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彼得·林奇传
3680100000031

第31章 房利美

区分投资者好坏的标准并不总是头脑,而通常是纪律。盯住你的股票不管其他,不理睬所有那些“精明的忠告”,像“木偶”一样行事。

——彼得·林奇《战胜华尔街》

1987年10月19日,大崩盘的当天,美国各界反应极为强烈,广播、电视和报纸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就连白宫也站出来发表声明:“国家经济运行状态良好,就业率处于最高水平,生产也不断增加,贸易收支也在不断改善,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最近发表讲话说,没有迹象表明通货膨胀会进一步发生。”

10月19日晚上,美国总统里根立即召回在西德访问的财政部长贝克和在外地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严密关注事态的发展,一起商讨对策。

为了避免出现1929年股灾后那样严重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在股市崩盘之后立即指示联邦储备银行调集资金,向上市公司、券商、经济人发放贷款。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为履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责,联邦储备系统为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作,今天重申将保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这实际上是支持银行为股票交易商继续发放贷款:联邦储备委员会立即向银行系统注入资金以备不时之需。主要商业银行也立即宣布降低优惠利率。银行家信托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证客户的资金需要。

遭受重创的投资者和投资公司拿到贷款后开始救市:美国100多家大公司开始回购本企业的股票,联邦储备银行也大量收购被抛售的股票。政府的积极措施开始收到效果,很快道·琼斯指数开始回升。

彼得·林奇也慢慢恢复了投资信心。而此时,他选择的投资目标就尤为重要。在权衡了许多天之后,彼得·林奇为麦哲伦基金公司挑选的第一只重仓股是房利美。

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即房利美)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即房地美)是两家特殊的机构。它们是公共控股的盈利公司,由国会立法成立,拥有国会的特许,以帮助中低收入的美国人购买住房作为自己的职责。两家政府扶持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是:通过买下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促进购房。在那个年代,联邦法律禁止银行跨州设立分行,因此大多数银行的规模都很小。在房利美或房地美买下住房抵押贷款后,银行就可以解放其有限的资本,发放更多的贷款。买下抵押贷款消除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这使得银行不必担心客户拖欠贷款,或是还贷期间利率上涨。房利美和房地美使美国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提供30年固定利率住房抵押贷款的国家之一。

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以经营房屋抵押为主。它是一家在美国纽约股市挂牌交易的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非银行金融服务公司。该公司依据联邦制订的章程营运,为全国最大的房屋贷款融资资金来源。房利美公司正致力缩减全国在“住宅拥有愿望上的差距”,通过一笔高达2万亿美元的资金,期望能提高住宅拥有率,并为1800万个标定的美国家庭提供融资服务。从1968年以来,房利美已为5800万个家庭,提供了超过57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融资。

房利美的存在,源于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提议抽调联邦资金,为购房者提供帮助。罗斯福“新政”的官员们将这样的机构命名为“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这一冗长的名字强调了华盛顿在机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近几十年来,国会和房利美自己都觉得,把该机构打造为私营企业更为便利。于是1970年,房利美在纽约证交所上市,1984年,房利美首次在国外市场发行债券。房利美甚至还建议,它应该用“房利美”这个名字,把“联邦国民”这一套丢掉。房利美的公司宪章本身坚持说,房利美的债券合约都含有针对购买者的提示,说明房利美的债务不由美国政府负责。

国会的特许使房利美有任何抵押、货款机构所没有的巨大优势,连当时的花旗银行这样的金融巨头也望尘莫及、羡慕不已。房利美不用向州、地方政府纳税,对其资本的要求也远较银行宽松。房利美的资本成本仅稍高于长期国债,比信誉最好的公司还要低,这也是它的最大优势。其实这个优势并不来自法令的规定,而是因为市场认为,房利美的债券比评级为AAA的公司的债券还要安全。为什么原因在于有国会的特许,市场认为美国政府决不会让它失去偿债能力。

可是房利美和它在房地产、证券业的合作伙伴却通过捐款和其他手段,给立法者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不得不给房利美大开方便之门。有这种方便,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雷恩斯有这么惊人的高薪了。这也说明,为什么房利美会出现高达几十亿美元的账面亏空。即便负责监管房利美的人也不敢严格监管。地位不清不楚,说明房利美未来不会稳定。一旦房利美垮台,对金融界的冲击将不堪设想,可能要比20世纪80年代储蓄和贷款危机的情形更为可怕。即便有投资人从房利美目前的不规范运作中得益若干基点,他们也应该要求房利美的故事早点儿收场:要么国有化,把它的债券转化为美国国债;要么干脆私有化,这样更好。把一家政府企业转型为一家普通公司是有可能的。

在投资之前对市场调研时,彼得·林奇发现房利美是股灾之后的“胜利品”。不同股票有不同的投资方法。有些股票是因为“没什么其他股票好买了”所以才会购买;有些是“可能这只股票有潜力”也买了;有些股票是“替丈母娘买点”的,还有人“替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买的”,有的是“卖了房子买进股票”,甚至“把房子、游艇全卖了,就是要买这只股票”;最厉害的是“房子游艇全卖了不算,还要叫丈母娘,叔叔、伯伯、和外甥侄女们也跟着卖,然后拿了钱去买这只股票。”彼得·林奇认为房利美就是这种股票。

留意美国经济的人,都知道房利美这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在1938年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获得政府信用支持,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初实现私有化。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然后将基金打包成债券出售给投资者。20世纪70年代,房利美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用这些钱买入高利贷的长期按揭贷款,赚取利差受益。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房利美采用了包装抵押贷款,创造了一种“按揭支持证券”然后卖掉的盈利模式。

这样,当时的房利美从中获得了很高的佣金收入,并把利率风险转给了新的买主。

在房利美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彼得·林奇也开始涉足房利美公司的股票。1979年他用5美元建立了头笔仓位,并小赚了一笔。

1981年房利美因美国银行短期利率跃升到18%~20%,高出该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购买的长期借款利率8%~10%很多,导致房利美公司股价跌到了2美元;到了1982年的时候,房利美创造“按揭支持证券”然后卖掉盈利的经营模式,让该公司的股价从2美元反弹到9美元。

1983年,房利美真正开始盈利,彼得·林奇抓住时机购进一部分房利美的股票,这时房利美的股票占麦哲伦基金总资产的037%。但是到了1984年底,房利美的股价从9美元跌至4美元。1985年的时候,房利美的经营状况好转,彼得·林奇将房利美公司的股票增仓至2%,因此房利美股票成为进入麦哲伦基金持仓前十位的股票,这个时候的房利美的股价则从4美元反弹到了9美元。

1986年,房利美股价从8美元涨至12美元,彼得·林奇将房利美持仓量收缩到占麦哲伦基金公司股票的18%,盈利也从1985年的每股052美元提升至144美元。

1987年,房利美的股价从12美元升升降降,反复之后又回到了每股16美元,最后在10月份的大暴跌中跌至8美元。这个时候的麦哲伦基金公司持有房利美基金2%~23%的仓位。

1988年,当房利美公司的股票每股盈利达214美元的时候,彼得·林奇又将房利美公司的股票增加到麦哲伦基金总资产的3%。

1989年,彼得·林奇在年底加仓房利美公司股票至麦哲伦基金总资产的5%,而这个时候房利美公司股价则从16美元猛涨到42美元。

1991年,麦哲伦基金公司仍保持房利美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股票的头号持有仓位,这个时候房利美公司股价则从38美元涨到了60美元。

由于富达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也同样重仓持有房利美股票,结果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它们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在当时,这在金融史上是破纪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