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黄石公语录:素书
3681600000004

第4章 原始章(1)

【原典】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张氏注曰: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点评: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译文】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解读】

“原”即根本,“原始”就是最为基础和根本的发端。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作者在这一章中重点论述了这五者与人生的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道、德、仁、义、礼大体囊括了中华文明总体思想的原始理论。人生的多数内容,也基本包含于这五个字之中。

从本质上来讲,道、德、仁、义、礼是一体的,它们是一个原始本体的五个范畴的外化。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作为规范单独存在,而且,它们又有共同的精神来统筹。因此,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而又互相独立。作为同一精神的不同产物,这五者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并在不同的时候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循序渐进,以此提高修为,也就是《礼记·大学》中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以自我完善为基础,进而学会修身养性,进而治理家庭,进而治理国家,直到平定天下。当然,在真实的生活中能够这样做的人非常少。于是,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可贵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交替影响。无论是人生理想,还是人生态度,在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中都必须遵循道、德、仁、义、礼。

在黄石公看来,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些才是做人真正的根本。因为张良本身具备了这些优良的素质,黄石公才会选择他作为自己衣钵的传人。可查的历史文献上并没有记载黄石公以前是否认识张良,但是,他很可能在暗地里认真观察过张良,并通过几次实地考察之后选中了张良。

据《史记》记载:秦末,韩国少年张良为报秦国灭韩之仇,散尽家中所有财物访求刺客,命其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不幸的是,刺客失手,被生擒后触柱而死。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国通缉这起刺杀案的主谋。生死关头,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在那里藏了起来,并结交各方豪杰,等待下一次复仇的机会。在张良隐藏的这段时间,他受到黄石公的赏识,得到了《素书》。张良凭借《素书》,成功地辅佐刘邦平定关中,并在鸿门宴中和项羽斗智斗勇,最终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张良明白卸磨杀驴的道理,及时功成身退。从他遇到黄石公那天起,张良的行动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了避免内乱,安抚开国功臣,张良使用了《素书》中“小怨不赦,大怨必生”这条计谋,成功劝说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因为张良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智慧,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后世有许多人将张良这些功绩都归功于《素书》。

俗话说:“机遇往往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张良能够得到《素书》,不仅仅因为运气,也因为他自身的能力。

一天,张良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碰到一个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非常古怪,张良走到他面前的时候,他故意让自己的鞋坠落到桥下,并傲慢地对张良说:“小子,你赶快下去给我将鞋捡上来。”张良很不高兴,但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年迈的老人,还是耐着性子替他把鞋捡上来。老人又傲慢地说:“给我穿上。”张良本不情愿,但转念一想,自己已经替他把鞋捡上来了,再给他穿上也没什么。于是就跪下将鞋给老人穿上。看到张良这般忍辱谦恭,老人非常满意,含笑而去。

没过多久,老人忽然返回对张良说:“老朽觉得你是一个可塑之才。这样吧,就在这里,五天后的清晨,你来找我。”张良觉得老者气度不凡,就说:“好。”五天后的清晨,天刚刚亮,张良就急急忙忙地赶到桥上,谁知老者已经站在桥上了。他很生气地说:“年轻人,说好与老朽相会,你为什么要迟到?”说完就拂袖而去。老人在路上边走边说:“五天后的清晨,你再来这里找我吧!”五天后,鸡刚刚打鸣的时候,张良就赶到了桥上,但是老者又赶在了他的前面。这次,老人也非常生气,但还是耐着性子嘱咐他说:“五天后的清晨在这里相会吧!”这次,张良吸取了教训,在半夜之前就赶到了桥上。他在桥上等了一会儿之后,老者才赶到。看到张良已经在等待自己,老人高兴地说:“你做得很对,应当如此。”说着,老者从袖中掏出一卷竹简递给张良,说:“你读了这本书,就能够做帝王的老师。再过十年,你就会辅佐一个人起兵,十三年之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后,老人也不跟张良打招呼,飘然而去。包括张良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老者的真实姓名,就根据他的说法尊称他为黄石公。张良得到这本书后,发现它和自己以前读过的书很不一样,就日夜苦读,深得真传。秦末,狼烟四起、群雄逐鹿,张良投靠了刘邦,并辅佐他建立了大汉王朝。功成名就后,张良明哲保身,及时隐退,避免了杀身之祸。

【原典】道者,人之所蹈①,使②万物不知其所由③。

张氏注曰: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点评: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注释】

①蹈:遵循,履行。

②使:支配。

③由:缘由。

【译文】

所谓道,就是人们共同遵循的基本规范和道理。它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人们却不知道之所以这样的由来。

【解读】

在我国传统哲学中,“道”是非常广阔的。经典名著《老子》里面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孕育于“道”。无论是高深莫测、漫无边际的宇宙,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言谈仪表,处处都有“道”的存在!

从宏观上来说,世间的万物都在宇宙中生存,不管是声音,还是动作,无不践行着“道”,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因此,万事万物都包含在“道”中,同时又和“道”融为一体。“道”和物的关系,就好像水与波的关系一样,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两者一体,密不可分。

从微观上来说,“道”在人的身上是元气,元气足,人的精神就会旺盛。同时,“道”还是一种隐秘的规则和伦理道德,符合“道”,家庭美满平安,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繁荣。如果不符合,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当然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于“道”的见解。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都只可能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可能看到全部。那些古圣先贤们一辈子殚精竭虑,想要弄清楚“道”,最后大多是无功而返。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确是至言。

“道”是很难捉摸的,那么,《素书》中所讲的“道”究竟是什么呢?细心品读,不难发现这里说的是自然之力。什么是自然呢?关于这一点,还是老子说得好:“自然者,自然而然也。”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一样。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说一切都顺应“道”,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就像总是向着太阳的向日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没有任何雕饰。“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历来受到道家的推崇。老子认为,“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国著名哲学家庄子对“自然”也作过非常精彩的论述。在《庄子》中,他说了这么一个寓言:

一个河神搞不清楚什么是自然,就跑去问北海神:“请问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

北海神想了想,给他打了一个比方,说:“牛马生下来的时候就有四只脚,这就是自然。等到它们渐渐长大后,人们用辔头套在马头上,又在马脚上钉上铁蹄,用缰绳穿过牛鼻孔,这就是人为。因此,不要用人为的举动去毁灭自然,不要让矫揉造作的坏毛病毁灭天性,也不要因为贫穷就去求取功名利禄,而应该谨慎地守护自然之道。这样,就算回归到了人的天性。”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自然”就是真性情、真思想。因此,“自然”又是跟虚伪相对的。在道家哲学中,“真”和“自然”的意思非常相近,甚至等同——真的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真的。一个人能够做到自然而然,与万物不争,与尘世无碍,是非常高的境界。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人叫淳于髡,他性格幽默,擅长饮酒。一次,齐威王问他:“寡人听说先生你很能喝酒,那么,究竟能喝多少呢?”淳于髡说:“怎么说呢?可能喝一斗就醉了,也可能喝了一石却不醉。”齐威王问:“怎么讲?”淳于髡说:“比如说,和大王您在一起喝酒,旁边有人倒酒,后面有人站着护卫,气氛很紧张,我可能一斗都还没喝完就醉了。如果和我喝酒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客人,在喝酒的同时,我需要分心照顾他。这样,我能喝二斗就不错了。如果有一个很长时间没有见面的朋友来找我,‘酒逢知己千杯少’,我也许能喝五六斗。倘若是很多个男女聚在一起,大家边喝边玩,这样可以喝八斗。而如果是在晚上喝酒,大家‘合尊促坐,男女同席’,烛光晚宴,温馨浪漫,席间的女人又微红香腮,脉脉含情,会令我非常兴奋,想要痛快淋漓地大醉一场,这样,即便喝上一石,也不会醉。”当自我不受到任何限制的时候,即淳于髡所说的“不醉”,便是自然的境界。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性说到底也是自然,任何包装和限制都是对人性的背叛。

【原典】德者,人之所得①,使万物各得其所欲②。

张氏注曰: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点评: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注释】

①得:获得。

②欲:欲望,想要得到的。

【译文】

所谓德,是指人们顺应自然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万物,使万物的欲望得到满足。

【解读】

什么是“德”呢?《易经》这样解释——“赞助天地之化育”,而佛教则解释为“慈悲喜舍”,儒家则认为是“博施济众”。《素书》认为,“德”就是顺应自然天道,按照社会和人类的客观需要去做事,去追求自己想得到的,并不违背自然的东西。

“道”统领一切,引导一切,孕育一切,却又无影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头脑和意识去感知。在黄石公看来,“德”就是“道”的载体,“道”的体现,是我们感知“道”之后所采取和进行的行为。因此,“德”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和感知“道”。

人生而有欲望,总是有这样那样的追求,譬如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美食、美人、爱情等。然而,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些欲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在黄石公看来,这是因为人们的德行不够。一个人只要德行上的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真真正正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懂得节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就会取得成功。

黄石公认为,所谓“德”,就是对“道”的实践。《尚书》中说:“在身为德,施之曰行。”什么意思呢?“在身”可以解释为“道”,“施之”也是暗指“道”。“道”存在于身上,就要去施行。可以说,后来形成的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念,都是在此基础上延伸的。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看来,“德”就是发自内心地坚持真理。因此,他会说:“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那些没有自我原则和坚定立场的人就好像德的窃贼。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没有坚定的立场,就会离真理很远。同时,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但要有“德”,更重要的是去做,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