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3688200000029

第29章 遵义章(9)

孙策当年到曲阿募兵,好不容易才招到数百人。但被泾县大帅祖郎袭击,人马散尽,他也险些丢了性命。后来,孙策占据江东,袁术派人送给祖郎印绶,让他联络山越,对付孙策。孙策率兵亲往征讨,在陵阳县擒获祖郎。祖郎惶惧,孙策安慰他说:“当年你袭击我,刀都砍在我的马鞍上了。如今我创军立事,抛弃旧怨,对天下人都一样。你不要害怕。”祖郎叩头称谢。孙策任命他为部下曹。

太史慈当年曾在神亭与孙策搏战,后来也被孙策擒获。孙策解其束缚,拉着他的手问:“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未可量也。”孙策大笑:“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说完,立即任命他为门下曹。回军时,孙策命祖郎、太史慈为前导,军中引以为荣。后来,孙策还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抚刘繇部下,对太史慈深信不疑。

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泥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的事业。”在职场中,上级想要获得下级的拥护和尊重,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

清朝的康熙帝也是一个非常宽厚的皇帝。有一次,他向大臣表示打算起用黄宗羲。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经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清军入关后,黄宗羲曾经召集很多人组成了一个反清的“世忠营”,与清朝斗争达数年之久。

康熙之所以想要启用黄宗羲就是因为敬佩他的才学,但是清朝的大臣们听说康熙的这个决定后都极力反对,觉得黄宗羲是反清逆贼,这样的人怎么能让他来为大清效力呢?

康熙听到大臣们的反对意见时说:“黄宗羲这样的做法是一种忠烈的表现,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大臣们听见皇上不但不责怪黄宗羲,反而表示出对他的赞赏都非常吃惊。

有一次,康熙在巡视西安时,召见著名的学者李禺,李禺是个有气节的人,虽说自己对康熙没有多少憎恶,但是他一直觉得自己是明朝的人,所以不想去见康熙,就让儿子带话给康熙说自己年迈多病,不便见康熙。康熙知道李禺的意思,但是并没有怠慢他的儿子,而是对李禺的儿子说:“人最可贵的就是气节了,不忠于明朝,也不必忠于清朝。你父亲是一个喜欢读书并且有志气的人,我特意把一块匾额赐给他。”于是,康熙就把一块写着“志操高洁”的匾额赐给了李禺的儿子。康熙这种宽宏的度量,一时被百姓传为佳话。

在职场中,一个成功的领导阶级,不但能容忍下属的过错,还能容纳逆耳忠言。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把自己的心胸放开,不去计较细枝末节,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以弱胜强,当决策于仁人

【原典】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

注曰:有以德强者,有以人强者,有以势强者,有以兵强者。

尧舜有德而强,桀纣无德而弱;汤武得人而强,幽厉失人而弱;周得诸侯之势而强,失诸侯之势而弱;唐得府兵而强,失府兵而弱。

其于人也,善为强,恶为弱;其于身也,性为强,情为弱。

王氏曰:“能清廉立纪纲者,不在官之大小,处事必行公道。如光武之任董宣为洛县令,湖阳公主家奴,杀人不顾性命,苦谏君主,好名至今传说。若是不问贤愚,专择官大小,何以治乱、民安!

轻欺贤人,必无重用之心;傲慢忠良,人岂尽其才智?汉王得张良陈平者强,霸王失良平者弱。”

【释评】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君王可以独自成功。能够成功的君王都在于能善于用人,即使是势力较弱的国家,因为领导阶级善于用人,都可能在关键的时刻转败为胜,以弱胜强。强弱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定式,懂得把握形势,又懂得用人之道,自然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春秋时期,流落在外十几年的晋文公重耳即位后不久便派兵攻打郑国,一报他逃难时郑文公对他的无礼之仇。同时晋文公还约好秦穆公一起征讨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南。

当晋、秦两国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郑文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郑文公的大臣佚之孤劝他说:“现在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游说秦王的话,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的。”

郑文公有些将信将疑地说:“烛之武有这样的本事吗?他有什么本事能将这里的军队逼退呢?我该不该相信他呢?”

佚之孤又劝慰了一阵子,告诉郑文公烛之武是不二人选。最终,郑文公想了想,决定重用烛之武,让他去击退围军。

当天晚上,烛之武坐在筐子里被守城的士兵用绳子从东城墙上放了下来,然后烛之武便摇摇晃晃地向秦军营地走去。秦国士兵见是郑国人,便把他抓了起来,烛之武便大声说:“我是郑国国君派来谈判的,请让我见秦王!”于是烛之武被带到了秦王面前,秦穆公问:“你有什么事情吗?”烛之武说:“我真为秦国感到悲哀啊!”秦穆公忙问什么意思。烛之武说:“贵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我郑国这么小,一定会灭亡的。我国在晋国的东边,而你们国家在晋国的西边,我国与贵国相隔千里。难道您能跳过晋国来占领我国的土地吗?因此我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所以想请教大王,我国灭亡了,对您有什么好处啊?相反,我国灭亡了,我国的土地就会归晋国了。晋国和贵国旗鼓相当,但是如果他们占领了我国,他们的力量就会大大超过你们了。您也知道晋国向来没有信誉可言,虽然您对晋国有大恩大德,晋文公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但是,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防备着贵国了,您能保证晋国不进攻贵国吗?假如我国没有灭亡,而让郑国作为你们的东道主,贵国的使者经过我国的话,我们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相信这对您来说没有什么坏处吧?您还记得‘假道灭虞’这件事吧,虞国本来是帮助晋国灭了虢国,但是晋国打败虢国之后却也把虞国灭了。”

秦穆公觉得烛之武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防御晋国的进攻,然后就率领军队回国了。

晋文公见秦国撤军了,只好也撤军了。

烛之武抓住要害,先声夺人,一席话说得秦穆公口服心服,愿意与烛之武“歃血为盟”,留下将领和精兵保卫郑国,由敌人转变为盟友。烛之武分析了攻打郑国对秦国的利弊得失,还以灭虞的事实说明晋国的不守信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终,烛之武凭借着过人的口才和智慧,让郑国摆脱了灭国的危机。而郑文公也看到了他身上过人的本领,庆幸自己重用烛之武。

古语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灭国。”一个领导在关键时刻,做一个用人的决定本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时候,领导所具备的不仅仅是冒险精神,还有眼力。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因为领导懂得起用聪明的大臣帮助自己,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国家的决策本不好做,攸关国家安危的决策更不好做。所以,关键的时刻看的就是领导用人的眼光。这就和带兵打仗是一样的道理。战争来临的时候,作为一个统帅要懂得调兵遣将,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够应对自如,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说,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用人的关键。如果懂得用人之道,就可以把本来较弱的自己变得更强大。如果不懂得用人之道,反而能够把原本强大的自己弄得一败涂地。

汉高祖刘邦在取得胜利,喝庆功酒的时候,对自己的大臣们说:“我本来是一个不聪明的人,我们的实力也没有项羽那么强大,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胜利,就是因为我比项羽会用人。”刘邦手下的强将有很多,如萧何、张良、韩信等。就是因为刘邦懂得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懂得重用他们为自己做事情,所以才以弱胜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亲近小人,必有危亡之险

【原典】决策于不仁者险。

注曰:不仁之人,幸灾乐祸。

王氏曰:“不仁之人,智无远见;高明若与共谋,必有危亡之险。如唐明皇不用张九龄为相,命杨国忠、李林甫当国。有贤良好人,不肯举荐,恐搀了他权位;用奸谗歹人为心腹耳目,内外成党,闭塞上下,以致禄山作乱,明皇失国,奔于西蜀,国忠死于马嵬坡下。此是决策不仁者,必有凶险之祸。”

【释评】仁者必具恻隐之心,能施惠泽于万物。天空包含着大海,大海容纳着雨露,而雨露又滋润万物,故仁者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不仁者,小人也。因此,亲君子必远小人,亲小人必远君子。如若小人擅权,政权就危在旦夕了。

一名合格的领导需要谨慎行事,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蒙蔽,也不要好大喜功。就像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的,要亲近贤明的人,远离小人,广开言路,随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只要领导能带头做到这些,下属也自然会全心合作,这样下去,即使到了危急关头,也可以起死回生,“否极泰来”。

世无长盛,亦无长衰之理。关键在于领路人的态度和行为,随时都应有信心和希望。亲贤臣而远小人,应是领导者的必守信条。

春秋战国时期,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寻找许多美女献给考烈王,但仍无孕。国人李园得知情况便想将自己的妹妹献给考烈王,但考虑到考烈王自己不能生育,怕时间一长,妹妹失宠。于是他先要求做春申君的门客。

李园到春申君家不久,就请事假回家并故意延期返回。

春申君问:“你为何误期回来?”

李园说:“齐王派使者婚聘我的妹妹,因陪使者喝酒,故延误了时日。”

春申君问:“收了彩礼没有?”

李园说:“还没有。”

春申君就要求纳李园的妹妹为妾,李园高兴地答应了。不久,李园的妹妹有孕。李园暗中叮嘱妹妹,让她告诉春申君:“楚王器重、宠信您的程度已超过亲兄弟,而您任楚国宰相也已二十余年,但楚王无子,如楚王死后改立其弟为王,那时他所器重的人势必是他自己的亲信,您就会失去现在的地位。如今我已怀孕,如果将我敬献给国王,国王会很感谢您,届时我如能生个儿子,那将来就是您的儿子做国王了,楚国的一切就都是您的了。”

春申君认为她言之有理,随即将她安排在其他舍馆住下,然后向楚王禀报,献李园的妹妹给楚王,楚王召李园的妹妹进宫,不久后李园的妹妹就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很快就被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也因此做了王后,李园亦被重用专权。李园害怕春申君会泄露机密,便暗中收养武士,伺机杀害春申君。他一边寻找机会,一边见了春申君依然恭恭敬敬,不断地赞美春申君,不断地在楚王面前夸奖春申君的功劳。春申君对旁边的人说:“李园是个很聪明的人,对我来说,他是个得力的助手啊。”

不久,楚王病重,春申君的门客朱英对他说:“人世间,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福气,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灾祸。现在您处在祸福无常的时期,侍奉着喜怒无常的君主,怎么可以不任用一个有超人见识、可以应付突然事变的人呢?”

“何谓意想不到的福气?”

朱英说:“您任楚相已二十余年,名虽为相,实则为王。现在楚王病重,迟早会死去,楚王一死,将由您辅佐幼主,主持国政。等到幼主长大成人,您才还政于王,现在您不是可以称王了吗?这就是我所说的意想不到的福气。”

“何谓意想不到、突然临头的灾祸?”

朱英说:“李园虽不主持国事,不统帅军队,可他早已豢养了许多武士。他表面上对您的态度很好,但其实一直想杀您,却找不到机会。大王一旦去世,李园一定会抢先入宫夺取政权,杀您灭口。”

春申君不以为意地笑笑,然后又问:“那谁又是有超人见识的人呢?”

朱英说:“如果您派我做守卫王宫的郎中,国王一旦去世,李园抢先入宫夺取政权时,我就可以将他杀死。我就是那个有超人见识的人。”

此时,春申君说:“李园不过是我身边重用的一个下人罢了,他见到我的时候,只会恭恭敬敬地说好话。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过,他当然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朱英听到春申君这样说,便不再说什么,收拾了一下行礼,离开了春申君。

不久以后,楚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入宫,待春申君一入宫门,即将其刺死。李园又派人捕杀他全家,将年幼的太子立为幽王。

春申君虽然聪明,但是也没能逃过小人李园的花言巧语。将这样的小人养在身边,且一直重用,而对于朱英这种忠臣的意见却视若无睹,最终得到的只能是杀身之祸。

自古小人祸国殃民,历史上有很多君主最终失去国家,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重用小人,远离忠臣。这样的行为只能让更多的忠臣心寒,所以最后只能落得身败名裂,沦为亡国奴。

须出其不意,勿聚敛伤民

【原典】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注曰:凋,削也。文中子曰:“多敛之国,其财必削。”

王氏曰:“机若不密,其祸先发;谋事不成,后生凶患。机密之事,不可教一切人知;恐走透消息,返受灾殃,必有败亡之患。”

【释评】所谓阴计,目的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其计既泄,故人即可知己知彼,明暗易形,强弱易势,所以没有不失败的。

修礼者王,为政者强,聚敛者亡。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府库。厚敛则民穷,民穷则国凋。所以古语云:“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