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3684600000027

第27章 三国卷三国卷·从群雄并起到三足鼎立(2)

还有跟随孙权的周瑜,他用兵如神,统帅能力也出类拔萃。他的水军出了名的勇猛。只是天妒英才,周瑜在36岁时便与世长辞。提及三国的兵法,就不能不说司马懿,他算得上是诸葛亮的宿敌,曾与诸葛亮六斗其法,使得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外,算得上三国谋士的还有庞统、旬或、程昱、旬攸、姜维、鲁肃、陈宫、贾诩、沮授、田丰、徐庶等。

周瑜其实很憋屈

在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长叹过“既生瑜何生亮”,叹息自己的才华不及诸葛亮。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根本没有什么交集,诸葛亮出山时,周瑜早就是东吴的开国功臣,威名远扬,而诸葛亮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赤壁之战也是周瑜一个人指挥的,和诸葛亮毫无关系。而《三国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捏造出了“借东风”的故事。

历史上周瑜也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他胸襟开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曾觉得他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羞辱他。但周瑜都不与他计较,最后程普被周瑜的才华和度量所折服,和周瑜成为好朋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三气周瑜”也没有其事,周瑜病逝在出征途中。

嫁给薄命英雄的姐妹花

东汉末年,东吴世家乔玄有两位国色天香的女儿,乔家大女儿(世称大乔)嫁给孙策,小女儿(小乔)嫁给周瑜。孙策和周瑜都是大英雄,这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位豪杰,也算是很幸福的事。不过,她们的命运其实并没有那么完美。

大乔嫁给孙策时,年仅18岁,孙策20岁。可是过了6年,孙策便被许贡的家客所杀。大乔仅和孙策过了六年的夫妻生活,她还不过24岁就要守寡。身边只有幼儿孙绍,那种情景是何等凄凉!

小乔的命运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夫妻恩爱了12年。不过周瑜也英年早逝,他病逝时,小乔不过30岁左右,所以当周瑜去时,也可知她的悲凉寂寞。

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为何要建72陵寝

曹操虽没有称帝,但权力和地位并不比帝王低,但他对自己的后事提出了“薄葬”。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那么他为什么要提出“薄葬”呢?据说,曹操一生节俭,对家人和官吏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宫中用过的布料总是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不能换新的。还据传,他早年的时候曾经做过盗墓的勾当,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了避免自己死后遭受这样的待遇,他就一再要求“薄葬”。

为了防治盗墓,曹操在“薄葬”的同时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自然也与他生前多疑有关。据说,他生前因多疑杀了许多人。相传,在安葬他的那天,有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来。这72座疑冢到底哪座是真的,到现在还没有被破解。

“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中国历史上不乏逼主让位的人,但曹操始终不敢据汉家江山为己有,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方,拥有大半个中国。他觉得改朝换代的事情要交给下一代去做。曹丕当然知道父亲的意图,所以曹操一死,他便让汉献帝行禅让之礼。司马懿比曹操更沉得住气,他是老谋深算之人,他的野心比曹操隐藏得更深。曹操曾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而司马氏家族确实相继专擅曹魏朝政,并且最终取代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公元179年-公元251年),字仲达,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他曾是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年少时他就胸怀大志,当时的南郡太守杨俊很会看人,觉得司马懿是“非常之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十月,曹丕便逼汉献帝行禅让之礼,正式登上皇位,也就是魏文帝。曹操虽然对曹丕有过交代,但曹丕对司马懿深信不疑。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同样对司马懿深信不疑,对他委以重任。后明帝升他为太尉,成为全国的军事首脑。

明帝死后,司马懿辅佐8岁的魏少帝曹芳。曹爽想独揽朝政,但他既没有军事才能也没有政治才能,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后来司马懿发动政变,废黜曹爽兄弟,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就这样,魏国的军政大权从此落入司马懿之手。

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的人

曹丕(公元187年-公元226年),字子恒,曹操的长子,魏朝开国皇帝,三国时代的第一位皇帝,他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他积极调解曹氏跟士族之间的矛盾,确立九品中正制,取得士族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了基础。同年的十月,他逼迫汉献帝让位,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洛阳。

飞蛾扑火的曹家后人

曹髦(公元241年-公元260年),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魏高贵乡公,曹魏的第四任皇帝,公元254年至公元260年在位。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马师废掉,14岁的曹髦被立为帝,改元正元。曹髦年幼,不过是一个傀儡。曹魏大权都被司马师和司马昭所掌握。司马昭专横跋扈,朝政黑暗,曹髦对他的行为非常不满。

公元260年,曹髦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讲“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然后率领宫人讨伐司马昭。但是这次行动被司马昭提前知道,他在谋士贾充的指使下,杀害曹髦,曹髦被杀时年仅20岁。

是谁发明了麻醉剂

东汉末年,也就是公元2世纪,我国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也就是外科手术时用的麻醉剂。华佗(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名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中药麻醉剂——“麻沸散”的问世,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麻沸散要比西方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早了一千六百多年。所以说,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但可惜的是,后来麻沸散失传了。

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

刘徽是我国数学史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的著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他是我国最早明确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竹林七贤”的诗酒生活

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公元249年),司马氏和曹氏不顾百姓死活,夺权斗争激烈。文士们不仅不能施展才华,还时常担心性命之忧。因此他们便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癫狂来排遣郁闷的心情。

“竹林七贤”就是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这七人经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里,饮酒作诗,世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不过当时朝政黑暗,他们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通过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愿做打铁匠的风流名士:嵇康

嵇康(公元224年-公元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境内)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魅力以及文化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幼年丧父,娶长乐亭主为妻。

嵇康为人放荡不羁,不喜做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也有人说他是以打铁为生。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他离家逃避到河东。后来司马昭将嵇康逮捕入狱,行刑当天,有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但司马昭最后还是判处其死刑。临刑前,嵇康神色自若,并要求兄长带来他平时爱抚弄的琴,在刑场上弹了一曲《广陵散》。曲毕,他从容就戮,时年39岁。

“七步诗”作者曹植其人

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字子建,自幼聪慧,10岁便能出言成论,落笔成文。曹操对他非常宠爱,几次想立他为世子。不过曹植本人热爱自由,不为礼法所拘,屡犯法禁,曹操为之震怒。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植从此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王子,而成了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曹植曾有一首很有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是曹丕逼他在七步之内所作。

历史上第一个《邮驿令》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百姓连饭都不吃饱,就更不要说进行正常的通信邮驿活动了。据史书记载,当时皇帝和政府下达的文书命令,因为战乱无法顺畅下达。直到曹操统一了北方,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曹操和他的继承人加强了对邮驿的管理。

曹魏时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制定和实施《邮驿令》。这是魏文帝曹丕时由大臣陈群制订的。其内容包括军事布阵中的声光通信、“遣使于四方”的传舍规定以及禁止与五侯交通的政治禁令等。《邮驿令》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邮驿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水上动心思的“天下名巧”:马钧

三国时期,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其中在机械学方面,马钧的成就最为突出。马钧,字德衡,魏国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人,生卒年月不详。他不善言辞,但富有巧思。当时京都洛阳有很多菜园,但是缺水浇灌。马钧为菜园做了翻车,让小孩转动它,于是井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其浇水效果超过了普通的提水工具百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