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
3684600000049

第49章 辽金元卷辽金元卷·烟火纷飞的三国并起(2)

辽与宋的瓦桥观之战

乾亨二年(公元980年)十月,辽景宗耶律贤对于满城、雁门两次攻宋失利很不甘心,于是他亲自率领大兵在固安(今属河北)集结,再次攻击宋朝。宋太宗赵光义获知这个消息,便增加兵力在关南(今高阳东)、镇州(今正定)、定州(今属河北)三处,并命诸军严密守防,阻挡辽军南下。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率领大军到瓦桥关反击。不过辽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前锋军进展迅速,在二十九日便将南易水北岸的重镇瓦桥关重重包围。

十一月初一,宋镇、定、关南诸军为了解瓦桥关之围,趁夜袭击辽营,被辽将萧翰幹等击退。初三,宋军再次突围,依然被辽军阻挡在瓦桥关东,守将张师便率领部队向东突围,遭到耶律休哥截击,张师战死,残部退回城中。

初九,关南宋军在南易水布列阵势,与辽军隔河对峙,打算等京师军赶到再决战。在决战之前,辽景宗觉得耶律休哥的马和甲都是黄色,容易被宋军识别出来,便命他以玄甲白马更换,然后再率领精骑渡河进击。两军交战,宋军大败,辽军乘机追宋军到莫州(今任丘北鄚州镇),并俘虏了多名将士,杀了许多宋军。十七日,辽军班师回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瓦桥观之战”。

在战争中,宋太宗所率领的京师军行动迟缓,导致关南诸军以弱对强,陷入被动的状态而导致失败。

以逸待劳的岐沟关之战

北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北宋和辽之间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战役,这就是岐沟关之战。这次战役使得宋失去了对辽的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

这年的春天,北宋举兵三路攻辽。主力东路曹彬部一心想立下头功,他便孤军深入涿州。耶律休哥在援军未到之前,不和宋军直接交战,而是白天用劲兵虚张声势,晚上用轻骑骚扰,并且安排部分兵力设伏在宋军侧后,以断其粮道。这样曹彬十万部队占据涿州仅仅十多天,便因粮草不济而退兵。

不久,宋兵又裹粮再进,但部队已经非常疲累,战斗力明显不足。辽兵则以逸待劳,一心对付东路宋兵。他们先是用偏师袭扰宋兵,再次断其粮道,而后又乘其疲惫而决战。

四月,宋兵在涿州败退,辽军乘势夹击。五月,辽圣宗和萧太后亲自率领大军追击宋兵到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两军在此决战,宋兵大败,而且损失惨重。宋兵残部夜渡拒马河,又被辽军追击,淹死了好多人。

曹彬退到易州(今河北易县)东面沙河宿营,听说辽兵又来了,将士们恐慌不已,争相越沙河逃跑,这样又淹死了大半人。宋兵全线崩溃。

百年相安无忧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经过数次战争后缔结的一次盟约。宋澶州,在今天的河南濮阳,因为澶州又名澶渊郡,所以又称为“澶洲之盟”。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辽双方在交战中各有胜负。十一月,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兵见到皇上顿时士气大振。而这时的辽兵损伤不轻,再加上是孤军深入,很难取胜,宋朝廷是想让辽朝撤兵,不敢与辽兵决战。双方都想言和,所以都互派使者,经过几次交涉,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订下盟约:辽宋为兄弟之国,辽主称真宗为兄;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各守其界,不得侵犯,也不得接纳和藏匿越界之人;宋每年给辽提供20万匹绢、10万两银;双方在边界设置榷场,开展贸易来往。

宋辽互换盟书之后,辽军撤退,真宗也返回京师。从此,宋辽之间117年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这样辽宋边境处于百年相安无忧的状态,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稳定发展。

为海东青而战的酋长

女真是满族的祖先,在古满文中,“女真”的意思是“海东青”,一种小而凶猛的鹰。当时的辽国贵族热衷于打猎,四处搜刮“海东青”作为猎鹰。与辽国比邻的完颜阿骨打部落,并不出产,但偏远的东北边境的五国部落,能觅到“海东青”的踪影。于是,辽国册封阿骨打让他寻找“海东青”。

阿骨打不想随父兄为了“海东青”而杀戮本族人,但他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的部落穷得连锅都没有。阿骨打的勇猛,反而让其他五个女真部落都臣服了他,他统一了女真部落。

在统一了女真各部之后,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阿骨打向辽国宣战。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次年称帝建立金朝。金朝建立以后,阿骨打又在护步答冈会战中打败辽军,接着又开始了灭辽之战。

公元1120年,金和宋签约“海上之盟”共同对付辽朝。公元1125年,将天祚帝俘虏,辽朝灭亡,金国完全控制了北方。

完颜亮迁都燕京

完颜亮(公元1122年-公元1161年)即金废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朝第四代皇帝,史称海陵王。他自幼聪明好学,而且志向非凡。

天德去年(公元1153年)三月,完颜亮将都城迁到燕京(今北京),次年改称中都大兴府。金朝原来的都城在上京(今哈尔滨西南),海陵王觉得这里太偏僻,不利于统治,便决定迁都。迁都之后,完颜亮进一步巩固了金王朝的统治。

铁木真与札木合的恩怨

孛儿只斤·铁木真(公元1162年-公元1227年),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成吉思汗”。传说他出生时,手中拿有一块血块,这意味着天降将掌生杀大权,乞颜(起延)部人。

札木合,蒙古札达兰部首领,被称为古儿汗。他们都是蒙古部的首领,都希望统一蒙古。

铁木真小时候曾与札木合结拜为安答(义兄弟)。公元1184年前后,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乞颜部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札木合的嫉恨。公元1230年,札木合联合王汗夹击铁木真。这是铁木真所经历的最惨烈的一仗,他的部下仅剩下四千六百多人。他逃到贝尔湖以东才逃过此劫。不过当年秋天他突袭王汗驻地,在三天内将克烈部全部消灭。

公元1206年,札木合被叛变的将领送到铁木真之手,铁木真不肯杀他,但札木合说“请杀了我”,铁木真将其杀死。而后,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

札木合也是铮铮汉子,铁打的英雄,但一个草原容不得两个王,所以不是你死便是我活,虽然他们曾经三结安答,虽然他们有着深厚的少年情谊。

成吉思汗名号的由来

元太祖成吉思汗,本名为铁木真。公元1206年,他统一了蒙古各部落,这时的蒙古才告别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的高度集权的大部落。这年,各部落的首领在斡难河边开会,一起推铁木真做大汗,并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据《史集·部族志》解释,蒙语“成”就是“坚强”的意思,“成吉思”为复数,所以成吉思汗就是坚强的大汗的意思。不过,按蒙古语,“成吉思”是“天赐”的意思,成吉思汗就是上天赐予蒙古族的大汗。

成吉思汗麾下的勇士

成吉思汗麾下有大批能征善战的勇士,除了有名的四杰四勇,还有四子、四养弟、二勇将等。

四杰也叫四骏,就是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曾经是出身卑微的奴隶,但因自己的才能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成为他最为信任的统帅;赤老温,是铁木真少年时候的恩人,以雄勇善战著称;博尔忽,成吉思汗月伦样子,以智勇著称;博尔术,和成吉思汗同年生,少年时帮助他夺回被盗的爱马,成为其部下。

四勇,也叫四狗,四先锋。他们分别是哲别、速不台、者勒蔑、忽必来。哲别在向铁木真投降时,曾立下“坚石可碎,深水可断”的誓言,他也的确是用他一生的忠诚和累累战功来证实这一誓言的;速不台曾为灭金立下战功;者勒蔑,以果敢善战著称,有渴饮饮露水,骑兵快如风的美称,多次在危难中救援铁木真;忽必来,以雄勇著称。

另外还有四兄弟:合撒儿、合赤温、别勒古台、铁木格,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四养弟:曲出、阔阔出、失吉·忽图忽、博尔忽,二勇将:术忽台,乎术勒答儿。此外,还有博尔济、耶律楚材、雅戈尔等。

蒙古国与金国的决裂

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金帝完颜永济派使者向蒙古传达诏书,宣布自己是大金皇帝。使者要成吉思汗跪拜受诏,成吉思汗得知是完颜永济做了金国皇帝,便轻蔑地唾了一口,道:“这样的懦夫,也配做皇帝?拜他作甚?”完颜永济从此怀恨在心,谋划攻打蒙古。

他命令边境将士加筑乌沙堡,并策划等成吉思汗下次入朝进贡时将他除掉。成吉思汗得知此消息后,断然和金朝绝交,并布下精兵,迎战金兵。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出兵攻打野狐岭,大获全胜。完颜永济闻讯,派人到蒙古请求议和,遭到拒绝。从此,金朝开始抵御蒙古。

七月,哲别所带领蒙古前锋突袭乌沙堡,击溃三十多万金兵。八月,成吉思汗用三千精骑攻破野狐岭天险,金军四十万主力全线崩溃。金统帅完颜承裕丢下大军逃入宣德(今河北宣化)。九月,成吉思汗率军逼近居庸关。十二月,蒙古攻打金朝中都失利,便解围退兵。至此,蒙古伐金才告一段落。

锦州三峰山之战

公元1232年,蒙古兵绕过金朝的军事重镇潼关,翻过秦岭,越出汉中盆地,辗转到南方,接着直扑金国都城。金朝将领完颜哈达率领十五万主力拦截蒙古兵,双方在锦州三峰山交战。蒙古兵采取了疲劳战术消耗金兵战斗力。他们将金兵包围在三峰山,当时天突降大雪,加上金兵已疲惫不堪,蒙古兵便故意让开条生路。结果,金兵争相逃跑。蒙古兵乘机伏兵四起,将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三峰战之后,金兵主力消耗殆尽,金国灭亡已成定局。

金国的九公封建

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在蒙古军的打击下,金朝从中都迁到汴京。河北、山东等地相继沦陷。当地的汉人为了自保,纷纷结社组军,各择“主人”。他们不仅是想活命,也想在乱世之中割据一方。

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蒙古兵占领山西太原、平阳等地,形势对金朝十分不利。金朝思前想后,觉得再也不能对河北、山东等地进行实际的统治,便决定顺手做个“人情”,选出当时九个势力最大的地方武装头目,将他们封为“公爵”,想以此来抗击蒙古,收复失地。

不过,金朝如此分封“诸侯”,恰恰暴露了他们的虚弱。暂且不说这“九公”是如何人等,即使他们当中真的有人能够抵挡蒙古兵,但金国也不一定能控制住他们。后来,虽然这九公之中有人参加抗蒙,但作用却微乎其微。

成吉思汗“向南宋借路”的遗嘱

成吉思汗临终前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千秋大业。他令人惊奇地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清晰地说出了一个“向南宋借路”的作战方略。这就是成吉思汗的第三道遗嘱。

《元史》卷一中记载了这一遗嘱:“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这一遗嘱说出了一个关系蒙、金、南宋三者之间生死存亡的作战战略,大意就是说,先借宋朝的道路灭掉金,然后回头再灭宋。还有,他还指出了详细的出兵路线,并根据南宋和金的关系,点明方案可行的现实依据。

窝阔台继位后,按照成吉思汗这一遗嘱,发动了对金空前强大的攻势。

整个战略部署的进行完全是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最后来看了金国。

向忽必烈推荐“汉法”的年轻人

他跟随忽必烈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为这个帝国取国号为“元”,还为元帝国建立了一整套的法制、典章、礼仪等制度。不仅如此,他还为这个帝国设计建立了京城(今北京)。他,就是元朝一代名臣,一位杰出的汉族知识分子,出家后又奉命还俗的刘秉忠。

刘秉忠,字仲晦,公元1216年出生在河北邢州(今邢台)的一个官宦家庭,比忽必烈小一岁。他小时候不仅长得很好看,而且还很聪明。他曾在云中南堂寺当和尚。忽必烈未当皇帝时,召见海云禅师,便认识了刘秉忠,对他很是敬重和喜爱,便把他留在了身边。

从此,刘秉忠便跟随忽必烈,从各个方面为未来的元朝设计了建设蓝图。公元1250年,他上书忽必烈,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弊政,建立制度,比如建立典章制度、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重教育等,对忽必烈采取“汉法”起了推动作用。

公元1260年,忽必烈称帝,命刘秉忠制定各项制度。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忽必烈命他还俗,授光禄大夫等官职。六年,刘秉忠订立朝仪。八年,他建议忽必烈以大元为国号。不仅如此,他还主持了元朝大都的营建工作。

出身于乱世,却心忧天下,这就是刘秉忠。

他做官时始终胸怀全局,做僧人时依然纵横于蒙元之际的混乱斗争中,辅佐忽必烈成就了千秋大业,为元朝的建立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

蒙哥汗逝世后,留下了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

这三个人,由谁来继承蒙古大汗位呢?

旭烈兀从公元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便远离蒙古,他没有要求继位。剩下的就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了。阿里不哥是幼子,他早已是蒙古本土上的统治者,并扎营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作为蒙古地区的统治者,他计划在蒙古召开库里勒台,以便被推举为大汗。库里勒台,就是蒙古人为选举大汗,召开部落大会讨论重大问题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