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3681700000011

第11章 禅是德行的航舵(4)

礼在社会的需要中产生,并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得到了完善。原始社会的人们还没有“礼”的概念,当历史发展到孔子的那个时代,设定的礼法就已经较为完善了。这时,人们对礼法的认识又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的人强调法的限制作用,有人则强调礼的教化作用。孔子自然属于后者,他侧重于强调人伦道德的礼,并认为每个人各守本分,各讲修养,社会自然就和谐融洽。

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了三项基本内容。第一,个人修养;第二,人伦常礼;第三,社会法制。其中的个人修养,主要包括了外貌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孔子讲:“衣冠整洁,目光严肃,使人一看就能感到敬畏,不是可以达到威严却不凶狠的效果吗?”他觉得衣服容貌,能够悦目;声音语言,能够悦耳;举止习惯,能够悦心。君子穿着得体,容貌适宜,人们在眼里就喜欢这个人。言语谦虚,应答得当,人们听到耳里就愉快。结交贤人,远离奸佞,人们就对他诚心佩服。将这三件事记在心里,勤奋训练,并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加以运用,即便不在朝廷为官,也能在群体中受到大家的敬重。

孔子所说的个人修养,还不止浅层的礼貌与礼仪,他强调的更是深层次的修为,这需要以诚、信、敬三字作为根基,以期能够达到良好的结果。他说:君子就是指那些做事无所不适宜的人。当他把官服穿上,把官帽戴上,站在朝堂上展现出威严肃穆的神情时,文武百官就都会敬重于他;当他穿丧服,执丧杖,在灵堂上站立之时,前来这里吊唁的宾客就都会悲伤万分;当他披挂铠甲,戴着缨盔,在战鼓面前手握鼓槌站着时,士兵们就会英勇无畏。他的仁德足以抚慰百姓,他的勇气足以将国家安定,他的信义足以与诸侯结交,他的坚定足以拯危救难,他的威武足以统驭三军。

因此说,个人修养能够达到把该办的事情办好,这才是真正懂礼了。

在当今社会里,虽然人们不再以繁文缛节来约束个人,然而最基本的个人修养还是必须具备的。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否则我们将寸步难行。良好的礼仪修养对每个人来说,就是在社会上生活的通行证。

能忍就忍,不要争辩,以德使人悦服。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逞匹夫一时之勇谁都可以做到;而能百忍成金,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遵行到底。中国人一直倡导“吃亏是福”,这种处世哲学十分玄妙,然而很多人一遇到使自己尴尬或烦闷的事情时,就会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和对方唇枪舌剑,甚至大打出手。如此这般做法是大不可取的。

身不正影子斜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靠欺骗的手段来蒙蔽别人,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终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很久以前,有一个欺世盗名的和尚寻到了个寺院假装修行,后来还竟然收了几个门徒。他天天就是让弟子读书、扫地,或者管理菜园子,而自己则整天如同禅师一般打坐参禅,之后便给弟子们讲那些从书上看到的偈语。

一到中午,这个和尚都要到禅房中小睡一会儿,弟子们问和尚:“师父,您为何每天中午都要午睡呢?”

和尚回答说:“孔子每天均要小憩片刻,他会在梦中向周公请教,醒后就向弟子们述说先贤的话。我也是如此,我在睡梦中也能见到先贤!”

弟子们一听原来如此,就都起身向和尚告辞,分别去做自己的事了。

一天,天气异常闷热,盛夏的蝉鸣此起彼伏,如同催眠曲般让人昏昏欲睡。

弟子们这时正在禅房里打坐,有几个弟子太困倦了,于是就坐在那里睡着了。等和尚过来时,发现有弟子在打坐的时候竟然睡着了,便叫醒他们,严厉呵斥道:“打坐的时候必须心如止水,你们怎么可以睡着了呢?”

弟子们被叫醒后,一听和尚的训斥,便揉着蒙眬的眼睛答道:“我们其实是去梦乡拜见古圣先贤了,就如同孔子梦见周公一样。”

和尚听完,愣住了,这不正是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吗,这该如何是好?假如不能给出一个很好的解释,那不就是将自己说的话否定了吗?忽然,他灵机一动,便问弟子:“古代圣贤到底给了你们一些什么训导呢?说来听听!”

他内心在为自己的聪明而兴奋不已。

没想到,弟子们回答说:“在梦里,我们确实遇到了古圣先贤,于是问道:‘我们的师父每天中午都要来向你们请教疑惑吗?你们可否也教导我们一些?’然而他们却说:‘我们根本就从未见过你们的师父呀!”

自以为聪明的和尚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后悔不迭!

诚信,能够令人走好每一步;欺瞒,只能使自己陷入愈来愈深的旋涡。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可它也像一面镜子,一旦被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勿以恶小而为之

佛说:“愚昧之人,其实亦知善业与恶业之分别,但时时以为是小恶,作之无害,却不知时时作之,积久亦成大恶。犹水之一小滴,滴下瓶中,久之,瓶亦因此一滴一滴之水而满。故虽小恶,亦不可作之,作之,则有恶满之日。”

佛教一直在向信众和世人倡导“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无论是微小的过错,还是细小的罪恶,只要是负面、消极的言行就都不要让它出现。

三国时蜀国君主刘备在白帝城临终向诸葛亮托孤之时,依旧不忘谆谆告诫太子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一生波澜壮阔,留下的名言很少,只有这句话流传至今,而且留给后人的启示非常深刻:劝告人们不要漠视那些微不足道的坏习惯。虽然这句话看起来较为浅显,然而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它提醒我们要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避免因小失大。

白居易当官的时候,曾经拜访过鸟窠道林禅师。当他看到禅师在鹊巢边端坐时,十分担忧,于是说道:“禅师住在树上,这太危险了吧!”禅师平静地回答说:“太守,不是我危险,而是你的处境才异常危险啊!”

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很不以为然,他说:“下官在朝廷上也算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会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么可以说是没有危险呢?”意思是说宦海沉浮,权利斗争永不停止,危险就在眼前啊。

白居易听了好像有些领悟,便转换了一个话题接着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原本觉得禅师会向自己开示一些深奥的道理,没想到得到的只是如此普通的话,便有些失望,他说:“这个道理就连三岁的孩子也知道呀!”

禅师说:“虽然三岁孩子道得,但是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被禅师一语点破,立刻顿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都知晓这个道理,然而能够做到的人却不多。

商纣王刚刚登上王位时,就命令工匠为他用象牙制作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对此很担忧。因为他觉得,一旦用上了以稀有昂贵的象牙做的筷子,那么杯盘碗盏就会相应地换成以犀牛角、美玉石打磨出的精美器物。

餐具一旦都换为了象牙筷子与玉石盘碗,人就会想尽办法享用牛、象、豹之类的胎儿等珍馐美味了。

在毫无拘束地享受珍馐佳肴的同时,人就定然不会再去穿用粗布缝制的衣裳,不会再住在低矮潮湿的茅屋下,而定然会换为数不尽的锦衣玉服,并且在高堂广厦之中居住。

箕子担心演变下去,会引发一个悲惨的后果。因此,他从纣王最初制作象牙筷子起,就感到十分恐惧。

果然,事情的发展正如箕子的预料。只过了几年时间,纣王就开始了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生活。

各种各样的兽肉挂满了他的王宫,多得就像是一片肉林;厨房内还设置了专门用来烤肉的铜烙;王宫后园内酿酒后剩余的酒糟堆积得到处都是,而盛放美酒的酒池居然大得能够划船。

纣王的奢靡行为让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把整个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最终周武王灭了殷商,纣王身死国灭。

古人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假如对细小的贪欲不能及早、自觉且有效地纠正过来,最终会由于没有节制的私欲而酿灾惹祸,轻者会身败名裂,重者则会招来亡国的灾祸。我们要时常按照好的准则来检查自己的言行与思想,从善如流,不然等出现严重后果时再痛悔就为时已晚了!

成语“防微杜渐”,就是说人们要对不良的事物刚出现时就加以阻止,制止其发展。这个成语的出处有一个典故。汉和帝继承帝位之后,由于年幼,因此窦太后得以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做了大将军,窦家的兄弟也被任命为朝廷的文武大臣,他们掌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目睹这种现象,很多大臣心里都很焦急,均为汉室的江山担忧不已。大臣丁鸿就是其中一人。

丁鸿学问很高,他对经书极有研究,也很不满窦太后的专权,决意要为国除掉这一祸患。几年以后,恰巧发生了日食现象,丁鸿就利用这个当时被认为不祥的预兆,给皇帝上书,指出窦家专权危害了国家与皇室,应该马上改变这种现象。汉和帝原本就有这种感觉与打算,于是很快就撤去了窦宪的官职,窦宪以及他的兄弟们后来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表中指出,皇帝如若亲自整顿政治,应该在事情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就加以防止,如此才能够消除隐患,让国家走上长治久安的道路。

人的善恶没有轻重之分。一点善是善,只要是做了,就可以给人一些温暖;一点恶也是恶,只要是做了,就会给人带来伤害,而最重要的是会影响自己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定要谨言慎行。从一点一滴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善,不为恶。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挫折中跌倒,从而断送我们原本美好的前途。善恶都是因心而起,为小善能够养心,为小恶则能够损心。

大爱无界

“天地之大德曰生,世人之大恶曰杀生。”这是古人昭示天下后世,最直截了当而十分沉痛的两句话!

佛界怜悯一切生命,珍惜一切生命,这就是佛界所宣讲的大善。因此,佛教对杀生是绝对禁止的。然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却好像并不愿意认可佛教的这一戒律,而且经常依靠自己所占的优势去践踏与残害那些无辜的生命。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依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本是无可厚非的,不然,人类就只能走上灭亡之路。然而,人绝不能由于自己是万物的灵长就随意将其他的生命握在手里,用我们自私的意志去决断它们的生与死。因为那不仅是一种罪,也是一种恶,而且属于大恶。

佛曰:“众生皆怕刑事,自己亦怕刑事;众生皆怕死,自己亦怕死。人若能以此心,念自己之怕而想及其他众生之怕,则自己必不杀生,亦不教令人杀生。”对人类以及世俗社会而言,其正确的伦理原则应当是:可以杀生,但不能超出自己的生存需要,不要危及物种的生态平衡,不要对其他物种赶尽杀绝,不要暴殄天物,不要无缘无故地戕害生命,也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肆意囚禁生命,否则人类必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上天有好生之德。以人类的心灵去体谅动物的内心,热爱这世间的所有生命,这就可以说是为人的大善。怜惜生命,遵从规律,用德扬善,造福世人。

月亮正在看着你

人的一言一行都是自己心灵的外延。达摩大师说:“无妄想时,一心即是佛国;有妄想时,一心即是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我们要经得起各种物欲的考验,坚守正义,清心寡欲,这样最终才能避开灾祸迎来吉运。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庄中有户贫寒的人家,他们的生活一直很清苦。大人为了节省钱财,便经常在夜晚摸到别人家的菜圃里,将蔬菜偷走。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父亲又带着他7岁大的孩子,摸进了别人家的菜圃,想要拔些萝卜带回家里。当他刚拔了几根萝卜后,背后的孩子忽然轻轻喊道:“哎哟!爸爸,有人在瞧着咱们呢!”他的爸爸一听大惊失色,急忙向四周张望,问道:“孩子!人在哪呢?”小男孩一边用手指着上方,一边回答说:“爸爸!你看,天上的月亮正在瞧着咱们呢!不是吗?”小男孩的一番话说得爸爸顿时愣住了。他将手里的萝卜慢慢放下来,心中非常难过,却又带着几分欢喜。最终,他带着孩子默默地空手回家去了。

在路上,父亲想:“盗窃是莫大的罪孽啊,也许是菩萨或神明大发慈悲,借助孩子的嘴让我悔悟反省,令我改过自新吧!”

建立良好的品行,需要审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预防违背道德的欲念与行为的发生和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