜轻敌大败,朱棣被南军包围,此后双方互有胜败。

建文四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济南,进抵宿州,双方相持于淝河。建文帝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却被拒绝。燕军进入南京城,历时4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年号永乐。“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战争危害的地区,破坏更为严重。

朱棣大肆杀戮迎附建文帝的文臣武将,齐泰、黄子澄、景清等被夷族。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被诛九族,其朋友门生又被作为一族而全部遭杀害,十族共诛873人。先后共有数万人因为政治立场与朱棣敌对而惨死。

3.仁宣之治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朱高炽身体十分肥胖,而且有足疾,不善骑射,行走不便,但为人宽厚仁慈。朱棣比较欣赏次子朱高煦,但因为又异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立14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朱棣亲自挑选着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明皇孙是可造之才,要求老师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远征漠北,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朱棣经常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他了解农家的艰辛,使他以后做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瞻基后来成为优秀的守成之君,是与朱棣对其精心教导有莫大关系的。

朱高炽在位9个月,突然病逝,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明宣宗即位后,朱高煦图谋篡夺皇位,多次伏击宣宗皆失败。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乘北京地震之机,在山东举兵造反。宣宗亲率大军征伐,很快将其击溃,并将他囚禁入狱后杀死。宣宗得胜回到北京后,马上传诏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逼迫他交出兵权。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明宣宗时期终于得到了解决。

安南问题是宣宗时最为重要的对外问题。早在永乐时期,安南一片混乱,成祖派大将张辅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这使得明初的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宣宗即位后,毅然决定议和,放弃对安南占领,从长远来看,此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减轻了中原人民负担,也利于安南与中国各族人民的交往。

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休养生息的恢复和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蹇义、夏原吉执掌朝政,一时人才济济,多有建树,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宣宗朱瞻基对明王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被史家誉为太平天子。

4.王振的任性

明宣宗病逝后,9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将朝政委付内阁诸臣。张皇后委信老臣,限制宦官外戚干政,小皇帝即位后的政局,得以继续保持稳定。

英宗即位后,朝廷关于南征麓川与北防蒙古形成两种不同的主张。杨士琦、何文渊与翰林侍讲刘球等力主宽待麓川;防御蒙古。张辅、王骥等则主张集中兵力征讨麓川。不久,思任发反明南侵缅甸,王骥大败思任发后班师,北方又狼烟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