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3688200000024

第24章 遵义章(4)

上官婉儿是李唐时期五言诗“上官体”的鼻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曾任宰相一职,并参与过废后行动,在被武则天发觉之后,上官仪和其子都被处以死刑,而上官婉儿与母亲也被贬为宫婢。在上官婉儿十四岁那一年,曾与太子李贤和大臣裴炎、骆宾王等人联合策划倒武政变,为了报仇雪恨,上官婉儿对这次政变格外用心,但是不幸又被武则天发现,事情败露之后,武则天下令废太子,裴炎被处以死刑,骆宾王得以死里逃生,但是,上官婉儿却被武则天赦免了。

原来,那一年,武则天在无意之间发现上官婉儿做了一首名为《彩书怨》的诗,她不相信这么一首好诗是出自一个只有十四岁大的女孩子手中,于是,便当场以室内剪彩花为题,即兴让她做一首五律诗,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思索片刻之后,上官婉儿挥笔写道:“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武则天看后,一连说了多个好字,并且装作不懂的样子问上官婉儿“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这句作何解释?婉儿脱口而出:“是说用假的花当做真的,有以假乱真的意思。”

“你是不是意有所指,在含沙射影地说我?”武则天突然问道。

“天后陛下,我听说诗的解释不一,主要根据理解人的意境有所不同。如果陛下此刻认为我是在含沙射影,那么,奴婢也不敢狡辩。”上官婉儿不急不躁地回答道。

“答得好!”武则天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微笑地说:“你这个倔犟的性格我喜欢!”接着又说:“我杀了你的祖父和父亲,你我之间应该有不共戴天的仇恨吧?”

婉儿依旧平静地回答:“如果陛下认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

武则天又夸她聪明,而且表示很期待得到这样的答案。接着武则天又大大地赞扬她祖父的文采,并且还指出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最终明确表示希望上官婉儿能够理解她的苦衷,并且衷心地为她效力!

然而,上官婉儿不为所动,不但没有效忠于武则天,而且又参与了政变,继续为家人报仇雪恨。司法大臣提出要按律办事——“应处以绞刑”,如果念其年幼,还可以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

武则天对此却不以为然,她认为:如果按罪处理,上官婉儿应处以绞刑,但是念在她年龄尚幼,如果再接受一些教育,一定可以变好的,所以决定不对其处于死刑;至于发配岭南,路途跋涉,而且环境十分恶劣,这对一个小女孩来讲就等于要了她的性命,所以,这种刑法对她而言也未免有些重。

对于上官婉儿的才华和资质,武则天是十分看好的,所以决定用心培养她,并且坚信假以时日,上官婉儿一定能够成为非常优越的人才。鉴于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量刑,即在额头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与此同时,武则天还将上官婉儿留在身边,并且明确表示:“要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否则的话又怎么能够‘以道德感化天下’呢?”

事实证明,武则天确实把上官婉儿感化了,该杀反倒没杀,却留在身边,这已经使婉儿感激涕零。在此之后,武则天一直悉心照顾婉儿,并且多方面地指导她、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在与武则天接触的过程中,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到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渐渐地,她对武则天的积怨和误解彻底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且尽心尽力地辅佐武则天,用智慧为其分忧解难,最终婉儿成为武则天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得人心者得天下,细微之处才能得人心,比起堂而皇之的关心,这种以德报怨的方式更能够得人心,而且显得很自然,使他人感到真情之所在,能够以很小的代价换取对方的信任,并且心甘情愿地为你付出,往往更能够激起下级的拥护之心。

逢庙烧香,见佛磕头

【原典】慢其所敬者凶。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释评】对从前尊重有加的贤能,如今渐渐慢待了,说明这个领导人的雄心大志已经没有了,意志衰退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无论对哪一方面,都有危险。

领导者所敬重的人,从年龄上说,可能是其兄长;从职位上说,可能是权臣;从品德上说,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值得敬重。待之兄长,敬若上宾是尊敬的外在表现;出自内心的尊敬,是有道德的证明。

在人际交往中,适当的敬重是必要的,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沟通手段,如果你能将敬重之言讲得恰当,并且自然地运用到被敬重的人身上,那么,你无疑就为自己的成功前程铺平了道路,离成功的宝座也就更近几分了。

看似简单的敬重,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想要将恭维变成敬重之心,而非讨好,奥秘之处就存于心间。想要脱离令人生厌的低俗敬重之心,又不想过于提高成本,没有良好的心机和技术是无法完成的,不经意之间,就会让人把敬重变成了阿谀逢迎。所以每次敬重都要小心谨慎,全力以赴,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

清乾隆皇帝非常重视清朝刊印的《二十四史》,常常亲历而为做校核,每每校出一处错误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由内而外地显露出一副学者风范和满足感。

和珅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他就故意在抄写时抄几个明显的错字,然后交给乾隆过目,以便乾隆校对出来。

这是一个高明的方法,这样做既显示出乾隆深厚的学问,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好之处,就是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指出任何错误了,但是人人都有疏忽的时候,乾隆帝改过的书稿也存有不当或不正确的地方,于是,鉴于皇权的存在,就将这些问题和错误一一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还常有讹处,有不少处错误就是这样形成的。

和珅的功过暂时先不评定,但是对乾隆来说,他还是怀着敬重之情的。他总是想要讨好乾隆,赢得乾隆的欢心,所以得到了乾隆格外的赏识。

尊重别人,的确是一门艺术。因为尊重和奉承的关系挨得很近,如果弄不好,就往往会弄巧成拙,将敬重变成了阿谀奉承。所以,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要把握好分寸。敬重之情表现出来的时候,要让人觉得舒服,不要让别人感觉虚伪,没有诚意,否则就会取得相反的效果。

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国有个叫王僧虔的人,他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后代,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尤其擅长书法,在当时很有名气。

高帝萧道成也擅长书法,但是他的书法技能和王僧虔还有一定的差距。然而他很不服气,一定要跟王僧虔一比高低。

王僧虔也不谦虚,不因为是和皇帝比赛就故意谦让。在萧道成的文武百官面前,王僧虔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没有半点马虎,他仍像往常那样,写出了一幅浑厚淳朴的正楷大字与一幅游龙走凤的草书。文武百官在对王僧虔的书法技能由衷赞叹之余,也都为王僧虔暗暗捏了一把汗。自古到今,还没听说有敢和皇帝一争高下的大臣,难道他不知道对手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吗?赢了皇帝,这还了得!

等到王僧虔和萧道成都写完,萧道成问文武百官,谁的书法能得第一。文武大臣明知萧道成的书法不如王僧虔,因此都吞吞吐吐,不知道说什么好。

王僧虔仔细看了萧道成的书法,笑着回答说:“臣的书法第一,陛下的也是第一。”萧道成笑了,说:“世间哪有这个道理,比赛哪会有两人都得第一的呢?”

王僧虔从容不迫地回答说:“世间哪里有天子屈尊与臣子比赛的呢?臣说陛下第一,是针对其他帝王而言;说臣第一,是针对自古以来的大臣而言的。”听到这里,文武百官紧张的心才放松了下来。

萧道成大笑说:“你若是叫我处在你的地位,就这样说:‘臣正楷第一,草书第二;陛下草书第三,而正楷第二;陛下没有第一,臣没有第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对长辈和上司丝毫不能有越轨的地方。王僧虔在皇帝萧道成“谁的书法第一”的问题面前,表现得胸有成竹。“臣的书法第一,陛下的也是第一”既是对萧道成的赞扬,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可谓两全其美。如果按照萧道成那样的说法,虽然也很精妙,但是很明显,别人一看就会明白王僧虔还是比萧道成要强,这很容易得罪萧道成。

可以说,这样的赞美是透着诚意的。因为赞美别人的人,不但了解自己的特点,也了解别人的特点,所以说出的观点带着诚意,带着敬重之情,自然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同。

苦口为良药,逆耳见忠言

【原典】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而忠者,推逆人主之过而谏之。谗者合意多悦,而忠者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王氏曰:“赏罚不分功罪,用人不择贤愚;相会其间,虽有恭敬模样,终无内敬之心。私意于人,必起离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难成就。

亲近奸邪,其国昏乱;远离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纳子妻无祥公主为后,不听上大夫伍奢苦谏,纵意狂为。亲近奸邪,疏远忠良,必有丧国、亡家之患。”

【释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自古以来,只有忠心之臣说的话才是真话,而那些奸佞小人,自然都是拍马屁,说假话。一个明智的君王,往往懂得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样国家才能安宁,才能强大。

王莽篡权后,刘秀在政权更替中利用在河北作战的机会经营自己的基地。后来他称帝,年号建武,定都洛阳。又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刘秀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东汉初年,任董宣担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

那个时候,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横行街市,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都没有办法治理好这一顽疾。百般无奈,光武帝刘秀决定任命董宣做洛阳令。董宣上任后,不畏强权,果断处理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

湖阳公主是刘秀的姐姐,她仗着公主的身份,豢养了一帮凶狠的家奴,这些家奴为非作歹、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有一次,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在大街上强抢东西并且杀了几个人,然后躲进湖阳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按照东汉的法律,没有皇帝的圣旨,地方官不能到皇亲国戚的府第搜查,这让董宣寝食不安,但是又没有别的好办法。董宣只得派人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只要杀人的家奴一出来便立即拘捕。

有一天,湖阳公主带着这个杀人的恶奴出行,董宣知道后,立即带领捕头拦住了公主的马车。那个杀人的恶奴在马队里看到如此形势,立即爬进公主的车子里,躲在公主的身后。湖阳公主傲慢地问董宣:“你是什么人?敢拦截我的车驾?”

董宣上前施礼,然后把事情的原委坦诚地告诉了湖阳公主。湖阳公主一听小小的洛阳令敢向她要人,于是拒不交人。

让湖阳公主没有料到的是,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令竟然怒气冲天,双目圆睁,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在地上一划,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时,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了法,也得与老百姓一样治罪,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众百姓做主,绝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然后一声令下,洛阳府的吏卒一拥而上,把那个作恶多端、杀害无辜的凶犯从公主的车上拖了下来,就地砍了脑袋。

在众人面前,堂堂的公主竟然受一个小小的洛阳令的奇耻大辱,湖阳公主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战。湖阳公主一见到刘秀,就哭得昏天暗地。光武帝想,小小的洛阳令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如此蔑视公主,于是命令卫士把董宣抓了过来,准备当着公主的面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捉来带上殿后,面无惧色,他对光武帝叩头说:“临死之前我有句话要说!”然后董宣声泪俱下地说:“托陛下的圣明,汉室得以光复。皇亲的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有人想使汉室江山长治久安,严肃法纪,抑制豪强,却要落得个被乱棍打死的下场。现在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下置于死地,这国家的法律还有何用?陛下的江山还可用什么办法治理?”说完,便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满头满脸都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