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3681000000021

第21章 多忍耐,少抱怨: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5)

别人的批评,能够帮助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感谢批评,不但要有宽广的胸襟,更要有一种崭新的视角。古人倡导“闻过则喜”“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都是说要感谢批评。 但是,有的人明哲保身,圆滑世故,自然不会批评他人;有的人表面一团和气,私下里却说三道四,当然不会当面批评人;还有的人自身不正,未等批评别人,自己先矮三分,当然不会自讨没趣。

一个人只有自身行得正、做得好,才会有足够的底气去批评别人;一个人只有心胸坦荡、性情耿直,才会直言不讳,当面批评别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负责,才会坦诚地接受批评。

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尽管批评往往是刺耳的、不易接受的,但它有利于你的成长和进步。

所以说,批评你的人才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他能指引你的人生方向。批评你是因为你还有可批评的地方,说明你还有成长的空间。

如果你已经到了“朽木不可雕”的地步,那别人批评你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个年轻人在一座寺院里修行,他非常虔诚,天天都在禅房里认真思索,打坐念经。

一天,年轻人突然感觉脑袋昏昏沉沉的,于是他决定到外面去散散步、透透气。不经意间,他走到寺院后面的一个莲花池旁边,池里的莲花正值盛开之际,异常美丽。

年轻人心里顿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我摘一朵这么漂亮的莲花,放在身边,闻着莲花的芳香,精神肯定会好很多!

于是,他弯下腰去摘了一朵。正当他要离开之际,忽然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你竟敢偷摘寺院的莲花!”

年轻人吓了一跳,连忙回头去看,只见寺院的方丈朝他走了过来。方丈边走边说:“亏你还是个修行人,竟敢偷摘寺院的莲花,你可知错?”

年轻人顿时感到深深的惭愧,急忙对着方丈顶礼膜拜:“大师,我知道错了,以后一定痛改前非,绝不会再起贪念,拿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正当年轻人惭愧忏悔之际,有一个人突然跑到莲花池旁边,高兴地说:“这莲花开得多好啊!要是采下来拿到山下去卖钱,就能把昨天赌输的钱赢回来了!”

说着,那人就跳进池里,采来采去,不一会儿就几乎把整池的莲花摘光了。

年轻人满心期待着方丈去制止并且惩罚那个摘莲花的人,但等了半天,方丈竟然连一句制止的话都没说。

于是,年轻人有些不服气地问道:“大师!我刚才只不过采了一朵莲花,你就把我严厉地斥责了一顿,可是那个人采走了那么多的莲花,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呢?”

方丈笑着说:“你本是修行之人,就像一匹纯白的布,只要有一点儿污点就能看到,所以我才提醒你,去除污浊,回复纯净。可刚才那个人本来就是一个恶棍,就像一块抹布,有多少污点都看不出来,即使我费尽唇舌也是帮不了他的,只好任他去承受恶业,所以才保持沉默。所以,你不应该抱怨,有人愿意纠正你身上的缺点,这表明你这块布还很洁白,值得清洗,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啊!”

由此可见,在人生道路上,对我们提出批评的人才是最爱我们的人。

其实,能让我们记住的,往往是那些真正批评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才是真心实意地对我们好,真心想帮助我们进步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批评我们的人,他们让我们学会了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他们“无情”的批评,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从而使我们成长得更快。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给予我们批评并不是什么坏事。有人这样对你,那就说明你至少还是个有价值的人。

有一句话说得好:“批评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敌人,明天的朋友;吹捧你的人是你今天的朋友,明天的敌人。”因此,不要拒绝和抱怨别人的批评,相反,我们还应该对那些给予我们批评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永远不看众生的过错,多一份心力反省自己

佛说:“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若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这样的你根本不可能修行。”所以,我们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应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修正自我的错误上,这才是正道。

据说神明创造人的时候,给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缺点。而且,恰好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装自己缺点的口袋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

如果我们能像看别人的缺点一样,及时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我们的生命将会变得不平凡。如果我们每天都看到别人的过失和是非,那么我们就要赶快反省和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失去了清静平和的心?

有四个和尚,一起参加了禅宗的“不说话修炼”。在修炼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人负责点灯的工作。而在这四个和尚当中,有三个和尚道行比较高,剩下的一个比较浅,点灯的工作自然就落在了道行较浅的那个和尚身上。

修炼开始之后,四个和尚围着那盏油灯盘膝而坐,全都默不作声。后来,油灯中的煤油越燃越少,灯很快就要灭了。管灯的和尚非常着急。

这时,突然刮来了一阵风,油灯左摇右晃,眼看就要熄灭了。管灯的和尚忍不住大叫起来:“糟糕,油灯快灭了!”

其他三个和尚正在闭目打坐,本不应该说话,但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立刻骂他说:“你喊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炼’,怎么能开口说话呢?”

第三个和尚听后非常生气,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实在不像话。”

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默不出声地盘膝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慢慢睁开了眼睛,很自豪地对其他三个和尚说:“哈哈!只有我没说话!”

这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炼”的和尚,为了一盏油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可笑的是,那三个道行较高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犯下了“说话”的错误。

当我们指责别人,挑剔别人的不是和不足时,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是为了说明自己可以对发生的事情不负责任。然而,指责不会赋予别人力量,更不会赋予我们自己力量。想要获得力量的唯一方式就是赋予他人力量,成就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古语有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意思是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不要对别人太苛刻,不要只盯着别人的缺点,而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要以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待他们的缺点,包容他们的过失。

反省是成功的加速器。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对事物有清晰的分析和判断,同时可以提醒自己改正过失。只有真正认识自己并付出相应的行动,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业的人,无不把反省作为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晓得失”,聪明的人总是以别人的错误警戒自己。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我们不要只把挑剔的目光放在别人身上,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眼睛总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恰好说明我们身上到处都是缺点,多看看别人的长处,也正好体现了我们自己大度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我们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反省一下自己呢?我们随时随地都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对以前犯过的错误一清二楚?如果不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失败的原因,难免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总而言之,每天都应该正视自己,客观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地让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