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3688200000012

第12章 求人之志章(3)

纵观刘邦的一生可以看出,他遇强则“屈”,看上去是一个软柿子,随人捏来捏去,一旦他具备了实力,马上就转“屈”为“伸”,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手段之高明令人不得不叹服。

简以养廉,可避遭人妒

【原典】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注曰:管仲之计,可谓能九合诸侯矣,而穷于王道;商鞅之计,可谓能强国矣,而穷于仁义;弘羊之计,可谓能聚财矣,而穷于养民。凡有穷者,俱非计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礼义,俭用自然常足;谨身不遭祸患,必无虚谬。恭、俭、谨、约四件若能谨守、依行,可以保守终身无患。

所以,智谋深广,立事成功;德高远虑,必无祸患。人若深谋远虑,所以事理皆合于道;随机应变,无有穷尽。”

【释评】古人有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天地人神都喜谦。”勤俭是立身持家的根本,谦虚是品德才智的标志。

另本作:“恭敬廉约,所以自保。”

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虚怀若谷、清雅脱俗的。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获得传世美名。《宋史·范纯仁传》中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吴隐之,字处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官。两晋之际,北方战乱,他的祖先随大批流民南下,寄居江南丹阳郡。吴氏家族社会地位不高,即便不是庶族,最多也只是下层士族。在“举贤不出世族”、门阀子弟可以凭藉世荫“平流进取”的东晋时期,像吴隐之这样的人很难当上政务少、职位高、俸禄多的“清显之官”。但一个偶然的机遇,却使吴隐之步入了清显之官的仕途。

吴家本不富裕,在吴隐之十来岁时,父亲又离开了人世,因此家道更为艰难。一家人常以豆类和咸菜度日,不时面临断炊的困境。贫苦的生活锻炼了吴隐之的品德。他从小就孝顺寡母,敬重兄长,操行端正,从不贪图非分之物。母亲死后,他悲哀至极,号哭之声竟使过路人也随之流泪。他的邻居丹阳尹韩伯很器重吴隐之的为人,举荐吴隐之进入仕途,任辅国功曹、转参征虏军事等职。吴隐之勤奋好学,博涉文史,兼以仪表堂堂,善于言谈,因此,很早就已获得“儒雅”之士的名声。在丹阳尹韩伯任吏部尚书时,他拜清朝的奉朝请、尚书郎。

吴隐之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妻子自己劈柴做饭,朝廷的赏赐和俸禄也被他部分发给亲戚族人。冬天没有被子,有一回洗衣服,因为没有多余的棉衣,他只得披着棉絮,生活俭朴和普通贫民没有什么两样。在他被卫将军、尚书令谢石请为主箔期间,有一次女儿出嫁,谢石知道吴家素来贫困,就派自家的下人去吴家帮忙操办婚事。这些人来到吴家,并没有看到官宦人家喜庆之日的热闹情景,除了他家婢女牵着狗去市场上出售换些钱来操办婚事之外,与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不久,吴隐之又任龙骏将军、广州刺史,为平越中郎将。他南下赴任时,来到距广州二十里有个叫石门的地方。石门有口泉水,人称“贪泉”,据说凡是喝过贪水的人,都要丧失廉洁之性,变得贪得无厌。因此,经过这口泉水的人,为了标榜清白,宁可忍着口沥,也不会喝上一口。吴隐之却不信这种邪说,他走到泉边,一面酌泉而饮,一面赋诗言志:“古人云此水,一敌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变心。”

诗的意思是说:古人传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图钱财,假如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喝了这“贪泉”之水,始终不会变心。

在广州任职期间,吴隐之越发注意自己的操行。平时吃饭不沾一点酒肉,仅以蔬菜和鱼佐餐。家人的衣着仍是往日的衣衫。府内,凡前任刺史留下的帐器服等豪华之物也一概撤除,堆放到外面的仓库里。

有人以为吴隐之爱吃鱼肉,就献上剔除了骨头的鱼肉,想借此讨好于他。吴隐之察觉了其中的意图,就给予处罚,辞退了献鱼的人。一次,吴隐之与妻子刘氏在湖边亭子里观览风光,刘氏乘兴送给丈夫一斤香料,吴隐之嫌太奢侈,随手便把它丢入湖水之中。当时,人们纷纷说长道短,说他矫揉造作,博取虚名,他并不为流言所动,仍旧坚持自己的操行。长官恪守情操,廉洁俭朴,不图身外之物,从属官吏们自己也不敢过分搜刮,刻薄百姓。素以贪赃渎职闻名的岭南吏治,居然一时有所改观。

吴隐之任广州刺史两年多,乘船返回建康时,与南来赴任一样,依然是两袖清风,与以往刺史任满返归时那种整车整舱满载着珠宝珍异、金银财物的情形正好两样。他刚到建康时,一家人挤在极其简陋的六间小茅屋里,遇到家中有事,妻子和儿女连个避客的地方也没有。大将刘裕赠送给他坐车耕牛,并要为他起造新居,他坚决烧掉了。后来他又做了管理财物的尚书和太常官,竹篷为屏风,坐处不铺毯席。以后迁任中领军时,还是坚持自己一贯的操守未变,儿女们也没有因为他的权力扩大而沾上好处。自古清廉之人,往往在当时不会受到多大的赞誉之声。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人的美名却被后世不断地传诵。

良禽择木,处世要慎重

【原典】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注曰: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常要亲近正直、忠诚,多行敬爱;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结交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释评】有句话说,看一个人交朋友,就知道他本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论是选择朋友,还是在社会上处世为人,都要懂得谨慎这个道理。只有选择对了,才能最终获得成功。无论是生意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如此。

明智的人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的道理,知道选择对自己发展有所帮助的人,或在人格、能力上值得自己学习的领导,并与之共同奋斗,开创基业。人不可能一步到位,学会观察、选择领导是在为以后自己当领导积累经验。高明的谋臣要善于看清形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导,才能建功立业,成就大事。

徐庶是东汉末年的军事家,他年轻的时候爱好击剑,好行侠仗义,才华过人,后来因为中原战乱,于是移居到了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是好朋友。

徐庶客居荆州时,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听人说徐庶很有才华,多次重金礼聘徐庶出来辅佐自己。但徐庶认为刘表虽然是汉王朝的后代,而且也有礼贤下士的威名,但他为人性多疑忌,好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骨子里优柔寡断,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因此每次徐庶都拒绝出仕。

汉献帝建安六年九月,曹操亲率大军向占据汝南郡的刘备发动进攻。刘备自知不敌,于是投奔荆州刘表。刘表表面上亲至郊外迎接,待以上宾之礼,实际上对刘备心怀疑惧,便让他屯兵新野抵挡曹操。

这个时候,经过详细的观察,徐庶发现刘备胸怀大志,才略过人,知人善用,于是就前往新野拜见刘备。刘备早就听说徐庶很有才华,他前来投靠让刘备非常高兴,当即把他留在营中并任命为军师,让他参与整顿军事,训练士卒。

建安九年,刘备的实力有所壮大,于是趁曹操出兵河北攻邺城的机会骚扰留守的曹军。结果因为紧要关头刘表拒绝派兵援助,刘备兵弱将少难挡曹军。在这危急关头,刘备采用了军师徐庶的放火烧寨,佯装退兵,然后派关羽、张飞、赵云等领兵伏击曹军追兵的计策。夏侯惇傲慢轻敌,和属将于禁率轻骑追击刘备。结果刘备埋伏的军队将曹军团团围困,使曹军伤亡惨重。刘备反败为胜,徐庶初显才华。

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让刘备大喜过望。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迫于无奈,徐庶北投曹操,但是终生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因而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

徐庶深知“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的道理,因此他选择了宽厚仁爱、有英雄之志的刘备。虽然后来被迫北投曹操,但也没有忘记刘备这个明主。有这样一句话:“不只君要择臣,而且臣要择君。”就是说聪明的人要选择明主而仕。

历史上每个有才能、知道上进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一番作为。然而,做对事情还必须要看透身边的人,如果看不透身边的人,即使做成功了,也有着一定的危险。相反,如果身边的人都是宽厚和善之人,那么自己自然会收益良多。

古时有个叫陈器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器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这事被陈器发现后,心想,你不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吗?我满足你。他等纪伯走后,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又宽出许多,知道陈器在让他,他心中很惭愧,主动找上陈家,把多侵占的统统还给了陈家。

懂得包容别人,给别人机会改正错误的人,在被别人肯定的同时,也会受到别人的赞赏。和这种懂得包容和宽厚的人做朋友,长此以往,自己也会受到影响,变得越来越宽厚和善。

人生在世,总要和别人结交。没有一个人可以独自成功,无论是社会的精英分子,还是下层的劳动者。社会关系是大众都需要的,而身边的朋友、同事也都有着各种脾气、个性。无论是选择领导还是选择朋友,都一定要慎重,要懂得和优点多一些的人相处,并学习他们身上为人处世的精神。

忠恕待人,可息怒附众

【原典】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注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人之所独;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

王氏曰:“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讲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后人,止恶行善之法。”

【释评】宽恕容人,忠厚诚恳,既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伦理根源上讲,“宽恕”是孔孟“仁学”的具体运用;从现实意义上看,只有忠恕待人,方可息怒附众,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共处,相安无事。

宋代有个叫韩琦的人,他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从不计较一些琐碎的小事。他的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也不见他沾沾自喜;不被重用时,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

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经常在夜间伏案办公,这个时候,通常是有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有一次,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但是,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办公。

过了一会儿韩琦停下歇息时,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原来那个持着蜡烛的侍卫受到责罚,就赶快把侍卫长官召来,告诉他说:“不要替换刚才那个侍卫,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后来,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无不感动佩服。因为侍卫拿蜡烛照明时没有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但是韩琦一句责备也没有,不但忍着疼没吭声,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而且韩琦有如此的容人度量,士兵们谁不愿意为这样平易近人的统帅卖命呢?

韩琦在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里外都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这两只玉杯,以至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在桌子上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

有一次在劝酒时,有一个官吏不小心把玉杯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都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坏了,他连忙趴在地上请求韩琦治自己的罪。可韩琦却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该好的时候就好,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只是失手罢了,又不是故意的,我要治你什么罪呢?”因为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即使把那个打碎玉杯的官吏责骂、痛打一顿也只是徒劳的,那样不但会使众位宾客十分尴尬,也会使那个官吏心生芥蒂,好端端的一场聚会便会不欢而散。韩琦说出的一番话,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不已。

韩琦说:“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

郭子仪为扫平安史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恢复唐室的功臣。做上皇帝的唐代宗非常器重他,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两个人因为脾气不合,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吵架。

有一天,小两口又因为一点小事情吵了起来。郭暧看见妻子总是摆着一副公主的臭架子,根本不把自己这个做丈夫的放在眼里,他气愤地对公主说:“你有什么好的,就只是有个公主的头衔罢了。你又娇气又蛮横,不过是仗着你爹是皇帝罢了。我告诉你,你家的天下是我父亲打下来的。我父亲要是想做皇帝早就做了,是因为他没有把做皇帝当成一回事,要不然今天我就是皇子。”

在皇帝唯我独尊的封建社会,郭暧说出这样的话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这样的话可以让其被满门抄斩。升平公主听到了这样的话,当然非常气愤,她觉得这下子可找到了整治郭暧的把柄。所以,她立刻跑回宫里,将郭暧的一番话说给唐代宗听。她本以为父亲听完了自己的这番话后,就会将郭暧治一个“图谋造反”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