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3688200000014

第14章 求人之志章(5)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晋封为魏王,打破了刘邦定下的“非刘姓子弟不得封王”的规矩,曹操在朝廷上已经是大权独揽,成为汉王朝实际的统治者。

后来,曹操在政治上的待遇更是登峰造极,他被恩准使用天子的仪仗,除了天子的名分,他已经和皇帝别无二致。因此,吴主孙权派出校尉梁寓向曹操进贡礼物,还写了一封《劝进表》,劝曹操称帝,并且表示自己愿意向曹操称臣。

曹操读完来信之后,心里明白孙权不会对自己这么顺从,而是别有用心。于是他笑着对左右的人说:“孙权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侍中陈群等人说:“大汉的天下已经是名存实亡了。魏王为天下万民谋福,功高德重,人心所向。魏王应该登基称帝,不要再犹豫了。”

曹操说:“如果天命真的眷顾我,那么我就做周文王好了。”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李宗吾认为,曹操之所以至死都没有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曹操对称帝的利和弊是很了解的。曹操很清楚,一旦他要称帝,那么刘备和孙权必然会联合起来,以“篡汉”的罪名来讨伐他,使他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他不仅要背上这样一个骂名,还要面对朝廷内外的重重打压,这对已经掌握了汉朝实际政权的曹操来说是不利的。因此他放弃了这样一个名分,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儿子曹丕。

事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更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厚黑者要学会审时度势,三思而行,才能够确保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错误而导致满盘的失利。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就是因为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和计划就贸然出兵攻打曹操,最终落得一败涂地。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召集了众谋士,准备发起一场剿灭曹操的战争。然而,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表示反对。田丰对袁绍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生活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个时候正应该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民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呢?何况,现在天子在曹操那里,如果我们贸然进攻,在道义上会遭到天下的谴责,这对我们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可以派出一小部军队,从各个方向出发,对曹操进行骚扰,让曹操疲于奔命,不堪重负,这样不出三年,我们就可以消灭曹操了。现在您集结了所有的部队,一拥而上,万一失败了,该如何是好呢?请主公三思。”

袁绍不听,认为田丰是在诅咒自己失败,因此下令将田丰关进了监牢。

后来果然不出田丰所料,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听信了郭图等人的言论,结果大败,不仅输掉了这场战争,而且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和曹操争雄天下的机会。

俗语说:“一子错,满盘皆落索。”袁绍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在这场对决开始之前,认真地根据天下的形势分析自己和对方当前的状况,更没有仔细地权衡倾巢而出和分兵骚扰的利弊,结果导致了自己最终的失败。相反,他的夙敌曹操在谋士的帮助下,深谋远虑,用自己的计谋和智慧,深入地对双方的力量进行了对比,因而最终获得了胜利。

厚黑学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在于对环境、对手以及自身的分析和了解,从而把握整个局势,选择最有利于自己成功的方式和道路。

一个成功者,可以缺乏任何一项能力,但唯独不可缺少思考的能力。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必然不会得到成功的垂青。可见,对利弊的权衡能力和对事物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对一个成功者而言是多么重要。

通机达变,直在曲中求

【原典】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注曰:有正、有变、有权、有经。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则变而归之于正也;方其经,有所不能用,则权而归之于经也。

王氏曰:“施设赏罚,在一时之权变;辨别善恶,出一时之聪明。有谋智、权变之人,必能体察善恶,别辨是非。从权行政,通机达变,便可解人所结冤仇。”

【释评】对人对事都不要逞一时之快,要顺势而变。当遇到困难时,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方法,也许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变”带给我们更多的折中处世、灵活做人的方法。

冯道是中国古代值得称奇的人物,在中国正史中,他是一个不怎么出名但又必须提到的人物。在五代那个混乱的时期,每一个朝代变动都要请他去辅政。人们给予他的绰号是“不倒翁”——他是一个身事十主、弃旧图新的人臣。一千多年来,诸多史书都对他这样评价。

在历经五代这八十年政权大乱中,冯道至死不渝地守卫着国家,免去国家在更朝换代中所带来的元气大伤。在五代乱世中为何他都能一直紧紧地攥住属于自己的那份政权?因为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并能及时辨明政治风向。他对政治立场和效忠对象也都可以随时势而变。后唐明宗死后,愍帝即位,冯道还是担任宰相一职。这时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愍帝急忙向卫州奔去。冯道看到愍帝的大势已去,将其看成路人一般不理,冯道亲自率领文武百官迎接自己的新主潞王李从珂,随后又拥护李从珂为后唐末帝,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一职,朝中官员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各就其职。而正逢末帝即位时期,愍帝三日后在卫州被杀。在以后的每次政治风云波动中,冯道都给自己的船把好舵,及时地把自己在前一朝累积的政权地位和名望转换为对后一朝的“忠肝义胆”,尽管它又在下一次的江山易代时一去不复返。

俗话说,“武死战、文死谏”,对作为文官的冯道来说,在官场上的他既要博取为官的好名声,还要敢于直言进谏。虽然说真话有着很高的风险,但其所附带的利益也更大些,关键在于怎么说。面对那些尚武的“马上天子”,冯道不但对天子的脾气、性格了如指掌,而且分析清楚每件事情的得利要害,总是三思而后行,先谋而后动,从而取得了很好的直言劝谏的效果。

后梁时期,冯道的主子成了晋王李存勖。晋王亲自率领大部队攻打梁朝,与梁军针锋相对,隔黄河对峙。有一次,晋王帐下的一名叫郭崇韬的大将惹恼了晋王,晋王便意气用事地说:“让三军另选统帅吧,我让贤回太原!”随即命令冯道马上拟诏。冯道端着手中的笔就是不动。尽管晋王一再催促,冯道仍语重心长地对晋王说:“拟诏虽然是我分内的工作,君叫臣做,臣不敢不做。但是,大王现在已经战功显赫,目前正逢平定南方敌寇之时,崇韬所说都在情理,您不听他说也就罢了,何必还大动干戈呢?要是敌人看到我们君臣如此,以为我们君臣不和,对我军非常不利。”李存勖听完冯道一席话茅塞顿开。一会儿,郭崇韬也来向李存勖谢罪。一场内部矛盾就这样被冯道的巧言和直谏给化解了。冯道的名望也就更高了。试想如果当时冯道劝谏时要不是避实就虚,以情理动人,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而是像别人那样按照老套数道德说教,甩大帽子压人,其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弄不好还自身难保。

再比如后唐天成、长兴年间,粮食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中原比较安定。这时,冯道却进谏明宗说:“我跟随先帝时曾出使中山,由于途经井陉天险时,生怕马有什么闪失,谨慎地握着缰绳,但是当马到了平地的时候却没有了戒心,结果却从马上跌下。在危险的地方因谨慎小心而获得安全,但是当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失去戒心而萌生祸端。”他向明宗推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明宗看后顿悟,叫人将诗句抄下常常朗诵。冯道正是以这种灵活的方式奉劝皇帝不要沉迷于眼下太平无事,而是应以百姓生计为先,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也就被冯道以如此巧妙的例证描述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像冯道那首《偶作》中的“狼虎丛中也立身”,意思就是在狼虎丛中,也可以站得住,不害怕被吃掉。冯道能够在五代更替的大风大浪中站得住脚,正是运用好了这个“变”字。

谨言慎行,规避人生是非

【原典】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注曰:君子语默以时,出处以道;括囊而不见其美,顺会而不发其机,所以免咎。

王氏曰:“口招祸之门,舌乃斩身之刀;若能藏舌缄口,必无伤身之祸患。为官长之人,不合说的却说,招惹怪责;合说不说,挫了机会。慎理而行,必无灾咎。”

【释评】俗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为有道?《素书》的这句话就是揭示其奥秘的。当“猎物”已是你囊中之物,一切都水到渠成之际,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到处夸耀,喜极失常。只有稳住阵脚,不露声色,到手的便宜才不会不翼而飞。生意场中是如此,政治斗争、军事外交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