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彼得·林奇传
3680100000014

第14章 基金经理

如果你投资1千美元于一只股票,你最多损失1千美元;如果你有耐心的话,你还有赚1万美元的机会。一般人可以集中投资于几个好的公司,基金管理人却不得不分散投资。投资的股票的只数太多,你就会失去集中的优势,几只大赚的股票就足以使投资生涯有价值了。

——彼得·林奇《战胜华尔街》

1977年5月,彼得·林奇加入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满十年的时候,总裁乔治·沙利文与彼得·林奇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彼得·林奇,你到公司已经有十个年头了吧,现在公司的资产已增加到2000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这一切与你的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彼得·林奇思考了一会儿,非常坦率地对乔治·沙利文先生说:

“自70年代以来,在金融管制上普遍放松,金融自由化席卷全球,不断走向全球一体化趋势,金融业创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促进了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技术的飞速增长,使金融业发生了全面的变化。同时,技术进步向金融领域不断渗透,给金融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金融变量变动加快,风险随之增加,对金融工程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且加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复杂计算能力的增强,使许多需要高科技的金融创新成为可能,许多理论模型获得了实际运用的条件,并能够模拟检验,从而给予了金融工程发展的技术支持。

而现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逐步替代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点。

“另外,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为金融提供了萌发的土壤。首先,70年代初,以固定汇率为主要内容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浮动汇率制取而代之,再加上中东石油危机等问题,汇率、利率、股息率等一系列相关的变量处于一种难以预料、极不稳定的波动之中;其次,随着生产、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趋势逐步加强,价格的不稳定性将从一国扩展到全球,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大大增加,传统金融商品如股票、债券、外汇等已不能有效地应对日益扩大的风险,以‘避险’为目的的创新不断涌现,金融工程也应运而生。

“我们公司在过去的十年里,虽然取得了乐观的进展,但是,公司的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所以,提高金融效率是金融工程发展的最根本原动力。金融工程是金融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提高自身效率的结果。但金融工程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世界金融体系产生了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金融效率的提高。

“此外,金融工程还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首先,金融产品的业务创新极大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壮大了市场规模。自60年代花旗银行第一个推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以来,各种系列化、复合化的金融工具,如NOW帐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股票指数、自动转帐帐户等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金融工具以流动性为特征,在合同性质、支付要求、期限、市场化能力、规避风险等方面各具特点,这些工具的产生加快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高效的金融市场应该为大多投资者提供能够方便构建有效投资组合的机会。金融工程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其次,金融工程有助于金融商品的价格发现,以实现市场均衡。根据金融工程的运作机制,如果现在的金融商品价格没有处在均衡位置,也就存在着套利机会,就可以通过利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组合出新型金融工具获得无风险利润。金融工程使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任何的套利机会都会被利用。因此,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在未来必须调整投资策略,以顺应时代发展。”

乔治·沙利文先生十分佩服彼得·林奇的见解,他说:“彼得,我正在为此事苦恼,以我为代表的这一代投资人事实上已经老了,我们的思想都变得僵硬而缺乏创新,对新的东西也显得不那么敏感。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余波未熄。自美国撤军越南之后,一场新的经济危机正在威胁着我们的投资。我知道你从来不认同五年有一次经济衰退的说法,可事实上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道·琼斯指数上升无力,各公司的赢利也在下降,我们的财产正在逐渐消失。虽然你有着乐观的预测,可我却面对着遭受损失的股东们怒气冲冲的指责。”

“乔治·沙利文先生,您担忧的问题和想让我告诉你的,正是我反对的。”彼得·林奇中肯地对乔治·沙利文先生说,“要判断国家资本市场的风险有多大,就要结合其平均市盈率和该国的经济增长率来分析。70年代中期,美国股市泡沫化的时期,有些股票市盈率达到了以往的100倍、200倍,而此时,1973至1977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情况,美国等一些国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与10年前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也就是说,那段时期美国股市下跌和经济增长率由正增长变为负增长有很大关系。由此,我认为美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是存在的,但对于投资来说,在所有的时期都是有机会的,一些产业在一定时期面临危机,但同时也有一些产业正在兴起。许多投资者正是对那些正在鼎盛时期的产业有兴趣,而不知道鼎盛过后危机即将到来。面对新兴产业不能正确估计其发展潜力,总是在其明显兴起的时候才蜂拥而至,这时就错过了最佳的投资时机。所以,在我看来,股票市场中,所谓的衰退是不存在的,这个时期只是调整投资策略的好机会。”

“但是彼得,现在华尔街的众多投资者都失去了信心,而且投资回报也越来越低,这使得我们的处境变得非常不妙。”

“现在,美国股市表现不佳,股票基金的平均赎回率不到10%,而基金平均持有周期至少10年。近些年,股票牛市期间基金平均赎回率上升到30%左右,基金持有周期为3年左右。可见,现今美国基金持有者逐步从长期投资转为中期投资,原因就在于基金业内在结构上的变化。50年代以后的很长时间内,我国股票基金基本以大盘蓝筹为主,这种基金高度多元化地投资于市值较大且波动较小的大盘蓝筹股。而近几年来,大盘蓝筹基金开始下降,其他则为大量货币基金。在周期波动性更明显、相对风险更大的基金比重增大的股票情况下,基金投资者行为由此发生变化并不奇怪。”

乔治·沙利文先生问道:“那你认为我们公司现在应该怎么为我们的投资人带来更大的投资回报呢?”

“我认为,首先,应该更多地关注长期可持续的业绩;其次,公司一定要关注业绩背后的风险因素,关注业绩增长所匹配的风险有多高;第三,我们还要进一步考察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及风险控制机制,这是持有者利益的根本制度保障。”

听到彼得·林奇的精彩解说,乔治·沙利文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情绪有些激动:“我说过,我已经老了,我相信你会给我带来信心。现在看来,你没有让我失望,更没有让公司失望。因此,我正式任命你为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总经理,我相信你是公司的最佳人选。”

突如其来的任命使彼得·林奇又惊又喜,说实话,他自信自己有能力领导麦哲伦基金公司走向更大的成功。但又有些担心,自己才只有33岁,他能够担起这一重任吗?

“乔治·沙利文先生,我会为你提出最可行的建议,但总经理之职,似乎我还不适合。”

乔治·沙利文先生笑了:“那又有何区别,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现在基本上就在按照你的建议发展,为什么不让你亲自实施而非要假手于人呢?”

“可是……”

“不要犹豫了,我们是讲求实际的人,你为公司做的一切,已经证实了你就是最合适的总经理人选。我不任用你,那将成为公司最大的损失。我们不会愚蠢到不让自己赚钱的地步。”

彼得·林奇毫不谦逊地微笑着说:“那么,请相信,乔治·沙利文先生,我将不会辜负您和董事会的厚望。”

此时,乔治·沙利文先生摇了摇头,并且有些无奈地对彼得·林奇说:“然而,这项任命必须报告董事会批准,我还不知道那些拥有表决权的董事们对你的印象如何,但愿他们不要拿出你太年轻的理由来否定我的任命。”

事实上,乔治·沙利文心里明白,董事会不会反对这项任命。因为他们都从彼得·林奇的投资中获得了实惠,谁不拥护能给自己带来财富的人呢?

另外,华尔街的那些投资人自己把彼得·林奇当成了“猎奇”对象,并且曾要用重金把彼得·林奇从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挖走,但彼得·林奇出于对乔治·沙利文和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的忠诚,才没有产生跳槽的想法。

“士为知己者死”,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同样也是一种信条。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和彼得·林奇是互为联系的,他们仿佛已经融为了一个整体。

“为了让董事会放心,我将尽快拿出我的施政方案,准备报董事会批准。”彼得·林奇坚定而信心百倍地说。

乔治·沙利文望着彼得·林奇的背影,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这次谈话的一个星期后,彼得·林奇正式接管了美国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从而也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传奇投资生涯。

第二部十三年的投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