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当前的奋斗法则
3687900000012

第12章 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5)

约翰·艾顿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靠帮人洗衣服、干家务等挣钱,辛辛苦苦地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了舅舅家,舅妈更是刻薄,在他读书时,每天只能吃一顿饱饭,还得收拾马厩和修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听完后,觉得很惊讶,于是好奇地问:“我们是好朋友,以前怎么从来没有听你说过这些事情?”

艾顿笑着回答说:“这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不应该过早诉苦的。”

“为什么?”丘吉尔问。

艾顿接着解释道:“将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只有在这时,讲述自己经历的苦难,别人才不会觉得是弱者念苦经,而会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是,如果还在苦难之中挣扎,还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能说什么呢?在这个时候,能说自己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吗?如果真的说这些,在别人听来,只会觉得你是在玩自我麻醉的精神胜利法,甚至是会认为你是在请求怜悯。”

丘吉尔听完艾顿的一席话,深受启发。他对苦难究竟是财富还是屈辱有了全新的理解。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的果实,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于是,丘吉尔用“战胜苦难”的信条,取代了过去“热爱苦难”的信条。

成为总统主治医的落榜生

他的爷爷、父亲和叔叔都是中医,家境很好,从小就没吃过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对未来充满了抱负。高考前,他并没有仔细考虑自己喜欢什么或是适合什么,就报考了看起来很风光、很体面的首尔大学商学院。他梦想成为商人,结果却落榜了。对于从没尝过失败滋味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他很要面子,决心即使是复读也要考进首尔大学。于是,他去“良英补习学校”报名。当时没能考取首尔大学的学生,几乎都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来复读。他参加了入学考试,结果又落榜了。

没能考入良英补习学校,比没考上首尔大学更让他痛苦不堪。他别无选择,只好考入一个普通的补习学校,开始了复读生活。他没有因为两次考试落榜而发奋努力,而是边玩边学地混过了一年。期间他以辛苦为借口,回家待了一个月,每天喝父母煎好的补药。

一年后,他再次报考首尔大学,同样名落孙山。他很悲观,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再也没脸面对家人,每天长吁短叹。

期待捷报的家人,看到他一副灰心丧气的样子,谁也没有抱怨,母亲还拥抱了他,说:“没什么好担心的。就算比别人晚一两年上大学,也不能说明你比别人差。再说你身边还有我们啊!家人永远是守护你的篱笆,你就放心地去找你想做的事吧。”

母亲拥抱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温暖、安慰了他那惭愧无比的心。他一心想尽快结束这种可怕的复读生活,于是考入了大邱的一所地方大学。

在大学的生活并不愉快,因为他梦想成为商人,却对攻读经营学没有多大的兴趣。母亲看透了他的心思,耐心地说:“人只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时才会开心,才会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你从小就很喜欢帮助和照顾别人,头脑聪明,心肠又热。再说,你不是经常帮爷爷和爸爸做事吗?治病的根本是为别人着想,我想你应该有自己的路要走。”

他心领神会,母亲说的“自己的路”其实就是做中医。以前他曾认为中医整天窝在药房里,替人把脉、抓药,没有出息,并多次表示绝对不当中医。由于他强硬的态度,家人也从未对他说过“你要成为中医”之类的话。但这次听了母亲的一席话,他忽然产生了想当中医的念头。正如母亲所说,他从小就经常把家境困难或成绩落后的同学叫到家里来,一起吃饭,一起学习,这种助人为乐的品质就是做个好医生的基本潜质。

他果断地办了休学手续,没太费劲就考上了庆熙大学的中医学院。尽管当时中医不是热门,但他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他尝到了学习中医的无穷乐趣,再也不羡慕首尔大学的学生了。母亲说的话成了他刻苦学习的动力,给了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中医学院毕业之后,他告诫自己,只有没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减轻患者的苦痛是自己的责任,必须精益求精地做好本职工作。他的医术与品德,逐渐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赞誉。

这个曾经连续3次落榜的人,叫申贤戴。后来,他成了庆熙大学中医学院的教授、院长。韩国从卢武玄总统开始建立了中医主治医制度,他成了韩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任为总统健康负责的中医主治医师。

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2008年6月7日,在全国高考的第一天,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到都江堰市的一所中学做心理康复辅导。为了帮助同学们战胜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他讲述了自己过去失去亲人和曾想自杀的风风雨雨。

白岩松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0岁的时候,从小抚养他的爷爷也离他而去。整个家庭只剩妈妈带着他和哥哥,靠不多的工资维持生活。

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是个淘气包,常常因为惹妈妈生气而挨打,经常一天挨两次打。由于贪玩,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因为自己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然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成绩也渐渐地赶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他把所有的课本都装订起来,历史书共有600多页,地理书共有700多页,语文书则有1000多页……然后,他坚持每天看完30页各科的教材,另外还要做数学题。苦工夫没有白下,他终于考上了大学。

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是有改正错误的时间。”

大学毕业后,白岩松当了《中国广播报》记者。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他和朱宏钧同时被派往现场采访。通过那次合作,他被朱宏钧的才气所深深地吸引。后来二人相爱,走到了一起。他们结婚后,由于单位没分配住房,曾在一年内搬了6次家。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节目,白岩松去兼职做策划。制片人见他思维敏捷、语言犀利,便让他试着做主持人。由于他学的不是播音专业,加上他是蒙古族人,所以经常发音不准,甚至读错字。当时台里规定,主持人念错一个字罚50元。有一个月,他的工资被罚光了,还欠栏目组几十块钱。

当时,白岩松只是被借调到中央电视台的临时工,如果他不能胜任,就将被退回《中国广播报》报社。在那段时间,他的神经紧张的像拉得满满的弓,几乎天天都睡不好觉。他很郁闷,不愿意说话,就连与身边的妻子交流也要用笔。最可怕的是,他天天琢磨着自杀,实在不想活下去了。

白岩松的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面不断地鼓励他坚持下去,调整好心态;一面帮助他练习普通话。她从字典里把一些生僻的字和多音字挑出来,注上拼音让白岩松反复朗读,还让他在嘴里含块石头练习绕口令。

经过两年的苦练,白岩松总算练出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终于在中央电视台栏目组站稳了脚跟。两年后,他获得了“金话筒”奖,也正式调入了中央电视台。

白岩松讲自己过去的苦辣酸甜,是想告诫和鼓励同学们:

苦难的果实,可能是屈辱,也可能是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强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只要人在,只要梦在,一切就都可以从头再来。

珍惜当众出丑的机会

窦文涛是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被誉为中国最具价值的电视主持人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小学五年级时就有了比较严重的口吃,到了初中更是不敢说话,一说话就结巴。

虽然窦文涛有口吃,但背功不错,很能背诵课文。有一次,老师让他参加演讲比赛。那时候的演讲其实跟背诵差不多,背得熟了就能得奖。所以,他赛前拼命地背。在家里,爸爸妈妈随便挑出某个自然段的头一个字,他立刻就能把那一整段都背出来,简直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了!他没想到,即使背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一上演讲台还是害怕,哆嗦。他强迫自己站到台上,战战兢兢地开始了背诵方式的演讲。当他背诵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脑子里就想着第二个自然段的头一个字是什么,想起来,就能顺利地背下去。可当他背到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第三个自然段的第一个字是什么了。于是,他的大脑一片空白,足足空了有一分钟时间。面对着台下全校师生的眼睛,他吓傻了,吓得尿了裤子。他感到无地自容,双手把脸一捂,哭着跑下台。

第二天,窦文涛怎么也不敢上学。在老师的劝说下,他低着头走进了校门。演讲比赛出丑之后,他觉得所有人都在说自己的坏话。他总是问自己,他们是不是都在说我呢?尤其是女同学发出阵阵的爽朗笑声时,他肯定会以为那是在笑自己。他似乎出现了心理危机,简直快崩溃了。

出乎意外的是,校长却充满期望地笑着对窦文涛说:“我推荐你参加区比赛!你尽管没背出第三段,但前两段朗诵得相当好。你要是全背下来了,肯定能拿奖!”

窦文涛真的参加了区比赛,也没上一次那么害怕了。他想,反正都犯过一次大错误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结果他没有辜负校长的期望,竟然获得了比赛的第二名。从那儿以后,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基本可以流利自如地说话了。因此,他现在更加感谢校长,因为校长成就了他一生的主持人事业。

后来,有些主持人培训班经常找窦文涛去给学员讲课。他几乎每次都会讲自己上面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他以此告诉和鼓励学员:“说好话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技巧,但要记住一句话,那就是:不要怕出丑,要珍惜任何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你今天在10个人面前出一回丑,将来你可能会在10万人面前争回大面子!只是要调整好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比我更有魅力。”

失误照变经典照

弗朗索瓦·密特朗曾是法国的社会党领袖,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阅读巴金、曹禺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法文译本,还同不少旅法的著名华人学者有很好的私交,常邀他们聚会,畅谈古今。

1981年,密特朗访问中国。在游览孔府大庙时,他手扶龙柱,郑重其事地让随行的摄影师拍了一张照片。

从中国回到法国后,密特朗想通过这次对中国的访问来丰富自己的竞选宣传,于是多次向摄影师催要游览孔府大庙时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